南燕新闻

首页 > 南燕新闻 > 正文

春诵夏弦,海阔天空——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

2020-10-27

责编:姚大伟


【编者按】

  大潮奔涌,风云变幻,40年弹指一挥间,深圳从南海边陲小渔村,跃升为GDP排名全国前三的全球知名城市。40年沧桑巨变,深圳高等教育更是从无到有,日新月异,不断发展壮大,探索出一条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路。2001年1月,北京大学与深圳市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创办北京大学深圳校区协议书》,共同创办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从此,北京大学百年的人文积淀与深圳创新、创业,不断改革的城市文化,相辅相成,融合发展。近20年来,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与日俱增的学生数量,不断壮大的师资队伍,创新发展的科研能力,不断提升的国际化程度,使北京大学在深圳这片改革创新热土上的探索不断取得新的成果。值此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之际,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推出系列报道,通过鲜活的人物和故事,详实的数据和资料展示八个学院在深圳的发展历程、丰硕成果和未来展望,在时光的记忆中传递北大精神的磅礴力量。


    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以下简称城规学院)坐落在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C栋,白色的大楼、绿色的草坪、蓝色的天空,一切和谐共处,犹如一幅天然的画卷,等待着探索者去翻阅。这一切似乎映射了城规学院承载的使命:立足于北京大学优势学科基础,将地理学、生态学、城乡规划及建筑学交叉融合,在国家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地区,尝试建立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新高地,为国家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创造空间。

致力于新型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无论对于一所高等学府还是一座现代城市而言,规划设计都是功能与人文的结合,让人们“诗意地栖居”。作为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八个学院之一,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承载着未来北京大学深圳校区的希冀,更承载着深圳市乃至大珠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责任。


走在城规学院的大楼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楼道中的展板,展示着学院创建与发展的历程。建院以来,城规学院以国际化视野探索城市规划设计领域的本土化实践路径,力求树立植根却不局限于北大传统的空间研究旗帜,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开拓者和推动者。学院发挥北京大学多学科优势,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快速城市化历史经验,探索全球变化背景下中国城市化全新路径,为推进中国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城规学院初步形成了国内人才与海外人才相结合的专职教学科研团队,建立了北大本部授课教师、海内外聘请兼职教授与驻深专职教员相结合的教学机制。学院现有常驻全职教师12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3人,助理教授3人),其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者 1人、北京大学百人计划1人;北大本部派出任课教师7人,外聘兼职教授3名,外籍授课教师若干。在站博士后及专职研究人员近50人。


聚焦珠三角,扎根在鹏城

作为全国创新创业的最前沿阵地——深圳,以自己鲜明的改革开放精神,成为全国创新创业的先行之区。如果说前三十年的深圳是在“成长”,那么深圳的未来发展可以看作是“转型”。深圳正在实现由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型,正在实现由特区内外二元化发展向空间均衡和区域协调转型,正在实现由一个快速崛起的特区城市向引领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超大城市转型。在这一伟大的转型进程中,深圳人已经意识到,必须为人才和科技创造发展空间。所以现在的深圳市有着“北有中关村,南有深圳湾”的底气,有着对一流规划设计人才的迫切需求。

“我们所处的大珠三角地区不仅是我国城镇化速度最快的地区,而且是世界多中心城市区域和组合城市发展的典型地区之一。因此,城规学院将从大珠三角地区汲取巨大的学术营养,用以滋润我们的教学科研;我们也将努力为大珠三角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优质的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服务。”城规学院的仝德老师在谈到学院的发展与深圳市发展的关系时感触颇深。

 城规学院成立于深圳市转型发展的转折点,依托北京大学本部和深圳研究生院在人才、环境和地域上的综合优势,汇集了来自不同地区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年轻人,他们锐意进取,他们敢于实践,他们心怀使命,他们秉承着北京大学“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又具有“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院学风,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城规人。

2012级学子离深前母校合影

2015级城市与区域规划专业的学生张茜是“香港与内地高校师生交流计划”项目的负责人,采访时眼神中透露出敏捷与机智,回忆到前几天的交流活动,开心地说到:“我们参加了香港与内地高校师生交流计划,借着这次交流,可以更多的了解深圳,看看我们生活学习的地方。之前还担心和香港学生交流会出现bug,但事实上担心是多余的,相互交流都很融洽。”张茜也提到这次的交流活动带给自己更多的是学术上的成长:“我们去了白石洲和大冲村。它们是两个相邻的城中村,却具有两种不同的城市形态。白石洲有很多农民房,而大冲村通过‘推倒重来、整体开发’的城市更新,已然变成新型现代化高档居住区。走访这两个城中村,我们很容易被两个城中村的强烈反差触动。结合课堂所学,也更加认识到城中村改造的难处。”


 


北京大学—香港大学城市居民活动与空气质量联合考察团

张茜所说的“香港与内地高校师生交流计划”,正是城规学院为促进国际交流、加强学术与实践结合,于20161020日举办的北京大学—香港大学城市居民活动与空气质量联合考察活动。来自北京大学、香港大学、香港岭南大学、恒生管理学院共6名博士生、20名硕士生和5名本科生参加。学生们先后参观深圳湾公园、白石洲、大冲村、南山污水处理厂以及前海深港合作区,在实践中促进交流、切身了解深圳的城市规划。

春诵夏弦,如登春台

城规学院的办学与人才培养围绕深圳市乃至珠三角大区域的发展,输送合格的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人才变得尤为重要。学院在多次研讨下,签订合作机构,与香港大学深港发展与创新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PKU-UNC)城市与区域规划管理联合研究中心建立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并举办中法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2015夏季研讨会等交流活动,增加城市规划的新理念与新思路,了解具体经济情况与环境下的城市规划的创新做法,这些举措可以拓展学生思维宽度与广度,能更接“地气”。

同时,城规学院在实验室与研究中心上下功夫,使学院可以深入发展与积极拓展更为具有现实意义的学科方向,更好的扎实基本功,提高学术研究能力与研究水平。2014级地理学(城市与区域规划)专业硕士研究生曹祺文,师从吴健生教授,研究生期间数次获得光华奖学金、中营奖学金、特等学业奖学金、北京大学三好学生标兵等奖项或荣誉称号等。采访中透露出感触最深的仍然是学院给予他的知识与关怀。“南燕三载,唯有感恩,感恩传道授业的老师们,感恩处处堪称楷模的师兄师姐们,感恩共同成长的同门,感恩平日一起吃饭、携手游玩、互相督促学习的可爱的师弟师妹们。”采访中得知他将于2017年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攻读城乡规划学专业博士学位,“北京大学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对我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将影响深远,我会持之以恒、不断攀登,成为一名优秀的燕园人。”他希望自己能够在已有教育背景基础之上,通过未来若干年的学习和工作,最终实现对文科思维之发散、理科思维之逻辑、工科思维之严谨三者的有机结合。

为了搭建更高的科研平台、培养符合新时代发展下城市规划的高端人才,城规学院已建成深圳市循环经济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深圳)生态修复技术研发中心、城市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实验室(包含数字城市与城市安全实验分室、地学基础实验分室、应用生态学实验分室),其中城市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实验室为深圳市级重点实验室。同时,学院更在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项目基金等方面提供最大的支持。不仅是国家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更是深圳市的创新环境给予的动力。

继往开来,勇攀高峰

据统计,城规学院2009-2016年共开展了231个项目,包括“基于功能网络的区域城市化生态环境效应及调控机制研究——以大珠江三角洲为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村镇区域空间规划技术研究”(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课题)、“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变化对城市化地区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大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研究及粤港澳共建优质生活圈专项规划”(粤港澳合作项目)等面向应用的国家及地方重大和重点领域。

2006-2010年,城规学院吴健生老师承担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课题“土地整理质量与生态监测关键技术”子课题,该项目主要针对土地整治质量监测与评价所涉及到的高分辨率遥感技术、无线探测技术、基于物联网的无线监测与传输技术等开展了应用性研究,项目以土地整理质量监测与评价为核心,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土地整理工程监测技术、基于探地雷达无损探测的土地整理工程质量监测技术、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土地整理田间土壤质量监测技术以及土地整理质量可视化评价技术等四个方面来进行研究,该成果获得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2011年,由城规学院主持,动员北大四十多位师生共同参与的《大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研究》获中国城市规划协会评选的“2011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一等奖。该课题于20063月启动,历时3年,由北京大学和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编制。该课题是经国务院港澳办和粤港澳三地政府同意,由三地城市规划主管部门——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香港发展局和澳门运输工务司通过粤港、粤澳城市规划及发展专责小组两个合作平台,首次开展的策略性区域规划研究,是我国第一个跨不同制度边界的空间协调研究。课题依托于“一国两制”和CEPA框架,本着传承与整合粤港澳三地已有相关规划、政策及学术研究成果的原则,基于对大珠三角城镇群特征与地位、发展的主要矛盾、国内外城镇群比较、国内外形势判断等问题的调研和基本分析,针对能够产生跨界影响的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进行重点研究,形成目标与策略、空间行动计划和协调与行动等研究结论,最终成果经粤港、粤澳专责小组联席会议审议通过,成为指导粤港澳空间协调发展的重要依据之一。

大珠三角城镇群协调规划发展研究

   201395日出版的《Nature》杂志刊发了城规学院曾辉教授与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朴世龙教授课题组关于碳循环研究方面最新研究成果“Asymmetric effects of daytime and night-time warming on Northern Hemisphere vegetation”。这项研究对了解全球碳循环长期动态及其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Nature》杂志在同一期专门发表一篇来自于全球生态学专家Dr. Still的评述,报道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及其意义,认为这项研究有助于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该篇论文的第一作者为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的彭书时博士,朴世龙教授和曾辉教授为责任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等相关项目的资助。
    2016
317日,在系统评估中国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贡献方面,
城规学院取得重要进展,

“The contribution of China’s emissions to global climate forcing(中国排放对全球气候强迫的贡献)为题在线发表研究成果于国际著名刊物《Nature》上。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课题 “村镇区域空间规划技术研究”完成验收工作。该项目是“十二五”期间我国村镇建设领域的重点攻关课题,从村镇区域居民点体系、产业布局及基础设施三个维度来研究基于城乡统筹、空间公平、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村镇区域土地利用规划研究。课题已完成5项软件著作权、5套信息系统,在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湖南省浏阳市、重庆市潼南县三个示范基地进行了应用,取得了6项关键技术,研发了村镇区域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软件、村镇区域公共服务布局规划支持系统、产业中心性多层次空间配置信息系统筹成果技术。同时,课题建立村镇居民点体系规划技术及相关标准,提出了村镇居民点体系优化的思路和方法,强调了公共服务设施优化布局对体系的引导作用,开发3D村镇区域空间辅助系统,具有良好的创新性。

现在的深圳走在新经济腾飞的道路上,现在的深研院走在掀开新历史篇章的道路上,现在的城规学院也走在积极创新培养新型人才的道路上。致力于探索中国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城市化的全新路径的城规学院,不但成为了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的先行者和推动者,也是北京大学城乡发展建设研究与专业技术一流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推进中国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做出独特的贡献。2016829日,北京大学与深圳市政府签署了合作举办北京大学深圳校区的备忘录。百年北大与活力深圳的此次牵手,将为城规学院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相信城规人将勇于把握,勇于承担;脚踏实地,海阔天空。

 

   (整理校对:胡薇、姚大伟;文/马扬;城市与规划学院采访小组:马扬、王娅力、胡静雯、闫涓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