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燕新闻

首页 > 南燕新闻 > 正文

【走进课堂特辑】德国文化沙龙|从德国到中国:我所经历的文化差异

2022-11-30宣传与公共关系办公室

责编:王可佳

【编者按】立足当下,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紧贴“问题导向,南北联动,AI牵引,创新融合”的未来发展理念,扎根大湾区,深耕人才培养;展望未来,深研院致力于建设北大新工科的南方基地,打造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区域产业耦合的北大深圳校地协同创新共赢体。课堂,作为培养人才的平台媒介,在传道受业解惑中构建起从知识到人才、从传承到创新、从现在到未来的桥梁。

课堂发生在教室中的引经据典、纵观古今,发生在实验室里的言传身授、钻坚研微,发生在咖啡袅袅余香里的娓娓闲谈,发生在透向社会的困知勉行。深研院的课堂发生在不同的地点,发生自不同的学科,让我们跟随南燕新闻社记者的脚步,走进不同的南燕课堂,聆听每个课堂独特的故事。

11月24日晚,静悄悄的E栋一层公共教室时而飘出一些复杂的德语词汇,这是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的德国留学生芈拉(Mira Rudolph)身着德国南部传统服饰Dirndl站在讲台上,主持一场德国文化沙龙,向选修《德国文化与基础德语》的同学们分享她在中国和德国的生活,介绍德国文化。随着全球化趋势加强,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碰撞愈加频繁,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们在学习交往的同时似乎也承担着文化传播的功能,为当地带来新鲜的人文元素。6年前,16岁的芈拉加入了这支愈渐庞大的浪潮,只身来到中国,开启了她的异国求学之路;6年后的北大校园里,芈拉向大家分享她所感受到的中德文化差异。

2016年,芈拉申请了德国罗伊特林根技术和经济高等专业学院(Reutlingen University)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合作办学项目,在完成在德两年的学业后,芈拉来到北京继续本科学习,现在在汇丰商学院攻读她的第二个硕士学位。“在两个国家生活最大的差异大概是饮食。在德国,我们三餐中只有一餐是热食,其他两顿都是冷餐。但在中国,大家一日餐三都是热食。”芈拉介绍,在德国有超过三千种面包,传统的德国早餐通常由面包和咖啡组成,授课老师赵老师提到她在德国生活的三年里甚至没能吃遍全部面包品种,德国饮食对于面包的重视可见一斑。

提到德国,我们能够联想到的另一个事物或许就是啤酒。在德语中,啤酒的词汇直译过来则是“流动的面包”。每年十月,德国人都会举办啤酒节,也被称为“十月节”。在这一天,男性穿着Lederhose,女性穿着Dirndl。“Dirndl腰部的蝴蝶结很有讲究,系在左边表示单身,在右侧表示已婚或在恋爱中,而系在后侧则代表丧偶或者是服务员。”芈拉介绍,在节日穿着Drindl通常要穿长款,短款通常没有那么正式。

“提到德国,很多人想到的都是准时,但实际上我们的公共交通系统经常迟到或被取消,在网络上也能找到很多吐槽这一问题的视频。与中国的地铁、火车等等相比,我们的公共交通系统票价也要昂贵许多。之前我坐公交车从家到一个车程10分钟的一个地方,就花费了€2.80。并且火车车票只是能让你乘车,如果想要座位的话还需要另外付钱。”

本次德国文化沙龙是大学城共享课《德国文化与基础德语》的一部分。在往期课程中通识中心还邀请了来自德国慕尼黑的Alex外教,向大家介绍德国概况和德国人的特点。Alex老师介绍说,德国的文化是很实在的,比如握手的时候他们会很用力,以使对方感受到友善和尊敬。Alex老师也请大家品尝他亲手做的地道的德国食物和德国人超爱喝的啤酒,通过这些日常大家很快对德国文化的一些方面有了切身体会,对之前学的语言领悟更深刻了。

德语是世界第二大学术语言,也是最常被学习的外语之一,学好德语意味着为自己打开欧洲乃至世界的一个重要的精神、经济和文化史宝库。在本期文化沙龙上,有很多同学都指出,自己对德国文化感兴趣的原因之一是德国丰富的哲学文化和悠久的法律发展史。他们当中的一部分在未来都有到德国继续深造的打算。在未来,他们或许也会加入这支文化传播大军,将中国文化播撒向世界。


文字/南燕新闻社 孙凡舒

图片/南燕新闻社 赵乐川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