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深对话:南燕飞往未名湖”
两千公里的山海之隔,挡不住京深两地的灵感共振。南燕新闻社自成立初,便怀着“把深圳的故事讲到北京去”的热忱。十五载光阴流转,一届届南新人接续在这条传播之路上。在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宣传与公共关系办公室的统筹支持下,自2024年首次北上交流,南燕新闻社便与北大本部媒体团队编织起一张跨越南北的联络网,交流互鉴,共同助力北大的传播实践。2025年,这支扎根深圳的南燕媒体再次启程,带着南海之滨的湿润季风与开拓进取的创新基因,走进未名湖畔、博雅塔下,与校本部海外传播办公室、音视频办公室记者团展开一场跨越南北的“破圈”对话。

五四塔与博雅塔
南燕新闻社打卡北大
当深圳基因遇上国际传播:同频共振发出北大声音
在首日与海外传播办公室的交流中,南燕新闻社深入了解了海外传播办公室在国际传播领域的战略布局。作为北京大学对外传播的重要窗口,海外传播办公室负责运营北京大学英文网及八大社媒平台(Facebook、Instagram、X、Threads、Tiktok、LinkedIn、Youtube以及英文微信)的立体化传播矩阵,年均发布内容5000余条,总粉丝量超700万,在“学术深度、人文温度、青年态度”的传播脉络下向世界讲述北大故事。
南燕新闻社与海外传播办公室合影
“这是我们在联合国气候大会展映的视频!”南新社社长徐世明滑动屏幕,向海外传播办公室展示深研院“科技+国际”的双重基因:国际幸福日街头采访里,留学生用中文畅谈“深圳幸福感”;妇女节原创漫画中,各学各个岗位的老师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诠释着女性力量;春日航拍镜头掠过大沙河、彩虹桥,AI绘制的漫天大雪与满园芬芳,在虚实交织中勾勒出南燕的生活…… 南燕的故事,是未名湖的水折射出的一片海洋,昭示着是北大在深圳的探索。而深圳的故事需要被人书写和传播——南燕新闻社便承担着这一角色。
南燕新闻社展示过往爆款作品
徐世明分享道:“南燕新闻社立足深圳传播北大,七个部门各司其职,从纸媒时代的报纸杂志到新媒体时代的推文、短视频,媒介形式在变,不变的是认真打磨传播内容,提升传播广度的决心。”
北大英文网学生主编陈胜业分享
随后,北大英文网学生主编、国际关系学院21级本科生陈胜业(Aden)表示,北大英文新闻网是北大海外传播的窗口,肩负着向世界传播北大信息、塑造北大国际形象的责任。北大国际新媒体学生主编、燕京学堂24级硕士生Aneka(奥妮卡)介绍了海外传播办公室官方国际新媒体矩阵情况。依托各类媒体的报道和团队的原创内容,新媒体团队会根据各大平台的特性,设计相应的内容,确保出稿的效率和质量。当Aneka分享“用TikTok解构庄重学术活动”时一下子引起了南新社同学的兴趣“如何让报道的内容兼具可读性和专业性正是当前科研报道需要探索的。”
北大国际新媒体学生主编奥尼卡(Aneka)分享
交流环节,双方就选题策划与平台建设展开探讨。在海外传播办公室的“国际流量池”里,深研院的国际化师资、国际学生群体,正成为向世界讲述“北大深圳故事”的新密码。 针对深研院即将主办的X9赛艇活动,南燕新闻社副社长马宸提问大型活动的内容策划方式,冉冉老师表示,要根据传播目标、团队架构、平台调性来综合统筹。
冉冉老师指出“热点能够快速提升账号的关注度,但有实质性内容的视频才能增强粉丝粘性,因此要保持追求热点与产出高质量内容的平衡。”过去一年里,北京大学在国际新媒体平台产出多条热门推文与视频,虽然少不了社交媒体上热门模板,但更重要的仍是北京大学专业扎实的研究成果与生动有趣的校园故事。
南燕新闻社国际部部长宗雯提问
爆款诞生记:把北大的生活讲给你听
南燕新闻社与音视频办公室学生记者团合影
“十年前《南国燕园》报纸上这篇《科学与幻想的启蒙,人生路上的明灯》,现在看依然有趣!”音视频记者团成员翻阅着泛黄的报纸感叹。南新社从深圳带来的不仅是怀旧情怀,更有一场“科技美学”的创新分享——AI辅助的《南燕园下雪了》用数据算法模拟雪落南国,无人机镜头穿梭在沙河与楼宇之间,一轮圆月恰落其上,自然与人文的交错得以在科技的加持下彰显。
记者团翻看2015年第72期《南国燕园》报纸
音视频团队学生记者团团长新闻与传播学院2021级本科生李姗姗李姗姗分享:“北京大学音视频办公室学生记者团已有近70年的悠久历史,当前运营着北大官方的音视频矩阵,2024年产出短视频700余条,全年播放量突破10亿,在各大高校平台账号中名列前茅。”而这些视频播放的秘密除了北大自身的流量外,拍摄和剪辑手法的吸引力都很强。
新闻与传播学院21级本科生李姗姗分享
音视频团队学生记者团团长新闻与传播学院2021级本科生李姗姗介绍了当前学生记者团各小组的职责与运作模式,其中短视频组负责运营微信视频号、抖音、快手等多个平台,依据热点生产内容;小红书组针对小红书平台的调性,制作系列打卡、经验分享等图文内容,通过与粉丝积极互动,极大地提升了平台活跃度;长视频和专题节目组则致力于打造高质量内容。在拍摄大型活动时,不同小组会依据各自选题同步拍摄,针对不同平台的特点,创作出风格各异的视频。
南燕新闻社徐世明分享
在交流过程中,双方就内容策划、创作流程、团队管理等话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南燕新闻社副社长赵熙瑶表示,音视频记者团在内容生产的高效性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记者团则对南新社结合深圳地域特色和北大文化基因,打造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未来深圳的四季如春将通过影像的方式不传输到北京,在AI技术的渲染中,在历史与现实的交错中,进行一场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南新社一行与融媒体中心音视频办公室祖枫老师交流
南北联动:探索讲好北大故事的新方式
“从纸媒时代到短视频时代,变的是媒介形态,不变的是那份“记录与追问”的初心。”带着这份初心,北大的校园媒体探索着传播北大的各种可能性。
“这里离海很近,离世界更近。”北大是未名湖的月色,也是大沙河的暖风,更是遥遥千里英吉利海峡的回响。当京深两地的故事在从云端走向现实,这场跨越2000公里的对话持续激荡出思想的火花,终将共同推动北大校园媒体事业的发展,向更广阔的受众讲述北大故事,传播北大精神。
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