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5日晚,“科创文韵——跨学科通识探索之旅”第四讲在北大C栋203教室开讲。本次讲座由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通识教育中心)主办,吸引了深研院师生、大学城各校学者及社会人士参与,现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
讲座现场
讲座由深圳研究生院人文学院执行院长于长江主持。他指出,“科创文韵”系列讲座旨在打破学科壁垒,以跨学科视角聚焦学术前沿,继张学智、何增科、初晓波等教授的精彩分享后,本次特邀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王曙光教授,带来题为“中国式工业化进程与科技进步:举国体制及其转型”的深度解读。
王曙光作讲座
王曙光以“工业化阶段相关假说”为核心框架,系统梳理了新中国工业化的百年脉络。他将1949-2050年划分为三个阶段:1949-1980年代初期为工业化启动期,以国家主导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奠定工业基础;1980年代初期至2030年为加速期,经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形成“国家与市场双引擎”模式;2030-2050年为巅峰与完成期,届时中国将实现从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的跨越。
针对举国体制的历史演进,王曙光指出,前三十年的“传统举国体制”以国家集中资源快速建立工业体系为特征,虽在微观效率上存在局限,但在宏观上实现了全产业链布局与科技突破(如“两弹一星”)。随着市场化与全球化深入,传统体制逐步向“市场兼容型举国体制”转型,强调国家战略引导与市场机制协同,例如在芯片、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构建“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协同创新体系。
王曙光对比了全球技术进步的典型模式:美国以法治导向的“市场共生型”体制激励创新(如《拜杜法案》推动产学研转化),日韩在追赶阶段采用“国家-企业-银行”三角模式(如日本通产省产业政策),而中国需在开放条件下构建“新型举国体制”,既要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又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风险投资等市场机制。
在互动环节,听众围绕“新质生产力与传统产业升级”“中美科技竞争中的制度优势”等问题踊跃提问。王曙光强调,传统产业的智能化改造(如服装产业的数据化转型)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而中国需在基础研究投入(当前占比约20%,对标美国30%)、人力资本培育(构建“顶尖研究型大学+职业技术学院”体系)等方面持续发力,以制度创新释放创新活力。
“科创文韵”第四讲的举办,不仅为听众呈现了中国式工业化的历史逻辑与理论框架,更通过跨学科视角探讨了科技进步与体制变革的深层关联。后续讲座中,张锦院士将探讨“AI能否革新材料科学研究范式”,更多精彩主题,继续引领跨学科知识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