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仪式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师生观看现场直播,共同感受国家强大与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


行政楼分会场

信息工程学院分会场

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分会场

环境与能源学院分会场

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分会场

新材料学院分会场

智园分会场

汇丰商学院分会场

国际法学院分会场
本次阅兵纪念活动,是一场跨越历史长河的庄严致敬,它彰显了中华民族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坚定信念,深刻诠释了伟大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弘扬,也向世界宣示了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的决心与担当。直播观看现场,时不时响起阵阵热烈掌声,全体师生目不转睛,凝视着受阅方队雄壮的行进,感受着新型装备磅礴的气势,激昂澎湃的爱国情怀在每个人心中激荡,激动与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共同沉浸在这堂生动而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中。
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重大历史节点,广大青年党员更加深刻体悟到自身所肩负的民族复兴使命。新一代青年学子必将勇担时代重任,高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贡献青春力量。
师生感想:
怀着无比激动和崇敬的心情,我收看了阅兵仪式的盛大直播。当雄壮的国歌奏响,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一股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我心中激荡。镜头中,三军将士组成的方队步履铿锵,整齐划一。他们昂扬的斗志和坚毅的眼神,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军人的威武雄风。紧随其后的“钢铁洪流”与“蓝天雄鹰”,一系列尖端武器装备首次亮相,宣告着我国日益强大的国防科技实力和保卫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坚定决心。
这盛大的场面不只是军事实力的展示,更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它提醒着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要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强大的军队,是我们捍卫和平、守护幸福生活的坚强后盾。此刻,一股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安全感在我心中油然而生。祝愿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信息工程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 张诗伟
202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阅兵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镜头掠过天安门广场,那面在朝阳下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仿佛一团火焰,瞬间点燃了我的胸膛。在整个阅兵环节中,人民子弟兵们英姿飒爽、各种新型国产武器装备层出不穷,向全世界彰显中国坚决捍卫二战胜利成果和国际公平正义、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更好地开创未来。”通过观看这次大阅兵,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唯有铭记历史,才能更好开创未来;唯有珍视和平,才能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今日的中国已经有足够的能力去捍卫和平与正义,让我们高呼:“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2024级博士研究生 吴红宁
观看这次阅兵,我感受到的不仅是国力的强盛,更有作为研究生的深刻思考。强大的国防是为了守护我们来之不易的和平,让人民安居乐业,让青年安心追梦。受阅装备方阵中凝聚着无数前沿科技,令我更加确信创新不仅关乎技术突破,更与民族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当从更广阔的视角理解自己的责任。国家的强大,为我们创造了实现多元价值的安稳环境,不论是投身科研、经济建设还是文化传播,每个人都能找到报效祖国的路径。这场阅兵激励我不忘初心、既要有“脚踏实地”的专注,也要有“仰望星空”的胸怀。我们也会以各自的方式担当时代使命,将青春奋斗融入祖国的山河岁月。
——环境与能源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 杨亦欣
盛世华章,共筑强国梦。每一帧画面都震撼人心,每一声呐喊都催人奋进。直升机空中护旗梯队向全世界昭告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伟大真理;徒步方队步伐像心跳,整齐得让时间屏息;人民军队无畏艰难、奋勇直前的精神在战旗的翻涌中化作笃定的信念;云端的空中梯队彰显了人民军队作战力量的跨越式发展;军乐团的旋律猛然把我拉回北大红楼的砖影。五四的火种在燕园从未熄灭,督促我把激情沉到能力,把所学所长投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浪潮。国家强大与国防现代化让我被安稳与向上的力量包围,久久不能释怀。于我而言,阅兵更是跨越时空的告白——向历史致敬,向人民立誓,向未来应答。
——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 刘奔腾
当礼炮轰鸣、国旗护卫队迈着铿锵步伐走过天安门广场时,我心潮澎湃。老兵方阵乘车缓缓驶过,他们胸前的勋章熠熠生辉,那是烽火岁月的见证,让人肃然起敬。紧随其后的装备方阵中,新型坦克、导弹整齐列阵,展现着祖国日益强大的国防力量;空中梯队呼啸而过,彩烟划破长空,尽显大国底气。这场阅兵不仅是对历史的铭记,更是对先烈的告慰。它让我深知,和平来之不易,吾辈当以先烈为榜样,铭记历史、砥砺前行,用青春守护这来之不易的盛世中华。
——新材料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 周明杰
北京大学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在阅兵这一庄严的时刻,北大人的参与感和使命感尤为强烈。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必定要以青春之我报答青春之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北大人的阅兵记忆不止于观看和参与,更在于后续的行动与奋斗。阅兵仪式带给我的不仅是国家军事科技进步所带来的震撼,更是督促我不断努力、勇攀高峰的动力。这种动力将转化为学习上的刻苦钻研、科研中的创新突破、社会服务中的无私奉献,真正践行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北大精神。
——汇丰商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 吴泽松
作为一名曾服役于武警广东总队的战士,在观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的盛大阅兵时,我热血澎湃、深感自豪。阅兵场上,精神激昂、充满饱满的革命热情的官兵们步伐铿锵有力、眼神坚定如炬,各类国产现役主战装备展现强大的国防实力。这不禁让我想起自己在强军兴军伟大征程中的经历和感受:这是党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赖的英雄部队。这场阅兵不仅充分彰显我军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以及维护世界和平的强大能力。更传递了中国珍爱和平、捍卫胜利的决心。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强国强军,吾辈担当!
——国际法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 丁伟超
观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心潮澎湃。大会庄严肃穆,深刻展现了中华民族在那段烽火岁月中的巨大牺牲与不屈抗争。先辈们用生命和鲜血铸就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他们是民族的脊梁,是我们永恒的英雄。历史不容忘却,和平更需珍惜。我们要继承先烈遗志,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这场大会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激励我们铭记历史、开创未来。
——国际法学院教工党支部 曾柯潞
今日观看抗战胜利八十周年阅兵典礼,心潮澎湃,感慨万千。80年前的今天,党和人民历经无数艰难险阻,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用团结一心的磅礴力量和无数心血,终于换来了抗战的最后胜利,为人民争取到了多年期盼的和平与安定的生活。那是一段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辉煌历史,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丰碑。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这种精神必将激励我们为国家复兴和世界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抗战时期,中国科学家走出象牙塔,在前线研究武器装备,在后方保障民生工业。今天,我们面对芯片卡脖子等新时代的“封锁线”,更需要发扬这种“科学报国”的光荣传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伟业,以创新突破攻克“卡脖子”技术,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贡献智慧力量。让我们以这场跨越80年的重要讲话为指引,将抗战精神转化为奋进新时代的强大动力,在各自的“战场”上续写新的胜利篇章!
——信息工程学院教工党支部陆磊
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声震寰宇、响彻天安门广场,令人心潮澎湃、久久回荡。讲话深情回顾了那段艰苦卓绝的伟大历程,深切缅怀为和平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向世界昭示了中国人民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坚定信念与崇高追求。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铿锵有力、意蕴深远,既是对历史的深刻总结,更是对未来的远大展望,使我深受教育和鼓舞。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和科研工作者,我深切感受到肩上的责任与使命。我将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坚守教书育人初心,勇担科研创新重任,以坚定的信念和踏实的行动,为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建设教育和科技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教工党支部 彭涛
2025年9月3日,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观看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盛大阅兵。天安门广场上,约70分钟的阅兵仪式不仅展现了国家威严,更是一堂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阅兵按照阅兵式、分列式两个步骤进行,45个方队以磅礴气势通过天安门广场。从空中护旗梯队的多型直升机编队,到“一老一新”的徒步方队;从代表功勋荣誉的战旗方队,到按实战化联合编组的装备方队;这些元素充分展示了我国军队的现代化成果和制胜现代战争的强大能力。作为高校老师,我更加认识到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 我们要学习阅兵保障人员的敬业精神,服务师生需求,将“在位一分钟,干好六十秒”作为工作准则,在平凡岗位上践行教育报国的使命。 阅兵结束后,那铿锵的步伐仍久久回荡在心间。我将把阅兵带来的震撼与感动转化为工作动力,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教育事业,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机关党支部 楼佳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与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论述深刻展现了中国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中的大国担当。作为北京大学生态领域的教师,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面对这些全球性的难题,唯有加强基础研究、攻克关键技术,才能为应对挑战提供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美好永续发展筑牢科学根基。在科研与教学中,我将聚焦气候变化背景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组织团队开展高质量的科研工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的新时代高素质人才,为科技强国建设输送新鲜血液。作为科研教育工作者,我将以先烈的精神为指引,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为民族的伟大复兴培育栋梁之才,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教工党支部 朱再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