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1日,“科创文韵”系列讲座第七讲顺利开讲。本次讲座特别邀请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缉慈老师,以“产业空间动态的趋势观察”为核心,从全球——地方双重视角,为听众拆解产业集聚、创新集群与企业出海的底层逻辑,内容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案例支撑,引发全场深度思考。
讲座由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通识教育中心)主办,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教育基金会、共青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委员会协办,吸引了校内师生、毕业校友、兄弟院校学者及产业界人士参与。讲座由深研院院长助理仝德老师主持。现场座无虚席,学术交流氛围浓厚。
讲座现场
仝德回顾了“科创文韵”系列讲座的定位——作为北大深圳研究生院通识教育体系改革的创新探索,借鉴北大本部“才斋讲堂”的模式,通过汇聚北大各院系顶尖学术大咖,打造跨学科深度融合的前沿知识科普平台。她提到,本次讲座聚焦产业空间动态,既是对跨学科探索的延续,也贴合当前全球产业变革与中国企业发展的现实需求,能够为听众搭建起理论与实践对话的桥梁。
王缉慈开篇即打破“产业集聚即优势”的固有认知,指出产业集聚是 “中性词组”,需区分“经营场所(operation site)”与“创新场所(interaction site)”两类形态。她以“降低成本、促进创新”八字概括集聚的核心价值,但强调这一价值的实现需规避“无限制压迫工人、无限制污染环境”等问题。从全球视角看,王缉慈引入“集中式分散(concentrated dispersion)”概念,以中国长三角、珠三角与印度班加罗尔、越南胡志明市为例,说明全球制造业既向新兴市场分散,又在核心区域高度集中的特征。她分享了东莞鞋业、永康滑板车、扬州杭集镇牙刷等案例,用诸多案例印证:若缺乏自主创新,依赖低价竞争的产业集聚终将面临“可替代性”与“空洞化”风险。
王缉慈作讲座
在“技术创新与创新集群” 部分,王缉慈明确“创新集群”的核心内涵——它并非简单的企业扎堆,而是基于“新区域主义”理论,以“人”为核心,依赖知识、技术与技能的地方创新系统。她强调创新是“复杂的社会过程”:需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多主体协作,而非单一企业的 “研发-生产-销售”线性流程,且突破性创新往往源于“隐含经验类知识(tacit knowledge)”的面对面交流(face-to-face interaction)。她引入波特“菱形构架(钻石模型)”与欧盟集群政策经验,指出创新集群的关键要素包括:一流的生产要素(如高校、人才)、挑剔的本地需求(充足的应用场景)、本地配套的供应商与关联企业、企业间的良性竞合(rivalry & cooperation)。结合国内实践,王缉慈以深圳先进电池材料集群为例,称赞其“以专家为核心、共享资源为纽带”的模式同时,她也提醒:当前部分地方政府将集群政策“行政化”,以“链主企业+数据库”的模式强行整合,易重蹈“自上而下建园区”的覆辙,需深化市场化改革,尊重创新的偶然性与多样性。
针对“企业出海与母国基地”议题,王缉慈结合家具、新能源汽车等行业案例,梳理出中国企业出海的新趋势:不再是单一的 “产品出海”,而是“海外建厂 + 母国基地支撑”的协同模式——如顾家家居、敏华控股等在墨西哥蒙特雷建厂,却仍依赖国内提供半成品与五金件;新能源汽车企业(如比亚迪)在匈牙利建厂,电池配套企业(宁德时代、欣旺达)同步跟进,形成“整车 - 电池 - 零部件”的海外集群,但国内的技术研发与供应链支撑仍是核心。
她特别强调“母国基地”的重要性:无论企业出海至何处,强大的本土集群(如深圳电池、佛山泛家居)都是“根基”—— 它能提供技术迭代、人才储备与配套服务,避免企业在海外陷入“孤立无援”。
讲座尾声的互动环节,听众围绕“产业集群的空间尺度”“东南亚产业园区的专业化陷阱”“珠三角城中村与村镇工业园转型”等议题积极提问,王缉慈一一耐心解答,给出兼具专业性与实用性的建议。她鼓励理工科学生关注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通过技术创新为地方产业升级赋能;建议企业出海时“尊重当地习惯、融入本地社会”,同时依托母国集群优势,避免盲目扩张。
“科创文韵”第七讲的成功举办,让听众对全球产业空间动态有了更系统、深入的认知:既明晰了“专业化陷阱”的风险,也看到了“创新集群”的潜力,更理解了“全球视野+地方根基”对中国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本次讲座不仅为不同学科背景的听众提供了分析产业问题的新视角,也为学界与产业界的对话搭建了桥梁,进一步推动了跨学科知识的融合。
后续,“科创文韵”系列讲座将继续邀请北大顶尖学者,围绕科技、人文、经济等前沿领域展开分享,带领听众持续探索跨学科的知识边界,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