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5年,深圳经济特区迎来成立45周年。这座从边陲小镇崛起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奇迹之城,不仅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更是一片孕育创新与梦想的热土。45年间,深圳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成为全球知名的科技创新中心,吸引了无数人才南下追梦。其中,北京大学与深圳的合作尤为紧密,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以下简称“北大深研院”)作为双方合作的结晶,成为连接北大精神与深圳创新基因的重要桥梁。值此特区生日之际,我们通过三位校友的故事,展现北大人与深圳共同成长的轨迹,感悟“创新之城”背后的北大力量。
自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以来,这座城市便以开放的姿态和创新的勇气,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北京大学作为中国顶尖学府,一直与深圳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2001年,北大深研院成立,更是为双方的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多年来,无数北大学子南下深圳,将北大精神与深圳的创新基因深度融合,共同书写了属于这座城市的辉煌篇章。
贺超:AI拓荒者的深圳实验室
在深圳这座创新之城,有这样一位北大人——贺超,他以北大信息工程学院为起点,跨越学术与产业的边界,在智能科技领域深耕细作,成为名副其实的“拓荒者”。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5周年之际,贺超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奋斗的缩影,更是北大精神与深圳创新基因深度融合的典范。

贺超
从燕园到鹏城:算法与产业的碰撞
2006年,贺超踏入校门,成为北大深研院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的一名硕士研究生。那时的校园虽不大,却充满了无限可能。贺超回忆道,自己并非校园里最活跃的学生,但那份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让他在学习上格外踏实勤奋。宿舍旁动物园的动物叫声、教室里偶尔飘来的讨论声、平山村中美食的诱惑……这些独特的校园记忆,如今想来都充满了温馨与怀念。
2014年,他拿到全额奖学金,远赴新西兰攻读脑机接口和计算机交叉学科的博士学位,希望在学术上更进一步。但新西兰的安逸生活并未能留住他这颗渴望“折腾”的心。“2014年巴西世界杯上,我看到一位下肢瘫痪的患者通过脑机接口技术踢出了第一脚球,那一刻我意识到,未来一定属于脑机交互。”他回忆道。2015年,贺超带着对脑机接口技术领域产业落地的浓厚兴趣和对人工智能热潮的敏锐洞察,毅然决然地回到了深圳,创办了深圳创达云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2015年创业时,脑机接口技术还属于科研级技术,但我们已经看到了它的商业化潜力。”他坦言,正是这种前瞻性的判断,让创达云睿在行业中占据了先机。起初,公司将重心放在智能硬件上,但市场反应平平。面对挑战,贺超没有退缩,而是带领团队不断反思、调整方向。
“我们在2016年开始切入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在医疗器械的应用,即睡眠诊疗领域,发现传统院内睡眠监测产品笨重、繁杂、穿戴体验差。”他介绍道,“通过更小的可穿戴技术和MCU级的AI算法融合,我们开发出了额贴式睡眠记录仪并通过科研临床的检验,能够有效解决医院和居家等对数据精准度要求较高的场景痛点。”这款产品不仅获得了中国首张额贴式睡眠记录仪注册证,还成功打入斯坦福、哈佛等国际知名睡眠中心的采购清单。
深圳机遇:创新与包容的共生
“深圳的产业土壤太独特了——这里没有条条框框,只有对创新的渴望。这里允许你试错,也奖励你成功。”贺超说。作为国内早期涉足脑机接口产品技术领域的创业者,贺超深知“敢为人先”的重要性。如今,随着国家对脑机接口技术的支持,贺超的团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我们正在研发新一代脑机接口产品,重点面向青少年脑健康市场。”他透露,“通过与产业资本和上市公司合作,我们希望快速将技术积累转化为市场接受的产品。”

贺超工作照
在贺超看来,深圳之所以能成为创业的热土,离不开其完善的产业链和开放的生态系统。“2010年前后,深圳的智能手机产业升级为AI结合智能硬件设备提供了巨大空间。”他分析道,“而硬件算力的发展又为AI算法落地提供了支撑,这种良性循环凸显了深圳的竞争优势。”他举例说,创达云睿的脑电采集设备需要高精度传感器,而深圳本地企业能在两周内完成定制化开发。“这种效率在其他地方至少需要半年。”此外,深圳的包容性和务实精神也让贺超倍感温暖。“在这里,无论你来自哪里、背景如何,只要努力拼搏就能获得认可和回馈。”他感慨道。
北大精神:学以致用与创新驱动
“北大的学以致用传统和深圳的敢为人先精神在我身上得到了完美融合。”贺超表示,“在北大,我学会了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在深圳,我学会了如何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勇于创新。”
他特别提到北大“兼容并包”的学术氛围对自己的影响。“在北大,我接触过不同学科的教授和同学,这种跨学科的思维让我在创业中能跳出技术局限,从用户需求出发设计产品。”展望未来,贺超希望北大能继续加强与深圳的合作,特别是在AI for Science等前沿领域。“北大在基础研究方面有着深厚积累,而深圳则拥有强大的产业转化能力。双方可以建立更紧密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共同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
董少灵:用制度思维赋能AI创新
在深圳这座充满创新活力的城市,有这样一位追梦人——董少灵,他以北大国际法学院(STL)为起点,跨越法律与技术的边界,在人工智能领域闯出一片天地。

董少灵作为校友代表在北大深研院2025年毕业典礼上致辞
宿舍里的创业启蒙
董少灵与北大的缘分始于保送。2012年,他选择进入北大深研院国际法学院攻读美国法方向博士,这一选择背后,是他对制度文明的深刻思考。“我好奇美国凭什么能持续吸引全球英才,为什么能不断产生顶级创新。”董少灵回忆道,“我研究美国法,不是为了当律师,而是想拆解它背后的制度密码。”
在这里,董少灵遇到了一群充满使命感的美国教授。他们跨越重洋,将美国的法律体系和制度建设思路带到中国,用苏格拉底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思考。“他们不仅传授知识,更以教育为本,这种纯粹的师者精神深深影响了我。”董少灵感慨道。他特别提到,当时上法律写作课时,助教和教授们对每一位学生的耐心指导,让他感受到教育的力量。这段经历不仅塑造了董少灵的学术视野,更培养了他跨学科思维的能力。
转折发生在2013年。移动互联网浪潮席卷中国,董少灵在宿舍里注册了“兔展智能”。“当时正值移动互联网迅速崛起,微信用户突破3亿、4G牌照发放,H5标准定稿,深圳也在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发展,这让我意识到技术工具的缺口。”他回忆,团队最初开发翻页式H5工具时,深研院的实验室成了“技术试验场”——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同学合作优化算法,用法学院训练的逻辑框架设计用户交互流程。
深圳的“不拘一格”与制度突破
“很多人觉得法律人跨界技术很难,但我认为法律训练让我更擅长拆解问题。”董少灵举例说,在设计AI生成视频的工具时,他会先从法律合同的角度思考用户需求:“用户需要什么样的条款保护?如何通过技术设计降低法律风险?”这种独特的视角,让兔展智能的产品在市场上脱颖而出。
2015年,团队推出第一款爆款产品“互动页面工具”,但很快遭遇同质化竞争。“必须找到技术护城河。”董少灵决定将战略转向AI驱动的内容引擎。这一决策背后,是深圳提供的“底气”——完善的产业生态、开放的政策环境和丰富的人才资源。

董少灵工作照
2018年,董少灵凭借业务成绩获评“深圳市青年创新领军人才”,成为深圳综合改革试点中“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典型案例。“深圳是一座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城市,你做出成绩总会得到回报。”他特别提到,深圳的产业基础为创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比如我们做跨境电商工具,深圳有全国50%的跨境电商集群,客户和数据要素都近在咫尺。”
2024年,OpenAI发布Sora模型,董少灵连夜与团队讨论:“我们的技术积累完全能做出类似的东西。”然而,挑战远超预期——视觉大模型需要海量数据和算力支持,而深圳的“低空经济”政策意外提供了突破口。“深圳允许无人机在特定区域飞行采集数据,这为模型训练提供了稀缺的城市场景素材。”3个月后,兔展智能开源Open-Sora Plan,成为全球首个由中国团队主导的开源视觉模型。
这一突破的背后,是深圳的制度创新:政务数据平台向企业开放部分公共数据,用于训练城市治理相关模型;通过“腾飞贷”政策,兔展智能以低成本获得算力资源,缩短研发周期。“深圳的包容,让年轻人敢想敢拼。”董少灵特别提到,团队中多位90后科学家因技术突破成为合伙人,“这里没有论资排辈,只有结果导向。”
如何将技术变成企业真正需要的工具?董少灵以兔展智能的视觉模型为例:“我们重度训练了模型如何保持物体一致性,让生成的三维结构、材质和光影融合度达到商用水平。”这一技术突破,让产品“AnyReal”在电商和中国制造领域获得成功,月度增长率达50%。据用户反馈,使用该模型后,产品展示效果显著提升,用户点击率和转化率均有大幅增长。
“深圳的优势在于,它是工业第一城,也是外贸第一城。”董少灵分析道,“我们的客户集中在这里,他们的使用反馈又能优化模型,形成正向循环。”他特别提到,与腾讯、华为等企业的合作让团队能快速迭代技术。这些巨头企业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和算力支持,还让兔展智能有机会接触到最前沿的技术趋势和行业应用,使得团队看得更远,走得更稳。通过不断的合作与交流,兔展智能的技术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团队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也随之增强。
北大人与深圳基因的共鸣
董少灵对未来充满信心:“深圳是一个跟得上时代步伐、持续引领前沿的城市。”他特别提到,北大的AI研究应与深圳的产业需求结合:“比如北大深研院在AI for Science上的探索,如果能与深圳的制造业结合,一定能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5周年之际,董少灵用“勇立潮头”四个字寄语这座城市:“希望深圳继续保持开放与创新,成为全球科技革命的引领者。”而他自己,也将在这片热土上继续追逐AI的梦想,书写属于北大人与深圳的传奇。
丹宇卓:城市规划的“创新”实践
还有这样一位北大学子——丹宇卓,她以北大城规学院的学术积淀为起点,投身于深圳前海的开发热土,用规划的笔触勾勒城市未来。她的故事,是个人理想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的生动写照,更是北大精神在改革开放前沿的传承与实践。

丹宇卓
北大求学:系统思维与跨学科视野的融合
2019年,丹宇卓保送至北大深研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师从吴健生教授、彭建教授。“吴老师教的《地理信息系统》课程让我受益匪浅,通过处理项目选址、空间分析等实际问题,掌握了系统思考的方法。”她回忆道,“彭老师带领我接触了深圳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项目,这对我的学业和后续工作都产生深远影响。”
城规学院的培养不仅夯实专业知识,更塑造其跨学科视野。她深刻认识到:“城市规划涵盖土地、交通、市政、环境等多领域,跨学科合作是突破单一学科局限、实现系统优化的关键路径。”这种思维模式,为她日后的工作带来了颇多助力。

丹宇卓作为毕业生代表在北大深研院2022年毕业典礼上发言
前海筑梦: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
2022年,丹宇卓在求职季看到前海发出的“召唤”——“有理想的人来深圳,有梦想的人来前海。”这句话击中了她。“北大城规的学习让我相信,规划能提升城市的温度;而深圳,给了我实践的舞台。”
入职后,她深刻体会到“规划落地”的复杂性。“比如道路项目,不仅要考虑规划用途、用地规模、相关政策等,还要协调交通、市政、环境等多部门专业意见。”她回忆道。得益于北大的专业训练,让她能快速适应工作的节奏。
在前海的三年,丹宇卓亲历了这片热土的飞速发展。“道路、桥梁、学校、公园等公共设施不断完善。”她以前海石公园为例:“三年前大家熟知的大多为前海石公园,现在环前海湾有前海石公园桂湾段、大铲湾段等系列公园,山海连城,海天相接,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伴随技术革新,前海管理局开始探索AI辅助审批与试行房建类项目BIM三维数字化辅助审批。“AI不是替代人,而是帮我们减少主观误差,提升审批效率。”丹宇卓解释道,这一变革让她看到技术与治理结合的潜力:“未来,规划师可能需要掌握更多数据科学知识,而深圳的科技生态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她特别提到,深圳在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政策支持,为城市治理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空间。
三年观察:深圳的变与不变
三年间,丹宇卓见证了城市的蜕变:“地铁线路更密集,口岸通关更便捷,始终不变的还是这里的创新性和包容性。”她提到,深圳、前海的人才来自五湖四海,大家为共同的目标努力:“这种开放创新平等氛围,让年轻人能快速成长。”
同时,深圳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城市精细化治理。“通过建设大剧院、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加快地铁线路布局与换乘效率,进一步增强深圳的文化活力与综合竞争力。”她以自身工作为例,“通过科学规划,我们能打造更宜居的环境,提升市民幸福感。”
当被问及“北大精神”时,丹宇卓脱口而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她解释道:“在北大,没有人定义你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而是鼓励你追求内心所想,实现人生价值。”这种精神深深影响了她的职业选择:“来前海工作,正是因为这里能让我将个人理想与城市发展相结合。我希望能成为一颗螺丝钉,打造更加美丽的城市景象。我只是千千万万北大人中的一个,是无数奋斗中的师生共同在深圳这片土地上传承着北大创新、勤奋的精神,共同书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站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5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这座从一个小渔村跃升为国际科创枢纽的城市,始终以“敢为人先”的姿态书写着改革传奇。而北大与深圳的共鸣,早已超越地理与学科的界限——从贺超在脑机接口领域的颠覆性突破,到董少灵以法律逻辑重构AI技术边界,再到丹宇卓用规划笔触勾勒未来城市,三位北大学子以“兼容并包”的学术基因与“追求卓越”的使命担当,在深圳这片热土上印证了创新的无尽可能。
深圳的开放生态为创新提供了试错土壤,而北大的精神底蕴则为技术突破注入了人文温度。正如董少灵所言:“北大教会我质疑与重构,深圳教会我速度与执行。”这种基因的碰撞,正推动着AI、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未来,随着北大深研院在AI for Science等领域的持续探索,以及深圳“20+8”产业集群的深化布局,双方有望在产学研融合中催生更多“从0到1”的突破。“每个北大学子都是改革开放的参与者,虽渺小却不可或缺。”丹宇卓以“螺丝钉”自喻的谦逊背后,是北大人对时代命题的积极回应。
45年风雨兼程,深圳用速度证明改革的价值;未来,这座城市将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智慧与理想。正如贺超对脑机接口+教育场景的设想,董少灵对AI颠覆千行百业的判断,北大人与深圳的故事仍在续写。在科技创新与制度突破的双重驱动下,这片热土必将涌现更多“勇立潮头”的实践者,而北大深研院作为连接学术理想与产业现实的桥梁,也将继续见证奇迹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