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燕新闻

首页 > 南燕新闻 > 正文

专访丨海闻:中国如何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

2016-12-09汇丰商学院

  现如今,中国正从依赖劳动力投入转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的增长,而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包括技术进步、组织创新和生产工艺改进。在国际贸易领域,如何通过技术进步、组织创新和质量改善,使中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在这一进程中,有哪些国际经验值得中国借鉴呢?

  12月3日,第十六届中国经济学年会在华中科技大学举办,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记者就“中国如何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专访了中国经济学年会理事长、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院长海闻教授。他的研究领域为国际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研究成果见于American Economic Review、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等顶级学术期刊。

中国贸易为何“大而不强”?

  记者: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我国要“从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您认为“贸易大国”和“贸易强国”有什么不同?

  海闻:简单来讲,“贸易大国”强调数量,而“贸易强国”意味着更高的产品质量和附加值,产品质量不仅包括科技含量,还应该包括品牌。例如LV包,其核心竞争力并不在技术,而是品牌。很多欧洲的产品都是如此,既有技术,又有品牌。

  因此,“大国”与“强国”的区别,也可以说是“量”和“质”的区别。需要澄清一点:“贸易强国”并不等于贸易顺差。随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贸易顺差会逐渐减小;许多发达国家是贸易强国,但国际贸易中的经常项目是逆差。

  记者:您认为中国贸易“大而不强”的原因是什么呢?

  海闻:“大而不强”是历史发展阶段的问题。中国的国际贸易从起步到现在也就三十多年,不能要求它一下子成为贸易强国,也不能要求它在技术和品牌方面跟欧美发达国家展开竞争。

  中国一开始选择了加工贸易,我认为这是正确的选择。在当时的发展阶段和经济环境下,中国只能选择开放和发展,而加工贸易是发挥比较优势的现实渠道。不过,走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如今中国应该考虑怎么成为贸易强国。

  记者:“大而不强”的一个表现是产品技术含量不高,您认为导致中国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的原因是什么呢?

  海闻:首先,科技含量不高和原创性不足的根源在产业结构。中国的制造业没有发展到需要高科技含量和原创性的水平,所以出口的产品也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贸易问题实际上是产业发展问题。但另一方面,我们没有及时对产业转型升级。产业转型和升级需要至少提前十年考虑,如同接力赛,两个选手要提前准备,接棒那一刻才能顺利交接。过去十年,我们主要在发展房地产,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迟迟没有跟上,从时间上来说略晚了。

  其次是缺乏大而强的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需要规模经济,如果企业规模不够,研发就没有实力。中国的企业大多数小而全,几乎说不出几个很强大的制造业大集团,而国外的大型制造业跨国公司规模很大,专业性很强。比如美国,波音和麦道合并,形成了巨型的飞机制造企业,汽车行业通过整合最后只有三家企业,福特每年拿几十亿美元做研发;制药行业也在不断兼并,辉瑞成为首屈一指的制药公司。反观中国,汽车产业有130多家公司,大多数汽车公司连几十亿美元的产值都不到。我们有许多制药厂,每个药厂都很小,根本没有研发能力。因此,企业达到一定规模是实现研发的必要条件。

  记者:为什么中国制造企业没有达到适度规模?

  海闻:这既有历史发展阶段的问题,也有中国经济体制的问题。中国的企业规模不由市场决定,而受各地政府的影响。以汽车行业为例,全国27个省市都有汽车厂,有的汽车厂一年只生产几万辆车,为什么还可以存活下去?原因是地方保护。50%-70%的地方税收来自于生产领域,那么地方政府就需要招商引资、办企业和保护本地企业。

  由于体制和税收制度使地方政府加强对本地企业的保护,地方保护是制造业企业小而全的重要原因之一,规模过小导致制造业企业不能形成研发和技术创新的规模经济,没有研发和创新使得企业的竞争力无法提升,进而造成我国出口产品缺乏质量和品牌的竞争力。美国地方政府的税收来源主要是非生产领域的财产税和销售税,政府就不会去干预企业发展或实行地方保护,企业的生产经营就完全由市场决定,企业的产生、兼并和重组就没有制度障碍。

  当然,中国制造企业没有达到适度规模,还与服务业的发展有关。

  记者:您认为服务业会对“贸易强国”建设有什么影响呢?

  海闻:产品设计、营销以及金融服务等都是服务业,对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非常重要。以营销为例,市场上很多产品不完全是技术取胜,比如说LV和NIKE,主要的竞争力体现在品牌优势,而品牌建设属于服务业。

  因此,提高中国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不仅要改善技术、提高质量,还要在设计、营销、品牌建设上下功夫,也就是微笑曲线的前端和后端都得提升。

如何建成“贸易强国”?

  记者:除了质量不高,目前中国贸易的数量增长也陷入低迷,如何去理解呢?

  海闻:中国正处于转型期,国内劳动力成本增长很快,使原有产品的竞争力下降,而新产品竞争力尚未形成,所以就会看到目前的现象,但这不会是一个长期问题。其次,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尚未完全过去,世界经济不景气也是中国出口低迷的原因之一。第三,前段时间人民币升值较快,也影响了出口增长率。近期人民币开始贬值,贸易状况可能会好转。

  记者:也就是说目前出口只是处于“阵痛期”,怎么度过目前的“阵痛期”呢?

  海闻:第一,取决于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服务业的改革开放。第二,还取决于国际经济形势的好转。

  记者:目前中国企业大规模地“走出去”,对贸易是否有促进的作用呢?

  海闻:有替代,有促进,取决于“走出去”的类型。如果走出去的都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会替代我们的出口;如果对外投资和中国产业是互补的,处于国内产业的前端或者后端,也可能是促进出口的作用。

  记者:您对原因的分析很严谨和精准,那么应该如何建成贸易强国呢?

  海闻: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建成“贸易强国”,有几个方面需要努力:

  第一,体制机制改革,包括财政税收改革,改变地方政府行为;简政放权,地方政府少干预经济运行;允许制造业的兼并重组。就目前来说,我认为中国的财政税收改革是缺乏关注的。

  第二,促进和支持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的改革开放对贸易是非常重要的,国内总体对服务业的发展还不够重视。服务业的内容是丰富的,包括法律、金融、咨询,对制造业发展和国际贸易非常重要。

  第三,教育和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既要有技术人才,还要有服务业人才,尤其是高端服务业人才。

  记者:中国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力度是非常大的,但经常看到本科、研究生毕业难以就业,是不是存在就业市场与学生培养不匹配的问题?

  海闻:中国的人才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但由于时间所限,我这里只以高考为例谈谈看法。高考原来应该是选拔优秀人才的制度,但现在成了追求公平的制度。高考现在已经成为整个教育系统的指挥棒,中小学教育都围绕高考进行设计,导致初级教育不是为了培养人才,而是为了高考。这种制度对培养创新人才是不利的。

  (撰文:毛海欧,摄影:殷锦炎,编辑:金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