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敬爱的师长、亲爱的同学们,下午好!我是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的王政,非常荣幸能站在这里,代表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2013届毕业生向南燕道别。
今天上午的雨有点忧郁。毕业典礼前,我还在与室友微信,感叹“自此别后,山高水长。”从明天起,我们可能真的很难再见到那些曾熟悉不过的身影:打印店的小妹、超市的大叔、还有每天中午在E栋楼下集合的保洁员;很难再吃到小树林的荔枝、南门的砂锅粥,很难再到镜湖边把酒夜谈。但“记忆里的南燕,不会改变”:紫荆花开的南国,有最美的天空和夕阳;实验室的挑灯夜战里,我们码出了一篇篇“难产”的论文。
第一次从图书馆回来的路上,看到H栋“北京大学”四个字,心里便想,没有未名湖的北大将为我的人生打下什么样的印记?后来,担任了大运会志愿者,当有观众问我“你们来自哪里”时,我会认真说,我们来自北大,来自北大深圳。再往后,不论到镇里K歌,还是去远途旅行,每当在夜色中远远望到高耸的五四塔,就会顿时觉得,啊,终于回家了。
这三年我们与南燕一同成长:我们看到了海闻校长对于学生反映问题的公开回复、看到了研究生会民主选举的激烈争辩、看到了院长基金把学术搬上舞台的创新。南燕留给我的印象,是进取、是平等、是开放、是效率。而对于我们,能够不自觉地参与到深研院的改革发展之中,也是一种幸运。道别南燕: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大家,向北大深研院,向指引过我们的恩师道一声感谢。谢谢你们!
道别南燕,但有些东西是不能道别,也不应该道别的,比如北大的精神。“燕园三老”之一的张中行先生曾说,北大有“散漫的一面”,也有“严正的一面”。在我看来,散漫的一面,是“多歧为贵,不取苟同”;而严正的一面,则是胸怀家国、坚守理想。这一“散”一“严”,构筑起了魅力无穷的北大精神,使北大凭方寸之地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
有一组图曾被同学们广泛转载,它展示了不同人眼中我们的论文:在我们自己眼中,它是智慧的结晶;在外行眼中,它是晦涩的天书;而在导师眼中,或许只算得一篇平庸的实验报告。的确,不同人眼中可能有着截然不同的世界。因此,走出燕园,我们勿忘批判思考、独立精神;勿忘真诚待人,尊重多元。这是不能道别的北大的散漫。
在深圳我们看得到城中村顽强的坚守,在内地我们也听得到被强拆农民的哀恸。当下的中国,面临着土地城市化过快与人口城市化不足的矛盾,面临着人民诉求、法定规划与政府意志,边界不清的尴尬。走出燕园,我们勿忘坚守良知、坚守底线;勿忘为美丽中国尽力,为生民立命。这是不能道别的北大的严正。
当我们进入社会,人们眼中的我们可能就是北大。而我们审视眼中的自己时,则一定要忘记北大。有人曾说,评价一个人时,应该去掉他所有的标签。虽然北京大学已成为我们人生辉煌的背景,但只有做一个真正脚踏实地的人,才有可能飞得更高、走的更远。
遮不住的朗山隐隐,流不尽的沙河悠悠。栀子花已开,我们也即将“走向海角天涯,去指点三山五岳”。不同的选择,却是同样的北大梦。“曾经燕园学松柳,何处落脚不成材?”昨天“以梦为马、驰行天下”的我们,今天起便将“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在不同的岗位上为社会做出各自的贡献。
道别南燕,正是从南燕出发。同学们,不论走到哪里,我们都做正能量,爱国进步;不论走到哪里,我们都是北大的孩子,情系母校、情系南燕。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