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穿梭于闹市街巷,熙攘人群间自怀气度;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点墨于园林楼宇,精妙组合间令人咋舌;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展怀于恢弘大地,挥斥方遒间情怀依旧。
来自于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的这么一群人,在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工作坊课程中,亲身实践着感受、热爱、回馈与坚持。
“每个小组拿着自己的成果图纸,一起来合影!”相机的咔擦声定格在了五张A1图纸上,也定格在了每一位同学喜悦与疲惫交织的面容上。那一瞬间,所有人都有些恍神。过去三个多月不可言之的汗水、辛酸与感动,凝缩在眼前极不真实的图纸上。用脚步丈量的街巷在棱角与色彩的渲染下渐渐淡去,影影绰绰间,似乎又回到了阳光尚烈的九月,和那一条楼房高低错落的街道。
一门仅有十一位同学的课程,却汇集了各式各样的专业:城市设计、园林规划、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林学,甚至还有金融工程和人工智能,而真正是本科设计专业出身的只有三个人,大多数同学都是怀着一种“门外汉”的迷茫懵然闯入了这个绚丽诡奇的世界。选择这门课,有些同学是因为学业要求,有些同学纯粹出于兴趣,也有些同学“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个领域,想来学习学习,拓展一下知识面”。
授课老师韩西丽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城市户外空间与儿童健康、可持续城市设计、城市感知、城市生态基础设施规划设计等。许是近些年来一直在做儿童健康相关项目的原因,韩老师的身上始终透露着一种很温柔的坚定感。第一堂课上,老师初谈起景观设计时,就反复与我们强调亲身感知的重要性:“所有的想法、所有的设计,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只有把自己最真实的感受透射在设计过程中,这样的结果才是有意义的。”上课时,她从理论上为我们夯实基础——何谓景观设计?当代景观设计主要包括哪些方法和思路?应用研究中又有哪些经典案例?“功能决定形式”法、“形式先行”法、“过程分析”法、“物理环境因子”法、“感知”法、“竖向设计”法、“随机影像”法……一门交叉学科的独特魅力在韩老师的娓娓道来间,缓缓在同学们的眼前铺陈开来。钢筋混凝土搭起的灰壁高墙不再坚不可摧,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我们开始从一隅旮旯窥见五光十色和光怪陆离。城市的面貌被暖化为柔软的触角,向四面八方无止境地蔓延,流动着、鲜活着每一寸每一毫的温度。
曾经被钢铁森林困住的我们开始渐渐抽离,从一个专业者的视角审视和评判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点滴。按照韩老师的话说,她已经很长时间没有经历一次“完整”的旅行了:“因为从事这一行的研究,我每到一个地方都会不自觉地把它作为我的研究地块,在那里反复察看、比比划划,就是我旅行的常态了。”韩老师每次出去旅行都会背上一个大包,里面放满了各种器材和仪器——照相机、测距仪、红外线水平仪等等。这种“职业病”让韩老师保持着持续感知的热忱,城市的一景一物在她眼中都是极富生命力的个体。无论是场地层面上的视觉感知、听觉感知、嗅觉感知、味觉感知、触觉感知,亦或是时间层面上持久性感知,都是城市空间所赋予人的“接近感”。大到巴塞罗那具有800多年历史的市集,小到僻静街道旁的院落内探出的绿芽,都是韩老师的记忆中如数家珍的宝藏。“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聆听着发生在几千公里以外甚至另一个半球的故事,我们深知设计之奥义,却也满怀初出茅庐的憧憬,渴望有一处让我们得以伸展拳脚的练武场。
韩老师将研究场所定在了深圳市罗湖区的翠竹街道,而水贝万山珠宝商业中心正坐落于此处。水贝万山珠宝商业中心始建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47041平方米,是集珠宝展示、批发、交易为一体的大型珠宝产业园。作为深圳市黄金珠宝产业集聚基地之核心,这里已于2006年完成了整体装修改造,并被逐步改造成为购物、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黄金珠宝街区。韩老师将如何选择具体研究地块、如何改造升级的主动权交给了我们,但提出了一个基本要求:以推进翠竹国际化街区的建设为核心,充分发挥其珠宝产业特色,打造以人为本的街区空间。
第一次外出调研定在了9月24日上午。在田贝地铁站集合后,一行人沿着地铁出口外的街道开始了探寻之旅。循着夹道绿树登上翠竹公园的山顶,走过车流如织的主干道,穿过狭窄逼仄的小巷,每个人心里都充斥着仿如游历世界的富足感。前前后后来了共三次,有老师带领下的集体行动,也有以小组为单位的特定场地调研。初来乍到的陌生感已逐渐消解于娴熟的询问访谈和固定的行走路线之中,曾经低着头紧盯百度地图、深怕迷路的紧张感也在反复的推导与丈量间慢慢褪去。当意识到我们是以“城市设计者”的身份认识这个世界时,总有一份厚重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在督促与鞭策着我们去树立一份设计者应有的信仰。
(第一次集体外出调研)
(调研照片1)
(调研照片2)
(调研照片3)
设计师是否永远怀着一份远高于理想主义的情怀踟蹰于残缺与完美的鸿沟间?这个问题自始至终就没有一个能让所有人信服的答案,却时常有人上下求索,孜孜不倦。我们就是这样一批无所畏惧的探险者。每逢周二、周三的晚上,C栋的327教室都灯火通明。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分散在教室的各个角落,时而你一言我一语地激烈讨论,时而凝神屏息地翻查案例,时而键盘敲击声与鼠标点击声并起。韩老师则不时地驻足在每个小组旁边,聆听同学们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提出建议。从六点半到九点半,一晚上三小时的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常常想起要看时间的时候已经十点过半了。有时因为想出了一个新点子而兴奋不已,有时因为解决了一个困扰许久的难题而欢欣雀跃,有时也因为研究迟迟没有进展而无比懊恼。327教室像一台无声的摄像机,记录了所有人从初识到交心,从入门到浅尝,笑闹与沮丧,无畏与勇气。即使我们曾经亲手构建的摩天乐园一次又一次地在难以逾越的沟坎前退却和妥协,即使天马行空的想象不被追求和铭记,我们仍然怀揣着最初被激发的热爱。也许这份热爱不足以溢出思维与能力的桎梏,但至少足够真实、足够纯粹。
12月19日晚上是最后一堂课,也是每个小组最终成果的呈现时间。黑板上挂满了一张张的A1图纸,设计风格迥异,但都别具特色。大家依次上前展示,陈述着各自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思路。高耸的楼宇被简化为一个一个灰色的几何图案,藤蔓在地铁站立面上恣意攀爬,儿童在游乐园里奔跑玩耍,行人在商业中心内随心穿梭。新鲜的元素纷至沓来——绿植丛生的屋顶花园,贝壳形状的下沉广场,梯级交错的户外展览,无一不是同学们在数个夜晚赶绘出来的成果。正如韩老师所说,设计无所谓对错与好坏,重要的唯有人的感受。经历了整整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们无法说自己是一个优秀的设计者,但我们却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从初到场地、构建思路到绘制图纸、成果展示,我们已经完成了感知的主体过程及其衍生环节,我们也已经交出了一份能无愧于自己的满意答卷。
课程结束,圆满落幕。许多同学从不知“设计”为何,到对自己的想法侃侃而谈;从之前从未接触过Photoshop、AutoCAD,到熟练掌握各项基本操作技能;从对身边细节粗枝大叶,到能够随处停下驻足拍摄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这门设计课赋予我们的不仅仅是基础理论的简单堆砌,更重要的是一颗感知生活、热爱生活、回馈生活的心。课业的忙乱和生活的纷杂似乎在不知不觉间使我们变得越来越难以热络,而拥有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不凡的能力,大概就是生活给我们最大的馈赠吧。
(最终成果展示)
“如果你们能够因为这一门课喜欢设计、爱上设计,那就是我最大的福报了。”韩老师不无感慨地说。短短一个学期的时间或许远不足以培养一份长久的兴趣或专业的职业素养,但却为我们开启了观察这个世界的另一个窗口。世界之大,万千百态。城市设计者们或许在某个不起眼的小角落里殚精竭虑,而我们却被给予了极大的宽容。推倒与重来、翻来覆去的思虑和求而不得的答案,或许强大到无法打败、无可逾越,却总有这么一群人,翻山越岭,在一片或荒芜或繁盛的景象面前,携手并进,振臂高呼。
图、文/邬紫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