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燕新闻

首页 > 南燕新闻 > 正文

喜讯!潘锋教授荣获北京大学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称号

2023-05-11宣传与公共关系办公室

责编:王琳

2023年北京大学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及团队评选结果揭晓,深圳研究生院潘锋教授获得2023年北京大学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荣誉称号。该项评选旨在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发挥优秀导师和优秀导师团队的引领示范作用。

潘锋个人简历

潘锋,北京大学讲席教授,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副院长、北京大学新材料学院创院院长、中国化学会会士。1985年毕业于北大化学系,1988年在中科院福建物构所获硕士学位,1994年在英国Strathclyde大学获博士学位,1994-1996年为瑞士ETH博士后。

潘锋教授致力于材料基因与大数据系统研发、结构化学新范式探索、基于中子大科学装置的材料和器件综合表征系统建设与应用、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研究和应用、界面结构与特殊界面涂层材料及装备研发和应用等方面,发表了包括2篇Nature在内的SCI代表性的一区学术论文280余篇。

2015-2022连续八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国际发明专利3项,国内授权发明专利40项。获2021年中国电化学贡献奖、2018年深圳市自然科学一等奖和美国电化学学会电池科技奖、2016年国际电动车电池协会杰出研究奖。2015-2022年连续八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1960-2022)”及连续三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年度影响力榜单”,在锂电池材料方面的成果入选2019“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担任《结构化学》执行总编、《Journal of Materials Informatics》副主编、《化学进展》副主编,国际电化学能源科学学会(IAOEES)委员会委员、国际电动车锂电池协会(IALB)副主席等。2012-2016年作为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和技术总负责联合8家企业承担和完成了国家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创新工程项目;2015年任科技部“电动汽车动力电池与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家级研发中心)主任;2016年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国家“基于材料基因组的全固态锂电池及关键材料研发”重点专项。

潜心治学培厚人才生长土壤。自2011年创建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新材料学院以来,潘锋数十年如一日布局深耕,推动落实系列奠基性的重大工作,高质量内涵式提升学科水平。以中子大科学装置平台和数据物质结构平台为代表的重点学科研究平台,推进了材料和器件综合表征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实现了人工智能技术与量子化学材料计算的结合,加速了新材料从原子与分子层面设计、预测、发现、应用的进程。十余年来,新材料学院的发展成果有目共睹,科研进展领先前沿、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研究生精品课程升级发展。

教学有方,激励学生创新潜能。潘锋一方面带领有组织的系统科研方向,另一方面放手团队大胆做原创自由探索。在确定研究课题的过程中,学生们往往是先基于潘锋凝练好的大方向,再根据个人志趣就具体的小课题分支开展发散性的研究。这样既能保证团队整体不失焦于重大科学问题和重大产业应用问题,又能充分调动学生个人在科研工作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团队活力,释放创新动能。“潘老师具有高水平的学术品位,非常清楚哪些课题方向具有足够的研究价值和意义。我们在这些大方向上继续挖掘出来的细分具体课题,往往很容易出成果。”北大学生个人最高荣誉“学生五·四奖章”获得者郑世胜这样说到。在潘锋团队里,他已发表包括Nature在内二十余篇SCI论文。

言传身教,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在基础研究领域,任何重大理论创新和颠覆性技术的生根结果,都是一个艰难且漫长的过程。每周一次的固定组会和更高频率的小范围会谈,收到学生问题后不超过24小时的及时反馈,在发表包括Nature在内的280余篇SCI代表性一区论文之后依然研发不停、笔耕不辍——潘锋对科研工作矢志不渝的热爱和激情,悄然引导整个团队的工作氛围朝着高效、活跃的方向发展。“前不久潘老师曾连续出差一整周,但是无论多么忙碌,他都在坚持在当天晚上或第二天一早通过线上方式为我所在的项目小组答疑解难。”团队中的博士研究生直言,自己和同学们都在耳濡目染之下越来越不畏难、敢担当、勇争先。“以潘老师为核心,大家都团结在一起,突出问题导向,在同心同向基础上各显身手、攻坚克难,更快更好推动各个科研项目顺利进展。”

团队同学们都表示,在北大‘新工科+’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形势下,在潘锋的悉心指导下,将进一步主动对接国家战略急需,有信心迎接未来科技挑战,期待在世界学术前沿领域的基础研究与应用上争取创造更多突破性成果。

文字:袁梦恬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