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6日晚,由共青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委员会和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宣传与公共关系办公室共同发起的南燕讲坛第一期——《数码时代的爱与怕》成功举办。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戴锦华应邀进行主题分享。讲座由汇丰商学院2023级研究生林祉祎主持,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党委副书记安晓朋、戚国伟、邹月娴、深研院师生、在深校友以及其他深圳高校师生共计七百余人现场参与。
讲座现场
戴锦华表示,线下见面为交流创造了更多空间,希望同学们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由此,开放包容的交流氛围延续了讲座全程。本次讲座由分享和问答两个环节组成,戴锦华老师的分享围绕数码技术,媒介环境下的人际与社会,探讨互联网时代个体的情感、创伤及疗愈,对自我、他人与社会的认知,并进一步延伸至整个社会的技术迷思。交流环节,同学们根据讲座内容自主提问参与。
戴锦华老师作分享
新的技术革命不断冲击着我们的生活,人工智能技术革命更是人类文明史上前所未有的一轮技术冲击。如何应对变局成为当下无法回避的问题。戴锦华老师指出,“要承认我们的无知,由此开始积累、创造我们的知识,然后转化有效的行动,自觉应对一切可能的未来变化。”
在技术变革世界的今天,青年人的生命正在展开,青年是当局者迷的前行者,在一步一个脚印的深浅交错中,走出一条未来的路。如何去观察,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定位自己与他人,重如何想象社会,去建构社会的生活,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类的未来走向。
戴锦华老师对青年、技术与未来的评述激励着现场的每一同学,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她以电影为镜,通过对电影的批判分析打破其制造的幻想,揭露出其映射的现实世界。她通过《her》《铃芽之旅》两部电影,指出互联网时代,技术发展给人们的情感认知和生命状态带来的影响。
戴锦华老师分析电影《铃芽之旅》
《her》的导演敏锐察觉我们所处时代的问题,介入到数码媒介提供的服务中,透过男主将情感寄托于语音服务系统以逃避现实的情感故事,表达了在现实世界人们通过与人工智能的互动消解创伤、无力与孤独,实现个人的自主性的批判性思考。
《互联网时代的爱情》提到我们必然要经历生命中的挫败和挫折,而事实上哀痛本身是一个疗愈的过程。但在数码时代,人们通过新兴技术拒绝经历痛苦,也同样在拒绝疗愈和成长。
戴锦华老师从电影引申至当前社会的困境,人们在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中却不具备相应的幸福感,从而探讨我们如何认知自我的问题。面对“巨婴时代”,人们在追逐和制造成功的过程中拒绝承担起社会人的责任批评。她表示,来自外部的定义和曲解,像西方的家庭、青春期的定义一样,因自然之名、因科学之名、因生命之名的描述,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社会建构的过程,可能与社会的本质相悖,而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它们不断影响着今天人们对自我与社会的理解。
现场观众认真听讲
面对信息茧房,戴锦华老师指出首先要认识到茧房的存在,由此用真切的感知去求知,观察和思考。带着对问题的思考,讲座进入到沙龙互动交流环节,同学们从电影本身、基因编辑工程、虚拟现实技术中的情感互动等多个方向进行提问,展示出北大深研院同学多样化的个人感受与困惑。戴锦华老师依次解答,她回应了技术的未来走向问题,从技术中性论的视角表明互联网走向今天的彼此隔绝,是实践的结果,而不是技术的必然结果。
现场观众提问
讲座最后,安晓朋为戴锦华老师颁发证书,赠送手绘插画并合影留念,讲座也在同学们的沉思和交流中走向尾声。
安晓朋为戴锦华老师颁发证书
今天,我们透过电影,对技术与人文进行反思与追问,但批判性的思考不是为了批判而做,而是为了在批判过程当中发现和创造出一种我们自己在技术变革下的生存之道。讲座的分享在大合影后拉下帷幕,但是同学们对现实的追问仍然继续。
戴锦华老师为现场师生签名
全场大合影
当天下午,戴锦华老师参观了深研院校园和深圳红树林海滨生态公园,一行人在欣赏自然风光中友好交流,感受深圳的温暖湿润的空气与红树林的自然原始。
戴老师参观校园和红树林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