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教育部颁发了2022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获奖证书,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信息工程学院张盛东团队凭借在显示驱动技术领域的卓越贡献,荣获了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获奖成员包括廖聪维、张敏和焦海龙等老师。这一奖项是对他们在科技创新和学术研究方面杰出贡献的高度认可。
张盛东教授
获奖证书
张盛东老师是在JG研究所从事研发工作10多年后,于2002年入职北大任教,从事微电子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当时恰逢深圳研究生院成立,他也被安排到深研院参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初创工作。他回忆道:“那时,深研院就在规划成立集成电路先进技术研发中心,这是我非常希望从事的一项工作。但这一看似超前的项目最终没有获批,我又回到了北京”。之后,他被派往上海微电子研究院负责筹建工作,并在2007年被学校任命为副院长。但张盛东老师与深研院的缘分并未结束,2009年初他再度回到信息工程学院,并在这里度过了15年的职业生涯。
他刚来信息工程学院工作的2009年,恰逢深圳市正在规划新一轮的高新产业建设,其中一项是大力发展新型平板显示产业。目前作为我国显示面板行业双雄之一的华星光电公司,就是在那一年成立的。张盛东老师敏锐地看到了这个行业的发展潜力,决定将研究重心从“芯”转向“屏”。
在接下来的10多年里,张盛东老师及其团队与华星光电、龙腾光电、天马微电子和京东方等多家显示面板企业展开了深入而密切的产学合作研究。同时,他也在深研院创办了“半导体显示技术”专业方向,以培养全日制和在职研究生来支持产业的发展。
自2009年起,张盛东老师团队在企业的委托下,以问题为导向,开展了10多年的产学合作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张盛东老师与他的团队成员一起,共同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开发出了系列专利技术。新技术不仅节省了显示屏的外置驱动芯片,还使屏内线密度大幅度增加,为超高分辨率和超窄边框显示屏的实现提供了解决方案。他们的主要创新点和突破在于,成功开发出时分复用的双向扫描栅极驱动电路技术,以及双极性脉冲偏置的TFT集成栅驱动电路技术。这两种技术分别适用于中小尺寸和大尺寸显示,实现了高帧频(>120Hz)三倍栅线(tri-gate)的集成栅极驱动结构,外部芯片安装引脚总数量减少70%,突破了传统芯片连接在高分辨率显示屏上的物理限制,显著延长了显示驱动电路的寿命。
这些成果帮助企业实现了从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的转变,大大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不仅如此,这一技术是现代显示屏制造的共性技术,有望在今后的新产品中继续得到广泛应用。
在研发过程中,张盛东老师团队遇到了许多挑战和困难。他们不仅要打破国外专利的封锁,确保开发的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还要确保新技术在新产品中得到成功应用。对此,团队对国外技术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研究,最终找到了突破口,形成了独有的技术体系。同时,大学的团队也深度参与到企业实际开发中。例如,廖聪维博士作为团队的特派员,曾在龙腾光电公司进行大半年的驻点工作,主要进行新技术的导入工作。之后,他又用了近2年时间,在华星亲自负责一款新产品的设计和开发,并全程跟踪和及时解决新技术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直到新产品成功量产后才回到学校。
张盛东老师的主要合作者除廖聪维外,还有张敏、焦海龙、周航和李倩,以及后来加入的张冠张和陆磊等老师。几位老师都各有自己的研究方向,但也会根据项目需要相互间进行密切合作。在显示驱动技术的研发上,张敏和焦海龙老师也为获奖成果做出了重要贡献。
对于这次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张老师表示:“这对我们是一种肯定和鼓励,但同时也是一种鞭策。我们将更加努力,为国家的教育和科研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对于未来,张盛东老师和团队有着明确的计划和期望。他们将继续深入研究显示驱动技术,继续努力促成更多的专利技术实现产业化,为我国显示产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他们也将致力于培养更多的年轻科研工作者,为我国的科研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另外,张老师也打算把这些年来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总结成两本书,希望它们能具备专著和教材的双重功能。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由教育部设立,旨在奖励开展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并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高等学校教师、科技工作者和相关单位,在全国高等学校具有重要影响力。此次张盛东老师团队荣获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再次展示了北京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在科技创新和学术研究方面的强大实力和卓越成就。我们期待着他们在未来能够取得更多的突破性成果,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