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燕新闻

首页 > 南燕新闻 > 正文

“研发注智· 新知新质——化学与生物医学的新征程论坛”成功举办:院士专家共探科研前沿,共话创新发展

2024-12-06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文字:黄沁  |   责编:王琳


2024年12月4日,由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主办的“研发注智·新知新质——化学与生物医学的新征程论坛”在深圳成功举办。本次论坛聚焦化学与生物医学前沿科学发现与关键技术攻关的进展与趋势,邀请了来自国内外的十余位院士及顶尖专家进行学术分享与探讨,共话新技术如何引领未来化学与生物医学发展,助力认知边界拓展与技术发展变革。论坛吸引了众多相关领域学者、专家和业内人士亲临,还有来自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深圳湾实验室、深圳大学丽湖校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的五百余名学生参加,现场气氛热烈,学术氛围浓厚。

本次论坛由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主办,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深圳研究生院中心、省部共建肿瘤化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承办,北大科技园(广州)有限公司协办。论坛在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会议中心举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包括南燕大讲堂学术报告、特邀报告和圆桌对话等多个环节。

论坛于北京时间上午8点30分正式拉开帷幕,第一时段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讲席教授吴云东院士主持。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深圳研究生院院长张锦教授致开幕辞。张锦向各位院士专家莅临论坛表示热烈的欢迎和感谢,他借北大深研院建院23周年及与深圳市签署全面深化合作办学协议的契机,介绍了深研院坚持差异化发展、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以及发展理念和未来规划。张锦强调了论坛主题“研发注智,新知新质”的意义,旨在搭建开放、创新的交流平台,推进化学与生物医学学科及创新产业的快速发展,并期待通过专家学者的科学实践与创新发现,促进化学与生物医学的深度对话。

张锦院士致辞

随后,论坛进入了主题报告环节。南燕大讲堂第112期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州大学教授、抗病毒性传染病创新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平原实验室主任常俊标主讲,主题为“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设计策略与临床应用”。常俊标院士围绕药物创新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和前沿技术,提出了抗病毒药物设计新理念。他通过结构解析病毒转录复制的关键环节,总结化合物发挥作用的规律,确定共性靶点,并在此基础上经多种策略优化而得到我国首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并拥有全球专利的治疗新冠口服小分子药物——阿兹夫定(Azvudine,FNC)。报告结合阿兹夫定治疗新冠病毒的临床试验和真实世界中出色表现,其标本兼治、实现新冠感染全病程获益,安全性高以及全面纳入医保的优势令人印象深刻。此外,还探讨了核苷类似物抗病毒药物设计的新理念,并比较了三种磷酸酯前药的作用机制,应用该技术进行前药设计的核苷类抗病毒药物,能显著减少毒副作用,增强肝靶向,为抗病毒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常俊标院士主题报告与南燕大讲堂授牌

南燕大讲堂第113期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大学教授冯小明进行题为“优势手性催化剂的创制”的报告。冯小明院士介绍了不对称催化合成手性化合物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以及该领域两度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科学内涵。他重点介绍了团队设计合成的具有柔性链的新型手性双氮氧化合物,该类化合物既可以作为有机小分子催化不对称有机转化,也可以作为手性配体与30余种金属离子配位形成具有独特位阻和立体电子性质的手性双氮氧金属配合物催化剂。目前,该类催化剂能有效催化70余类400多个有机反应,为40余个药物、候选药物和天然产物分子的高效合成提供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途径。冯院士介绍的手性双氮氧化合物作为催化剂能提供高效、高选择性、绿色的解决途径,经过系统优化,使反应得到高产率和高光学纯度产物,其研究结果鼓舞人心。

冯小明院士主题报告与南燕大讲堂授牌

南燕大讲堂第114期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涂永强教授主讲,主题为“碳碳键多步重排和天然萜类化合物合成”。涂永强院士介绍了团队在研究天然萜类分子时开发的基于环化/多步重排串联反应的策略,旨在实现结构多样化的多环萜类化合物的简洁、高效合成。他详细介绍了基于Nazarov类环化/多步重排串联反应构建角三环单元的策略,系统分析了其反应机理、构效关系及适用范围,并展示了该策略在多环萜类天然产物合成中的应用实例。

涂永强院士主题报告与南燕大讲堂授牌

南燕大讲堂第115期由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陈雪梅教授主讲,主题为“Noncanonical RNA caps”。陈雪梅院士介绍了真核生物中mRNA的5'端甲基鸟嘌呤(m7G)帽子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近年来发现的非典型RNA帽子,如NAD+、dpCoA、FAD、UDP-葡萄糖和UDP-GlcNAc等。她团队开发了多种技术来检测和量化具有非典型帽子的RNA,并讨论了这些技术的应用前景。同时,她还介绍了团队在开发转录组策略以特异性和敏感性地分析NAD+-capped RNA(NAD-RNA)和dpCoA-capped RNA(dpCoA-RNA)方面的工作,以及调控NAD-RNA水平的脱帽机制,特别是最近发现的一类deNAMing酶。

陈雪梅院士主题报告与南燕大讲堂授牌

第二时段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马大为主持。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所长、浙江省肿瘤医院院长谭蔚泓教授带来南燕大讲堂第116期报告,以“大数据和AI驱动的生物医学 ”为题介绍了他提出的“核酸适体配体组学(Aptomics= aptamer + Omics)”这一创新概念。他谈到,现代医学已经进入分子医学时代,需要从分子层面深入理解、诊断、治疗和预防重大疾病。“核酸适体配体组学”即用核酸适体做组学从而实现多分子组学,解决蛋白质组学、糖组学无法直接测序的问题,旨在利用核酸适体的独特优势,将高通量测序的强大能力转化为对生命体内无法直接测序的功能分子的系统认知能力,从而推动多维度分子诊疗的变革,促进医学和生物学的突破性发展。谭蔚泓院士通过介绍利用核酸适体进行膀胱癌的临床炎癌区分,以及基于核酸适体对三阴性乳腺癌进行分子分型从而实现分型而治等研究实例,特别强调了生物的复杂性决定了生物学大数据的必然性,AI和测量学赋能我们用数学语言描述生物和医学问题。

谭蔚泓院士主题报告与南燕大讲堂授牌

在特邀报告环节,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杨震带来题为“防风草类广谱口服抗病毒药物的研发”的报告。他介绍了团队从防风草中分离出防风草酸和防风草内酯,并发现它们对新冠病毒具有良好的抗病毒效果。团队建立了光学活性的防风草酸和防风草内酯的规模化制备方法。目前,团队正在积极利用构建的化学、生物学和人工智能研发平台,开展基于防风草类天然产物的口服和广谱抗病毒药物研发工作。

杨震教授特邀报告与授牌

论坛第三时段由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执行院长李子刚教授主持圆桌对话,主题为“化学让生命可视可控可创造”。对话嘉宾为(顺序按照拼音姓氏)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程津培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马大为,晶泰科技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马健博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席振峰,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南方科技大学前沿生物技术研究院院长朱健康。嘉宾们围绕化学与生物医学前沿科学发现与关键技术攻关的进展与趋势,展开了深入的学术交流和探讨,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和见解,共话AI、大数据等新技术如何引领和协同未来化学与生物医学发展,为与会者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也为论坛增添了丰富的学术色彩。通过院士和专家们的分享与讨论,与会者对化学与生物医学领域的最新动态和未来趋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推动相关领域的科研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圆桌对话

论坛在杨震教授的闭幕致辞中圆满结束。他总结了本次论坛的成果和收获,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化学与生物医学作为两个重要的学科领域,在推动人类健康和医疗事业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次论坛不仅是一场学术盛宴,也是化学与生物医学研究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平台。

本次论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赞誉,也为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在化学与生物医学领域的发展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也展示了我国在化学与生物医学领域取得的显著进展和成就。通过深入探讨和交流,与会者不仅拓宽了学术视野,也增强了跨学科合作与创新意识。参会者表示,希望未来能够继续举办类似的学术活动,促进化学与生物医学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广州北大科技园对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给予了大力支持。未来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与广州北大科技园将在产学研方面开展更多地深入合作,共同打造北京大学在湾区的校、企合作新的合力。

未来,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致力于搭建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举办更多类似的高质量学术活动,促进化学与生物医学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继续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和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编校与审核:Lilly

图片: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