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首页 > 专题报道 > 正文

【70年·我的北大故事】汤敏:犯其至难图其至远

2019-11-25南燕新闻社

【编者按】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北京大学广大师生始终与祖国和人民共命运、与时代和社会同前进,在各条战线上为我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70年,每个北大人都有一段关于北大的记忆,都有自己的北大故事。北大新闻网特开设《70年·我的北大故事》专栏,通过报道70位普通北大人,分享他们印象深刻的、与北大有关的故事,从不同时期、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记录和反映北大的精神传统、师长风采、校园文化、精神风貌,和读者一起在尘封的记忆里,感触一个更具体更生动的北京大学,进而感受时代的变迁。
  深研院两办与校友会通过广泛征集,推荐了8名优秀南燕校友,通过材料整理、实地采访,报道了他们鲜活生动的故事。他们是许许多多艰苦创业“南燕人”的缩影,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恢弘历史进程中不懈奋斗着的“北大人”,为北大深研院、为北京大学书写了灿烂的篇章。
  
个人简介:汤敏,四川达州人,2009届北京大学人文地理硕士。全国最大的古村落志愿者公益组织——“古村之友”的创始人和理事长,古村落志愿组织领域乃至互联网公益领域的先锋带头人。“古村之友”及其团队目前已荣获第四届中国慈展会项目大赛金奖、2014—2015绿色中国年度人物提名、中国文物基金会传统村落守护者杰出团队奖等多项荣誉。
汤敏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侠之小者,为友为邻。成为一名侠客,要具备独立的人格,要有勇气和智慧,更要去不断修行,这是需要用一辈子去践行的。”一路一同走来的伙伴们,还有受过其帮助的人们,许多人都称赞汤敏是一位“大侠”。从2014年11月创立“古村之友”,汤敏埋首公益事业至今已近5年,这条曾经孤独的道路在他的脚下越发宽广,也越发生机勃勃。
  “农村来的孩子,不能读了书,可以养活自己了,就把广大农村抛在身后。”出生于四川达州一个小山村的汤敏,曾到哈尔滨读本科,再来到深研院读硕士,毕业后走南闯北,却始终怀着浓郁的乡土情结。正是这种情结,促使他放弃稳定的公务员生活和高薪的设计师职业,转行致力于保护古村落、推动乡贤文化,成为一名公益人。如今,他发起创立的“古村之友”志愿者网络已经在全国近1000个市县组织起数万名志愿者,先后为云南剑川沙溪古镇、浙江金华后溪村等近400个古村落的保护、活化提供了各种支持,成立的古村保护和活化公益基金会,孵化了数十个古村创客项目,屡屡获奖。
  在保护古村落、推动乡贤文化的实践中,汤敏感受到,全国上下还是有一大批人关心着古村落。如果将这股力量汇聚起来呢?汤敏借助网络发起倡议,立即有一群人跟帖,他一个一个加完微信好友后,给每个地区都建立了一个群,河南的、广东的、四川的、浙江的……这个网络初步建成之后,他利用业余时间去各地巡讲,和各地的志愿者联系。在汤敏的推动下,“古村之友”成立了(当时叫做“全国古村落志愿者网络”)。2014年,“全国古村落志愿者网络”申报并获得了“深圳市创意设计七彩奖”的第一名。2015年6月,汤敏正式开启了“公益家”之路。
 
  说起“古村之友”这个名字的来源,汤敏称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来源于“自然之友”,“自然之友”是梁思成的儿子梁从诫创办的公益组织,汤敏认同梁先生的公益观念,即:比自己保护了多少环境更重要的是感染多少人来关爱自然。对汤敏来说,比他自己保护了多少古村更重要的是使多少人变成了古村之友。这也包含着汤敏对梁先生的敬重之情。
  第二个原因是当时有人跟汤敏差不多同时起步做类似的事情。但是别人的想法是一种专家参与治理型的,这个思维和公众参与的方式有巨大差别。专家的思维是一定要干到95分,而汤敏的逻辑是,可以舍弃亲自干到95分,但要推动1万个从不及格变成及格。他想做的是一个低门槛高参与的行为,而不是一个高门槛低参与的行为。
  汤敏的思路很快得到认可。2015年9月,汤敏以绝对优势获得了中国慈展会项目大赛的第一名,“古村之友”也正式注册成为民间非营利组织,100万的大赛奖金也成为“古村之友”前期运营的基础。2015年11月,第一届“中国古村大会”召开,被认为是中国古村和乡土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中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到这个时候,“古村之友”的团队已初步搭建起来,汤敏也被圈内人士亲切地称为“村长”。
第一届“中国古村大会”
  谈及自己所做的工作,汤敏提到最多的两个词就是“人文关怀”和“社会关怀”。“不管经济如何繁荣,科技多么发达,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对人文和社会的平衡上来。”
  汤敏最近着手推进的项目主要是“为文物撑伞”和“义庄”机制。“为文物撑伞”聚焦古村落中一批市县级的低级别濒危不可移动文物,对它们实施及时的抢救工作。我国这样现存的古迹大概有20万处,有的还曾是元代、明代的书院或古庙,如今却面临屋顶坍塌、柱体损毁的困局,“古村之友”给这些濒危文物撑起保护伞,同时也为地方文明的传承贡献力量,给国家所倡导的“文化自信”添砖加瓦。“古村之友”开展的另一个“义庄”机制则通过互联网为古村落中需要帮助的居民建立互帮互助的资金、人力平台。“义庄”的概念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社会风俗,它始于北宋,其宗旨是“救灾周急、恤孤矜寡”,现在保留下来的传统义庄已经为数不多。区别于以往的大户捐钱修桥修路的一次性捐助行为,“古村之友”所成立的“义庄”更着力于汇集普通人的力量,形成一种类似公益基金的机制,走出乡村、如今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每个月在平台上自愿地捐出50元、100元,或者购买村民生产的农产品。“古村之友”利用汇集来的这些资金去帮助弱势群体,开展环境保护,改善村民的生活和居住环境。“义庄”的机制不仅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的物质条件问题,更是将村子变成一个个“善村”,形成互相帮助的良好氛围,意在呼唤社会人心、道德的回归。
  汤敏认为推动着自己走向公益道路的助力中离不开北大精神。“人文与社会关怀是北大的精神旗帜所在。在校几年对我精神的给养使我终身受益,北大历史上那些先行者们,像胡适、陈独秀,他们给了北大学子们独立思考的精神和一双双独特而锐利的眼睛。虽然北大没有人人都像我这样走上公益的道路,但我们流淌的血液是有这样一种共性的——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在他看来,北大人读的书再多,也不能忘记将目光投向社会底层,回馈社会。
  汤敏说自己愿做一个“逆行者”,就像消防队员,大家都逃离火场,他们却奋不顾身地冲上前去。他不为逆行而逆行,他的逆行不仅提供精神价值,同时也解决了现实难题。所谓“犯其至难,图其至远”,他坚定不移地做着最难的事情,却一步一步去到了更遥远更辽阔的地方。(文/许文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