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首页 > 专题报道 > 正文

【优秀毕业生风采系列报道】胡宽:志存高远,不为撼移

2017-06-09学生工作处

编者按 那年九月,我们开学相聚。今年六月,我们毕业相离。日日夜夜,我们朝夕相处。此去年年,风雨与谁同路。南燕飞扬着你火热的青春;南燕镌刻着你真心的友谊;南燕收获着你灿烂的笑容;南燕装点着你美好的未来。对于每位毕业生来说,南燕是终点亦是起点,前路虽远,勿忘初心,希望每位走出这里的学生,都能带着在南国北大锻造的“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国际视野,社会责任”走出一条自己的路。为更好地展示优秀毕业生风采,同时通过优秀毕业生的先进事迹号召、鼓舞更多的同学,两办、学工处与各学院联合推出“优秀毕业生风采系列报道”。

 

  “不为外撼,不以物移,而后可以任天下之大事”出自明代大儒吕坤《呻吟语》,这句话也成为胡宽在读博期间始终牢记于心的行为准则之一。不因外界的影响而动摇心志,不为外物的诱惑而改变节操,在相对清苦的理科博士学习阶段,要做到这两点需要很强的定力。始终怀揣着对理想信念的坚持,遇到困难时牢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品质,来自伟人故里-湖南湘潭的小伙子胡宽,在博士阶段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升华之旅。

  得益于深圳这片青春的沃土,在南国燕园这方静谧的‘世外桃源’,胡宽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学术科研与社会实践齐头并进,在学术创新与创新创业活动中取得了系列成果。截至目前,他已发表SCI论文8篇,其中包括5篇一作/共一作。两篇论文发表在化学和医学领域顶级期刊(一篇Angew chem Int Ed(IF:11.7)和一篇 Theranostics(IF:8.9))。此外,他还有四篇一作/共一作论文在修改或审稿当中,四篇一作/共一作论文在写作过程中。他还发表了六项中国专利。在努力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胡宽还始终关注着产学研的深度结合,并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投身于创新创业的实践中,多次参加不同级别的创新创业大赛,并获得优异的成果。其中,2015年参加了第四届深港澳台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以“互联网+职业教育”为项目参赛,获得了最佳组织奖。2016年,基于开发的多肽生物储能技术参加了中科院先进院举办的中科创客大赛,并成功入选2016年在深圳举办的第18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交易展览会。此后,受邀参加了深圳市南山区举办的‘创新南山.创业大赛’,并荣获优胜奖。

  凭借着优秀的科研成果以及社会实践的经历,胡宽同学获得了北京市三好学生,国家奖学金、北京大学创新奖、北京大学三好标兵,北京大学学习优秀单项奖等多项荣誉。并荣获了2017年度“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夏季)荣誉称号,以及2017年度“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夏季)荣誉称号,这两份沉甸甸的荣誉是对胡宽同学博士生涯的最高肯定。

 

执手南燕,情系北大

  对于本科所学专业为“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专业的胡宽而言,选择到北大深研院攻读化学生物学专业的博士学位,更多的是感性的决定。他说,“在兰州待了四年以后,生长在南方的我,大三的时候,更像是壮志于心但不得施展,“韬光养晦”多年的那种心态,一心只想着离开西北,去一个更大的舞台找寻人生的价值。” 从核科学技术背景,转学化学生物学,需要很大的勇气与决心。因为一旦转行,就意味着从零开始,压力与竞争可想而知。但是,在参加北大深研院的夏令营时,胡宽遇到了与自己相似感性的归国青年学者,李子刚副教授,也就是胡宽现在的博士生导师。胡宽在与李老师第一次交谈后,就被李老师的学术情怀,人格魅力所深深的吸引。李老师在提起胡宽时,总是津津乐道与胡宽的那段相识的经历,“化学基本不懂,生物完全不懂”,李老师用这样的话来形容当时的胡宽,但是凭借着胡宽作报告时的“狠劲(严重超时不下台)”,打动了李老师。因此,胡宽以直博生的资格进入北大深研院,开启了与北大的相识之旅。

  大四的下半年,胡宽来到了深圳做毕业设计。刚开始的一切都是艰难的。陌生的都市环境,陌生的实验技能,周围同事谈论着基本没听过的学术课题,这一切并没有让胡宽想到退却。谈及自己过去的学习生涯,胡宽总是非常感激他在兰州大学学习的那段日子。‘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这是兰州大学夏官营校区真实的写照。但是,就是这种艰难的环境里,西北大地的朴实辽阔,深邃壮怀在他的心里埋下了种子,他时常说,兰大精神就是胡杨精神,这种“落地生根”的品质,成为了他此后一直践行的理念之一。来到北大,胡宽并没有感到孤独与不适,而是他发现,北大精神中贯穿着的“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北大人“敢为人先”,以及北大人身上同样拥有的“执着,家国情怀,坚守承诺”的品质与兰大精神中“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精神内涵相得益彰。

  随后,博士第一年在本部进行学习。这一年的时间,对胡宽的帮助是非常大的。他说“作为门外汉的我,在想法上更加大胆,也更加能够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由于我并不清楚我未来能干什么,所以,我的求知欲就会更强一些,因此,我做了很多的调研以及很多的思考,这些思考对我后来整个博士期间的学习帮助很大。”在本部,北大教授的授课风格,教学理念让胡宽真切地感受到了北大真正不一样的地方。施章杰老师的学者情怀,陈鹏老师的严谨,饶毅老师的大师风范等等,这些都让他对北大精神以及北大人有了新的理解。回到南国燕园以后,胡宽始终思考着北大深圳人的定位,他说:“南燕的新,加上北大的心”,这就是北大深圳的特点。北大深圳,时常被误解为“北大山寨”,但是,在他眼里,北大深圳是北大精神的一种外延,在某种程度上,北大精神在南国燕园得以升华。他强调,南燕人需要北大精神作为支撑,也更加需要开拓北大精神。胡宽说,他很庆幸,这几年,在他心里,北大精神并没有消退,反而茁壮成长。吕植,樊锦诗,张益唐的故事始终在他遇到困难时激励着他,并且不断地在心中产生新的理解。

惟志惟勤,合作共赢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科研工作中重复性的工作,会让人感到枯燥。如何能够在重复性的工作中找到意义,在科研生活中寻找乐趣,最重要的是具备两种精神。“工匠精神”,“疑问精神”。科研最怕“马大哈”,也最怕“一知半解”。胡宽发现,少部分学生从事某个领域的研究,往往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能刨根问底。有些人甚至认为过多的追问是有意刁难,是让其“下不了台”。这种想法其实是科学研究最大的敌人,科学应该是在思辨中进步,在较量中越辩越明。要做到用平常心对待科研过程中的“明与暗”,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树立正确的“志”。这个“志”包括“志向”与“志气”两重意思,设定明确的目标,并立志达成目标,是科研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勤”是实验科学中最重要的品质,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科研工作者。古语云“合抱之木,起于毫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点滴的积累,每一个数据地收集总结,最后量变才会产生质变。最后,如果要想成为一个出色的科研工作者,那就要学会发现问题。好的科研工作者时常讲“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发现问题其实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工匠精神”追求的是精益求精,它是帮助我们发现问题最好的途径。

  在南燕学习的这几年中,胡宽最大的感受是,北大之所以不同,不在于北大的大楼大宇,而最宝贵之处在于北大人。化学生物学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学科,要做好一个课题,往往需要多个学科的研究者相互合作,共同努力完成。在这几年中,胡宽的研究涉及了多个学科,从最开始的合成化学,到多肽化学,到细胞生物学,再到材料学。要想完成这么多方向的知识的整合,凭借一个人单打独斗,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胡宽说,他这几年在研究工作中,受到了方方面面的帮助,从养细胞,动物实验,到拍电镜,电化学等等,基本上课题中每取得的一点进步都有别人的功劳。北大人的合作精神,分享精神,共赢精神,开放精神,使得他在学习中获益匪浅。以正因为如此,胡宽在研究中,也更加注重合作交流。

  除了纯粹的科研生活,胡宽认为,与社会接轨,了解所在领域的发展现状,找到研究与产业化之间良性互动的方式,对于我们理解科研,做更好的科研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科研不是闭门造车,它需要与外界沟通互动,需要对现状调研考察,因此,适当的实习实践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科研的意义,了解科研政策制定的时代背景。

守正创新,砥砺前行

  临近毕业,胡宽显得更加的忙碌。在即将离开这个可爱的校园的时候,有太多的不舍与留恋。他说,自从贴上“北大人”标签的那一天开始,北大在他心里就不再是学习安身立命法则的场所,正如林建华校长所言:北大,是探求真理、追求理想的圣地,从这里,人们开始塑造自己的人生,并用一生去理解、去实践:对责任的忠诚,对批评的坦荡,对创新的执着,对竞争的平和。北大,是我们心中永远的谜,每个在这里学习和生活过的人,都会在共同的经历中,揭开属于自己的谜底。

  博士毕业,胡宽即将开启人生新的旅途。他选择了继续从事科研工作,他说,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和成功的洗礼之后,他现在更多的是将科研当作是一种乐趣,在科研生活中享受创造之美,享受发现之美。在谈到如何选择或者下决定时,他认为自己更多的是跟着感觉走。其实,在奋斗的过程中,没有人能够真的完全明白自己以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也无法预计未来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所以,与其苦思冥想,自顾徘徊,不如勇敢的往前走,不管怎么走,其实都是进步。

  即将离别母校之际,满怀感恩之心的胡宽表达了感谢与祝愿:“感谢北大南燕的培育之情,感谢导师的谆谆教诲,感谢南燕那些在学习生活中帮助过我的人,感谢自己一路走来支持自己的亲人朋友。希望学弟学妹们始终牢记北大人身上的担当与责任,同时,“风物长宜放眼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成为真正引领未来的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