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首页 > 专题报道 > 正文

【优秀毕业生风采系列报道】周华庆 何须世外寻桃源,别有洞天在南燕

2017-06-09学生工作处

编者按 那年九月,我们开学相聚。今年六月,我们毕业相离。日日夜夜,我们朝夕相处。此去年年,风雨与谁同路。南燕飞扬着你火热的青春;南燕镌刻着你真心的友谊;南燕收获着你灿烂的笑容;南燕装点着你美好的未来。对于每位毕业生来说,南燕是终点亦是起点,前路虽远,勿忘初心,希望每位走出这里的学生,都能带着在南国北大锻造的“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国际视野,社会责任”走出一条自己的路。为更好地展示优秀毕业生风采,同时通过优秀毕业生的先进事迹号召、鼓舞更多的同学,两办、学工处与各学院联合推出“优秀毕业生风采系列报道”。

 

  周华庆,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2015级人文地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在《中国软科学》、《城市发展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9篇。曾担任南燕城市学会会长、城规博士班班长、四川省乐山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副主任(挂职)等职务。先后获得北京大学五四奖学金、三好学生、特等学业奖学金、创新奖(学术类)、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等称号。

 

逐梦北大,结缘南燕

  六年前的一个夏日,我第一次见到周华庆。当时,我正在图书馆楼下的长椅上读书。他走过来,开口问道:“你是龙平先生吗?”我颔首称是。就这样,我们结识了,并在之后的大半年中,讨论了无数的问题。这些问题,足甚广,有文学、历史、哲学,有国内外时事和政治——以今日的眼光来看,实在是幼稚和浅薄,但确然是代表了一段极度美好的时光:我们以一种轻狂而又自豪的神气,谈论着那些只能去想象的人与事。

  在这期间,他说道:“我想报考北大。对于那里,我一直心怀崇慕。如果能去到那儿,与最卓越的一群人朝夕共处,相互砥砺,可该有多好啊!不过,这对我来说,恐怕是太难了。”我回答道:“那就试试吧。谁知结果会怎样呢。”他下定了决心。最终,他到了北大,到了南燕。

  遥望所走过的路,审察所得到和失去的东西,他发现过去五年,模模糊糊地连成一条条线,指引着不可见的未来,一如英国诗人T·S·艾略特所说:

  以前的时间和以后的时间

  都沉浸于一片朦胧的光影里。

  如此一来,要想对整个路程予以总结,不仅难以做到,而且亦缺乏意义。重要的永远是片断,它们清晰而具体,同时还包含有整体的特征。另外,这么些年来,他爱思考、好问学的禀性,也使得他更愿意将内容放在对问题的探索上,而不是纯粹的事件叙述。因此,便有了以下的几个片段。

认识自己,致力学问

  在北大的许多课堂和讲座上,常会听到两个概念,一是市场失灵,一是信息不对称。在他看来,这在其他方面也同样适用。例如,当他反观自身时,发现信息的不对称也是造成他自己“失灵”的一大原因——志向与才华的不对称,事情本身的难度与处理事情的能力之间的不对称,诸如此类的,都会影响着他心态的失衡,从而削弱了他判断和处事的效果。

  这一偏差,在最初的时候,时常令他疑惑和苦恼。于此,他唯有不停地阅读、学习。在书籍和课堂中,他似乎找到了答案——那是庄周所说的“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是荀卿所谓的“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昏昏之事者,无赫赫之功”,是陆游的甘苦之言“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由是,他渐渐沉下心来,愈加努力于学问之道了。

  在论文选题阶段,他的导师杨家文老师,给他上了极重要的一课。一开始,他雄心勃勃打算做一个大的主题。杨老师耐心地告诫他:

  “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有更多感性认识的方向。比如,你对交通政策感兴趣,可以尝试从日常经常乘坐的公交入手,从收集自己家乡的公交改革案例开始,而不是选择某些自己基础不够的领域,即使这些领域看起来比较‘热门’或听起来比较‘高大上’。”

  闻听此言,他如同醍醐灌顶,甘露洒心。是啊!人怎么能离开他的脚,离开他所站立的土地,而向着一片莫测的天空飞去呢?尤其是,长在肩上的双翼,还稚嫩和软弱地一碰就折!学术的研究,本来就应当基于实在和切近,而忌讳于虚无和高蹈的。

以实为师,顺势而为

  青年们的身上,总是闪耀着理想和恣意的光芒。他们富于想象,善于给各种事物设立假定——这诚然是极好的,也值得肯定。然而,过多的假定,在可以使他们轻易得到想要的结论同时,也离实际情形越来越远。一个做学问的人,一个在处理实事的人,应当更多地考虑实际怎么样,而不是应当怎么样——这不是在放弃理想。恰恰相反,这令理想更为清晰,也更有可能最终实现。现实的情况,通常都难以让人完全满意。因此,我们就要学着在困难和不足中,努力寻找最有可能的解。而历代先贤的训言,也无不在告诉他“顺势而为”的道理——此如孟子的妙言: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

  2016年,华庆获得北京大学组织部推荐,前往四川省乐山市挂职锻炼,担任乐山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副主任。这一工作岗位,和他的专业方向十分接近。但是,这一锻炼的过程,也着实给他好好地上了一课。因为他发现,理论或许可以告诉我们可能的方向在哪里,但这种方向往往是设定特定假设的方向。而实际的情况,不仅没有假设,也不容许假设——实际是多方妥协的现实结果,需要踏踏实实地了解,需要一丝不苟地践行。忽略实际怎么样,而大谈应当怎么样,不仅无助于事情的推进,同时也难以取得预期的结果。

度量困难,止于至善

  虽然人之天性,在趋利避害,但学问的研究,真理的探求,以及事务的处置,不可能没有困难。一个积极乐观的人,面对困难之时,能够做的,便是不断认识困难、度量困难和解决困难,最终实现“止于至善”——这就是阳明先生所说的“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而在困难的认识、度量上,加进时间的维度,往往会有惊人的效果:滴水穿石,看来是无法做到的,但在加进时间维度后,反而变得顺理成章了。

  时间可以稀释困难程度,同时也有可能加剧困难程度,这恰恰说明,时间维度对困难的度量具有重要影响。在生活、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执拗于困难到来的那时那刻,实为下策,而向前看看以找出困难的原因、向后看看以找出解决困难的办法,则不失为上策。华庆以考研时期的一段随笔,表达了自己对待困难的态度,以此共勉:

  东坡湖畔,未名心岛,三百六十五日情。南遨海罢,北翔云端,八千里路山河月。闻燕园一梦,楚湘无际涯。

  临赫曦台亭,岳麓山水,古今遗风。念主席之志,总理之才,尚多周折。若无恒心渡,何以笑江湖?

最后致意,感恩母校

  最后,华庆说,正是北大、南燕所营造得良好的生活和学术环境,才使得自己能够较好地处于思考和学问的状态。也正是在这里,他才真切地、完整地迈入了学问的殿堂。他曾经读到过一句话:“要珍视、善存你的深情,因为你明白它不是无穷无尽,永不枯竭,也不是随取随用,一触而发。”他明白感恩亦如是。而对“未名多情,一经相约,便矢志伴我一生”的北大,对“何须世外寻桃源,别有洞天在此间”的南燕,以及对“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愿在左右,供给洒扫”的老师的无限恩情,将使他铭感终身。

  在交谈中,使我欣慰的一点是,对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以及它所承载着的华夏文明,他始终满怀深情和感恩,并愿意为改善她而奋斗一生。他说虽然自己不是一位诗人,仍会为脚下这片古老且正在新生的土地续写赞美的诗篇,并祝福祖国和母校的明天越来越美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