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首页 > 专题报道 > 正文

【南燕青年教师】马琳琳: 逆行于羊群,摆渡于学问,加入北大汇丰是我的理想主义

2023-04-12宣传与公共关系办公室

责编:王琳

这是一个宁静的午后,汇丰商学院的玻璃大楼镀上了柔和的日光,淡淡地诉说着宁静致远与厚积薄发的力量感。踏入马琳琳副教授坐落在七楼的办公室,放眼可及悬于墙壁的写意山水画,朱红宫墙映衬桃花的电脑屏幕,还有几株花束盛开在中式瓷瓶中。雅致的中国风办公室与这栋现代化建筑交织成一幅和谐共生的图像,恰似马琳琳老师的成长历程——在中国获得经济学学士后,先后在英美求学任教。她正像那幅山水画中的一叶扁舟,飘摇海外十三载,中西学风掠入眼眸,最终选择停泊在汇丰商学院的岸边。

马琳琳副教授

研究者:逆行于羊群的勇气

马琳琳现在担任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金融学副教授,回首求学路程,金融专业是她一以贯之的追求。马琳琳认为,“金融像血液一样,能够把整个经济体贯通起来”,它不是悬浮的空中楼阁,而是融入在人们一朝一夕的决策思路中,是“为大家服务的学科”。人们的存款到底该放在哪里?面对不同的风险和收益要如何决断?金融理论如何帮助公众进行投资的决策?金融为现实和未来搭建了一座桥梁,承载着非同一般的社会责任和价值。

公募基金是马琳琳主要从事的研究领域。她谈到,美国的公募基金发展已近成熟,我国近年来也呈现出井喷式的增长,“我很幸运,能够背靠着自己积累多年的理论基础,回到中国,用中国特色的数据研究中国特色的问题。”公募基金的基金经理薪酬设定问题是马琳琳最近关注的议题之一,基金经理存在代理人问题,如何规避代理人风险和短视、跟风问题,理性评估风险与收益,保障投资者的福利,是她致力于回答的问题。此前她在接受新浪《理财会客厅》采访时,针对“抱团股”现象也做出论述——“从众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放弃从众、保持理性思考需要承受更大的压力和焦虑。早在三十年前,美国的金融学界就发现,基金经理在面对业绩排行的压力时,会选择跟风其他经理人,这样既会减少其在遭受损失时所感受的痛苦,也至少可以保持平均业绩而不至于损害自己的声誉。”然而,“理性的投资者应该把‘羊群’的行为作为逆向指标,众人皆醉我独醒。投资行为永远要基于公司的基本面,用长远的眼光看公司的发展,要有自己的判断,切勿盲目跟风。”

接受采访时的马琳琳

“理性不盲从”的逆向思维不仅是马琳琳推崇的投资理念,更是映射在她生活中的处世风格。在美国读博士期间,老师一直在“逼”着她做一件事——警惕将一切视为理所当然。“那个时候每周要读20篇文献,接下来便对这些研究逐个提问,指出它们的不足之处。”开始时挑战很大,对经典文献的批判似乎违背了多年的思考习惯,慢慢地,马琳琳逐渐适应了这种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并锻炼出敢于质疑的勇气。她始终记得入学时老师对她说的话,“你现在会觉得是你读金融以来知识面最广、了解最多的时刻,从此之后,你会越来越感到对金融一无所知。”本科和硕士期间一个公式、一个数字证明推导出的金融学理论,在博士时反而要逐个质疑并探讨如何修正。永远在质疑,永远在推翻,一个个丢掉之前习以为常的惯性思维,一次次保持批判独立的思考,这种训练使马琳琳更理性客观,从容笃定,在熙攘中冷眼观之。

育人者:会说书的摆渡人

来到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之前,马琳琳曾在东北大学(美国波士顿)达莫尔麦金商学院任教。谈及在两所学校从教时的差异,她坦言,在汇丰讲课带来的成就感是难以比拟的。“这些学生就像海绵一样”,她不断感叹,“他们很优秀,很聪明,充满求知欲,能够快速吸收并作出反馈。”站在讲台上,面对孜孜不倦的学生们,马琳琳时常生出“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快乐。2020年秋天,马琳琳开设了行为金融学课程,这是她第一次为MBA学生上课。“他们很辛苦,工作日上班,周末听课,而且很多人没有金融学的背景。但他们非常投入,全身贯注地聆听每次课程。”不同于一般的金融硕士课程,马琳琳在MBA课堂上的授课更加灵活,这些学生往往具备了丰富的实践经验,通过与课上传授的理论相结合,总是碰撞出新的火花。在这群学生身上,马琳琳更加直观地感知到了深圳这座城市与北大这座学校的昂扬姿态。

马琳琳与同学们一起交流探讨

教书之余,马琳琳也担任着硕博学生的导师。在她这里,有一条原则很明确:不会帮学生寻找研究课题,必须要学生独立思考决定。学生萌生出一个观点,马琳琳负责把关,总会有略显稚嫩的、不成熟的想法,这时她会告诉学生们不可行的原因,但也不会说出哪个会更好。“独立思考是我认为北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品质一个没有独立批判思考的人是走不远的,我希望他们都能成为可以独当一面的人。”她将自己在博士期间培养出的独立、批判思考贯彻到了育人中,并通过言传身教不断塑造这些特质。

除了独立思考,马琳琳还希望她的学生能够成为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人。有学生站在人生分岔路口不知所措时会找马琳琳解惑,她也总会平静地告诉学生,希望他们抛去外界浮华和他人喧嚣,真正聆听内心的声音。在马琳琳看来,每个人对生活方式和人生道路的期待都不尽相同,她也乐意看到兼容并包、多姿多彩的选择。但她同时也期许着学生们能够拥有社会影响力,这是与外在名利无关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世界上恐怕从来没有一所大学能如北大这样,与一个民族的命运如此紧密相连、休戚与共。”北京大学始终与民族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冲在最前面的人中,始终不乏北大人的身影。马琳琳希望在这片热土上的青年们能够续写北大的故事,“他们能为社会做出有意义的事情,我会以他们为傲。”

马琳琳在2021年获得了北京大学年度教学优秀奖,她一直把自己看作一个会说书的摆渡人希望传递给学生的是书中的精彩。“河道不宽,希望到岸后,同学们能带着这些精彩,去大海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我再满心欢喜的回过头去接上新的一班乘客。”她面含微笑,“从事教育工作给我带来的最大收获是好心情,因为感觉自己好像生活在一部不收官的青春剧片场,见证眼前一季又一季的精彩。演员们有时是心里有火,眼里有光的后浪,有时又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孩子。从事一份永远和青春打交道的职业,是我的幸运。

建设者:加入汇丰是我的理想主义

在马琳琳的办公桌上,能看到叠成厚厚一沓的简历,整齐地摆放在一角。她目前担任了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金融学教师招聘委员会主席,引进海内外优秀人才充实汇丰的力量。在选拔过程中,马琳琳更青睐研究与教学兼长的人才,不仅在自身的领域深耕深耘,也能在学生心中播种一片片春苗。此外,她也希望这些人真正悦纳、践行汇丰商学院的理念,成为凝心聚力的集体主义者。每到招聘时节,马琳琳的办公室便彻夜灯火通明,她与远隔重洋的应聘者们隔空对话,期待寻到未来携手同行的伙伴,高强度的工作难免疲惫,她便和衣在办公室的沙发上小憩一会儿。在深夜的万籁俱寂中,马琳琳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兴奋,她所憧憬的图景和她所追寻的理想主义,正在她面前缓缓铺开

马琳琳总是能从这些简历中看到自己的身影。她仍记得归国之初,海闻老师向她描绘的画面——基于汇丰已有的积淀,在深圳这片创新沃土建设一所扎根中国、放眼全球的顶级商学院。马琳琳深深为这样的理念所吸引,毅然决定加入北大汇丰,她回绝了其他学校的邀请,哪怕其他选项可能有更优渥的条件、更成熟的平台。“亲手把这个地方建起来的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我知道我在干什么,我亲历着它的成长。”马琳琳把自己归国加入汇丰的决定也归结为“理性不盲从”的又一次选择,但似乎还有点什么,是难以用“理性”二字概括的。她想了许久,终于明白,冷眼观世中包裹着信仰的火热,“北大盛产理想主义,加入北大也是我的理想主义。

马琳琳的办公室书架

近年来,马琳琳协助引进了李凯、李强、刘柏霄等优秀教师,她从理念的接受者、践行者,逐渐成为理念的传播者。同行人的队伍越来越壮大,脚底的道路越来越宽敞,马琳琳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Inner peace(内心的平静)”。她认为自己是一个“向内求”的人,“就生命历程而言,其实没有绝对好或绝对正确的选择,我是一个不会给自己留后路的人,决策时慎之又慎,而一旦决定后我会一直坚定地走下去。”在汇丰,马琳琳迈出了很多第一次,日复一日地见证着这座商学院向上的模样,感受到自己真真切切地在“Make impact(产生影响)”,岁月无痕地平静流逝,“我不会感到慌乱,也不会焦虑,因为一直在成长,一直在做有意义的事情,这是平静感的真正来源。

窗外桃李树花开几季,楼下大沙河波澜不惊。马琳琳有条不紊地平衡着研究、教学与服务,归属感与自洽感一直伴随着她。她将研究的根扎得再深一点,将摆渡的船驶得更稳一点,将同行的路拓得更广一点,踏上与北大汇丰共生长的路程。

采编记者:南燕新闻社 王琢

指导老师:王惠

图片:受访者提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