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首页 > 专题报道 > 正文

获北大国奖!王小权带你解锁科研+公益的双重魅力

2024-03-20宣传与公共关系办公室

责编:王琳

伴着清晨微光撷着夜幕星辉

从宿舍到实验室这条路

他日复一日地走

走过南燕的五度春秋

实验室潜心钻研

在免疫学领域实现突破性进展

3篇SCI论文 1项PCT国际发明专利

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

赛场上中流击水他参与创立蛟龙社

从最初的十余位成员

到现在的八百余名“弄潮儿”

他带着蛟龙队一路发展壮大

2024年3月初

他接受南燕新闻社专访

与我们分享了他的故事

他是

北京大学国家奖学金获得者

北京大学蛟龙协会创会副会长

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2019级博士生 王小权

王小权

科研启智——心有微光,素履之往

从西南大学到北京大学,王小权跨越了他的地域与学科的界限,从细胞学到免疫学,科研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既然选择了就不能放弃”——他始终笃信坚持的力量。

本科期间,经过层层选拔,他成功进入“神农班”。除了本专业细胞学课程外,他还要学习农学大类课程,课业负担很重。那段日子就像在高三一样。繁重的学业让他始终保持着高强度的学习状态,坚持不懈地探索着新的领域。

带着初入科研的懵懂,他在行动中寻到了未知与困惑的正解。大三那年,他在本科导师的带领下,正式进入实验室进行农学实验研究。聊起本科“泡”在实验室的日子,他分享说:“其实那时候并不知道什么是标准的科研工作,只是在实验室做一些基础实验方法的训练。”但正是因为这些必要的方法训练,他才得以成功保研北京大学,来到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全军民老师课题组,开展蛋白质领域的相关科研工作。本科时种下的理论基础种子,最终在博士期间开了花。

“我们的科研工作很有意思,请大家相信,某天我们能够带来革命性的突破。”导师全军民教授的一席话,让这位少年怀着一腔热血投身于蛋白质在免疫系统作用机制的探究中。而这一做,就是五年,千滋百味交杂在其中。

每天早上八点,王小权准时赶到实验室。“白天我把自己泡在实验里,晚上就看看文献。”就这样,十二点披星戴月而归已然成为了他的一种习惯。对他而言,每天都是全新的一天,都是可以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学习生活中的一天。谈到科研工作的压力,他丝毫不避讳很苦很累的事实。“累,但这也是乐趣所在”。

看似重复的每一天,并不是科研上的无限重复,而是在阶段性地达成目标。他将宏大的科研任务拆分成多个小板块,一步步完成。他坚信,即使长期在黑暗中探索,也终会在某个时刻见到微光。而那束微光的背后,是无限的、变革的可能。

王小权做实验

为众人抱薪——有力者疾以助人

“手臂从前向后拉!”划船机上,王小权不知道自己重复了多少次这个动作。但他知道,自己还要坚持做一次再一次。他喜欢赛艇运动,进校后不久便与有着相同志趣的同门师兄一起创立了“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学生蛟龙协会”。“将水上运动更广泛地传递给南燕师生,让大家的业余生活也能有奋楫挥汗的快乐,是我们的初心。”回忆起那段往事,王小权笑着分享。

王小权参加龙舟比赛

同任何“创业”一样,蛟龙协会的初创时期,也免不了要遇到没人、没设备、没经费的问题。抱着有问题就解决问题的心态,他们便向学校借划船机,由社员搬到镜湖边进行划船机教学和训练。在往返教学区和生活区的路上,越来越多的运动健儿被他们吸引,选择成为这项“年轻”事业的一员。从2019到2024,经过五年的发展,在社员们的不断努力下,蛟龙协会也从最初的十余位成员,成长到如今八百多人的规模。他们坚信,协会的成功是每一位热爱赛艇的蛟龙队员辛苦付出的结果。

“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谈起在校期间的志愿服务工作,王小权分享了这样一句话。也正是这样一句话,激励着他不断奉献自己。

翻开王小权的志愿者证书,八十多个小时的志愿时长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在北大的每一年,王小权都没有停止过做志愿服务。“国家为培养一个学生付出了很多,从学校师资,到奖助学金。这一路走来,我受到了太多的帮助。”乌鸦反哺,羊羔跪乳。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坚定地选择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积极投身到社会公益中,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哪里都需要人,能够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很值得。”为普及科学知识,他在深圳市东海实验小学为学生科普“病毒的故事”。“小朋友们求知的目光,让我第一次感受到自己身上也肩负着国家的未来。”用专业创造价值,去影响更多的人,是他做志愿服务的初衷。

王小权参加公益活动

未来可期——及时当勉励

早在本科期间,王小权就已经想好了自己未来要走的路——成为一名勇攀科研高峰的“登山者”。“至少到现在,我还没有改变主意。”他笑着说。从本科时的细胞学专业,到博士阶段的免疫学,乃至未来博士后的方向,他没有任何犹豫地选择了生物学,每一步都走得更踏实、更坚毅。

看到新闻中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案例,他似乎能够感受到病人所受的折磨。在疫情期间,他明白了什么是“生命至上”,也更坚定要让所学有所用。“让身患疑难杂症的人看到希望”是他一直以来所期盼实现的。他说,在科研的“战场”上,在攻克疑难杂症的“战役”中,他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南燕、在北大、在中国,都还有着无数的科研工作者们,秉持着“让身患疑难杂症的人看到希望”的信念,日复一日地坚持着。

谈及未来的职业规划,王小权说:“未来如果能像我的老师们一样,在传播知识的同时继续科研工作,便最好不过了。”导师如友的教导模式让他如沐春风,而他也作为“兄长”带领着师弟师妹们不断攻坚克难。在老师们一次次的耐心教导中,他从懵懂到豁然开朗,看到了为学生们领航、成为那座灯塔的责任和使命。未来是需要一代代人共同创造的,王小权也想成为这样的“创造者”。

“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未来,立志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在采访的最后,王小权说,他一直用这句话勉励着自己,勤学苦练,将所学回馈社会,赓续前辈“青春之我”的精神,将个人命运融入国家事业中,为建设祖国而奋斗。

南燕是一片沃土,王小权深耕于科研的土壤中,将日夜辛勤的实验成果刻入一篇篇论文中;北大是一片海洋,王小权迎着风浪,滑动船桨,奔向每一个可能的终点。

文字:何姝妍 马宸

图片:受访者提供

责编:王琳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