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负着建设国际化一流大学及高等教育改革“试验田”的责任,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在深圳的这座海滨城市生根,并在与它的相互滋养中走过了自己第一个12年。这12年,是中国南边的北大“白手起家”的12年;也是其甩掉包袱,成功创建一个国际化教改标本的12年。
(2012年11月,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举办国际文化节。)
深圳新闻网讯(记者 王海婷)2013年4月,2400公里以外的北京大学本部,学子们开始脱去厚重的冬衣迎接春天,与此同时,在深圳西丽,被称为南国燕园的北大深圳研究生院里,夏花已繁盛似火。刚刚从本部转来攻读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博士学位的周琳深吸了一口这南国夏天独特的甜美气息说,“毕业了以后,我想留在这里。”
北大历任主政者说起北大的历史,都坚定地以戊戌变法的1898年算起,这是北大精神上的自我体认:北大是西学的开路先锋,是中国现代化、国际化的推动者。而背负着建设国际化一流大学及高等教育改革“试验田”的责任,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在深圳的这座海滨城市生根,并在与它的相互滋养中走过了自己第一个12年。
从深圳(汇丰)商学院第一批清一色调剂生的尴尬,到排名跻身全国前五,与本部光华管理学院遥相呼应;从法学院撤回本部的沮丧,到自创全英文教学的国际法学院学生受到国际知名大法官青睐;从本部教师“空中飞人”式的教辅,到上百名优秀海归和外教作为全职教师上任……这12年,是中国南边的北大“白手起家”的12年;也是其甩掉包袱,成功创建一个国际化教改标本的12年。
2010年,北大深圳研究生院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龚建贤等同学(指导教师杨震教授、李闯创副教授)的研究论文《Total Synthesis of (±) Maoecrystal V》发表在国际顶尖化学杂志美国化学会会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
纠偏 “我们从来都是一流”
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正掀起一场独特的教育高潮。1999年,全国第一座大学城在河北廊坊拔地而起,并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东方大学城”。随后的两年时间里,大学城犹如雨后春笋般进入各地规划建设蓝图之中,数量一下达50多座,遍及全国21个省、市“大学城”遍地开花。面对如此盛况,高等教育大大滞后于经济发展的深圳获得启发,经教育部批准,联手北大、清华和哈工大,创建深圳大学城。
于北大而言,落子比邻香港的深圳,一方面是为践行北大精神中的家国责任,高起点拉动这个改革开放前沿城市的高等教育发展,为其继续可持续发展提供一流的人才支撑;一方面是要摆脱北大历史体制包袱,迈出国际化教改试点的关键一步。
尽管想要按照 “同一入口、同一出口”的办学模式,坚决不当“二级学院”, 2001年,当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落户深圳,以从本部移植过来的传统专业准备招收第一批学生时,却遇到了“学生不愿意来”的尴尬,“同样读北大,北京有未名湖、有博雅塔,我为什么要去深圳?”回想起当年北大深圳研究生院初创的艰难,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院长海闻不免感慨。
2004年,初创的北大深圳商学院选择面对现实,招收了第一批本部的调剂生。
2007年,因为无法找到继续留在深圳的充分理由,法学院选择撤回北京本部,从2008年起不再在深圳招生。
“北大在深圳的意义,就是要做国际化一流大学的劲旅,做教育改革的试验田,其最初定位就是华南地区培养高端人才的重要基地,其目标与北大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怎么可以降格以求?”
2008年10月22日,这一天注定会载入北京大学的史册。这一天,以促进中国法律教育国际化、推动跨国法律教育为使命的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隆重创院;与此同时,在获得汇丰银行1.5亿元社会捐助后,始创于2004年的北大深圳商学院正式冠名为北大汇丰商学院,海闻亲自兼任该院院长。两个全新学院的诞生。
随着海闻的到任,北大深圳研究生院走上了一条“差异化”的学科探索之路。“我们开始做一些本部不容易做的事情。”
(2012年6月2日,亚洲全球对话在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召来)
“不是说说而已”的国际化之路
最为不容易做的一件事,是国际化。
在海闻眼里,国际化“不是说说而已”的,衡量国际化最重要的指标是,“让全世界最优秀的人都愿意到这里来上学。”而一个受欢迎的学校最有吸引力的,无疑是最好的老师。
随着国际法学院的创立,两个引人注目“洋面孔”出现在北大深圳研究生院的校园里:一位是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肯尼迪(Anthony Kennedy),另一位是康乃尔大学前校长雷蒙(Jeffrey S。Lehman)。雷蒙曾任密歇根大学法学院院长、美国法学院院长协会主席,但此时他的新身份是北大国际法学院创院院长——“第一位在中国大学担任全职院长的外国人”。
国际法学院不仅引入全英语教学,还采用苏格拉底教学法,鼓励学生和教授之间相互挑战质疑,以推进他们之间对问题的探讨;引入诊断式教学,尝试让学生为请不起律师的外国穷人提供法援服务,锻炼学生在国际法庭上的实操技能。
当这一创新型的教学模式被媒体广泛报道,有人开始质疑,“请几个知名外教,全英文教学就是教育的国际化吗?”
海闻反驳,“中国是国际上遭遇反倾销官司最多的国家,因为不懂国际法律,不熟悉国际仲裁法庭规则,中国在国际贸易屡屡吃亏,国内没有师资力量和成熟的教学模式,但培养一批懂得国际法律规则的法学人才是国家情势所需!”
这种应用性很强的国际化教学探索的目的,是为了赢得中国在国际上平等发声的机会。在国际法学院的诊断式教学探索中,4个由学院学生参与、在国外开庭的官司全部获胜。
在不久前结束的法兰克福国际投资仲裁模拟法庭大赛中,来自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国际法学院的两名中国女孩刘幸儿和刘爽以优异的表现惊艳赛场,一揽银奖、最佳亚洲队和最佳非经合组织国家队三大奖项,成为中国历史上首支在该赛事中获奖的队伍。
“也许我们没有本部那么多大师,但全球的人才都可以到深圳工作,我们的师资保持的是国际优秀的平均水平。”目前,在北大深圳研究生院146名全职教师中,90%都是海归和老外,这在中国绝无仅有。
扎根深圳、遥望北京的南国燕园正在产生独特的风貌。在学院的定位上,它已经不再是北大“分公司”那么简单,海闻有一个国际化大梦想,那就是将北大深圳研究生院打造成新的北大品牌,“好像加州大学,不同的校区都是国内名列前茅的大学。”
(2012年10月,国际法学院举办万圣节派对)
“不进入旧体制”的行政改革
尽管遇到诸多阻力,深圳大学与南方科技大学的行政体制改革仍然在这片以改革闻名的土地上如火如荼的进行。作为同样在此片土地扎根的北大深圳研究生院,海闻说,“我们这儿的改革是静悄悄的。”
因为以“分公司”的姿态来到深圳,北大深圳研究生院与深圳市政府的关系非常微妙。它选择了“不进入旧体制”的方式来推进自己的行政体制改革。
“我们的行政没有铁饭碗。”在北大深圳研究生院,所有的行政人员与老师都不占编制,以3年为一个聘期进行考核,聘任6年后根据聘期内表现考虑是否终身聘用。
在行政管理方面,海闻始终坚持两点:减少政府对教学的干预;以及行政系统必须为教育科研服务。
创建国际法学院,引资成立汇丰商学院……12年蜗居深圳西丽的高等教育探索,让北大深圳研究生院搭建出了8个全新的学院发展平台,8大平台紧密结合国家未来发展需求与深圳产业环境。在招生上,除了人文社科学院是北京本部的延伸,包括汇丰商学院、国际法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等其它学院都是自主招生。
从去年开始,北大深圳研究生院取消了行政人员的寒暑假,而是采用年假制,即使学生放假了,为教育科研服务的后勤保障和财务等行政工作仍如常运转。此外,学院对行政人员引入评估机制,不仅由行政人员互评,还会让老师对行政人员的服务态度和水平进行评估,以此作为是否续聘的重要标准。
深圳大学前校长章必功2005年设立“校长信箱”,每一天,无论再忙再累,哪怕到了深夜,章必功都会坚持至少用一个小时看信并亲笔回复。到2012年,他所回复的学生信件竟然多达4万多封。对于学生们在信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章必功每封必亲自回复,能亲自解决的必亲自解决,关系到学校部门职责的必亲自转发。成就一段佳话。
而在北大深圳研究生院,校长信箱一直都在运作,除此之外,人人网也成为学生向校长反映问题和意见的渠道。各种各样的大小事,院长海闻都会尽力协调。
12年,以一个“不进入旧体制”的姿态,南国燕园轻装上阵,肆意生长。
2014年,北大深圳研究生院又将启动自有新闻传播研究方向,以财经新闻和新媒体研究为着力点,适应媒体转型需要,开设全新的传播学科进行招生。
如同海闻所言,“教育与地域无关,当年的西南联大,是一份社会责任,未名湖、博雅塔都不是北大,北大人要存社会责任,除了要找一份好的工作,你做的事要对国家有贡献,对社会发展有贡献。”
北大77级学生,北京大学副校长,北大深圳研究生院院长海闻身体力行,在南国深圳践行自己心中的北大精神,开拓出一片新的疆土。
而我们更期待,南国北大下一个12年,那些不再静悄悄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