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新闻

首页 > 专题报道 > 专题新闻 > 正文

毕业季—南燕感悟专题(四):活的幸福

2013-06-08南燕新闻社

编者按:
荔枝满园收获季,桃李芬芳毕业时,初夏的六月我们迎来了盛大的毕业季。“一粒一粒地种,才有满仓满屋地收”!“多年励志求学,一朝鲲鹏展翅”!那些年一起走过的历程,有欢笑有泪水,有执着有彷徨,此中滋味只有走过才能体会。
明日,我们即将一个人面对世界,一个人开始自己的旅程;
明天,我们就要背上行囊,行囊中装满了知识、学问,装满了老师、家长的殷殷教诲与同学们的手足之情。
值此毕业时节,我们特别推出“毕业季—南燕感悟”系列专题报道。获得本年度“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荣誉的同学将分享他们在南国燕园的成长经历。让我们一起倾听这些南燕新青年的故事,寻觅凤凰花开的路口我们一起走过的那些无憾的青春、无悔的岁月。
 
个人简介:
宫照恒同学于2010年由北京大学保送至环境与能源学院,为环境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先后参加七项科研课题,在SCI收录期刊发表文章5篇,EI收录期刊2篇,国内核心期刊3篇,并获第七届亚洲气溶胶年会的最佳学术海报奖、2011学年北京大学中营奖学金。宫照恒同学已获得攻读哈佛大学博士学位的全额奖学金,将于毕业后赴美留学。
 
毕业了,总是应该给后人留下点什么,方合传道之道。
任何人的故事,都是个案,而我希望能够惠及尽可能多的读者。因此,我是什么专业背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有什么样的经验可以和来自各个专业的广大读者分享;我是否拿到常春藤盟校的offer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的生活很幸福,并且,我相信读者朋友们完全可以和我一样幸福、甚至比我更幸福。
幸福感
幸福感的得来其实很简单,你吃得饱、穿得暖,这便是幸福;你身边有亲人、周围有朋友,大家互相关心,你便心里觉得幸福;你心中有梦想,而某天,梦想成真了,你便幸福。这便是生存、归属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前两个,是比较容易得到的幸福,我主要说说,怎么来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这其实也很简单,就两步:你设定一个目标,然后再达到这个目标。完成这两步,你需要的是规划能力和执行能力。当然,这两种能力,很多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中都有介绍,大家大可自己找来看看。我只针对每种能力,强调一下我认为比较重要的东西。对于规划能力,我希望大家可以做一个敢于设想的人,去设想一个你最最喜欢的目标。不用有什么顾虑,你只是在脑海中想一想,这又不会让你缺点什么。之后,你需要做的,便是好好的规划一番,看看怎样可以一步步的实现你的目标。相信我,只要你的目标设定的不是像“我想拯救宇宙”那样离谱,你总是可以找到一条路,通向那个目标。接下来便是执行能力。面对你眼前的庞大计划,你需要做的是克服种种外界的干扰和诱惑,踏实的一步步执行下去。人类天生便具有某些倾向,也即我们需要克服的坏习惯。我个人觉得,对付坏习惯最有效的武器,便是用塑造一个新的好习惯,来替代旧的坏习惯。
当你掌握了规划能力和执行能力,你便已经从宏观上把握住了自我价值的实现途径。但是在这条途径上,人总是会面临种种选择。作为一名理科生,我喜欢研究事物的原理,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在平日生活里种种看似随意的选择、或是无奈的选择、亦或是欣喜的选择,它们背后,到底受着谁的支配。
理智与情感
人有两大决策系统,逻辑系统和情绪系统。逻辑系统,或者说是理智的、理性的思考,讲究的是逻辑上的严谨推理。其实各种逻辑公理,比方说三段论、归纳法、同一律等等,都是从人的理性思考中总结出来的,也就是先有了人的理性的思考模式,之后总结出了逻辑学。情绪系统,就是人的各种情感活动,相对于发生在大脑皮层的逻辑思维过程而言,它们发生在大脑的更深层次中,也相对的更加原始。当然,我的研究方向并不是脑科学,所说的这些,可能和学界的最新结果有所出入。顺便说一句,我们现在的人工智能可以模拟逻辑体系,但是却不能模拟情感体系,我们对大脑中情感系统的认识还很肤浅。
理智和情感其实都参与了决策过程。大部分人通常感觉不到情感在参与,那是因为理智比较强大。有的时候我们说恋爱中的人都是傻子,这就是说他们决策时主要是在靠情感,理智的成分较少了。经过长期的进化,理智由于突出的生存优势而得以近乎完美的产生出来,就是说我们的逻辑体系诞生了。然而情感系统并没有失去其作用,我们说的“直觉”,其实就是情感系统在参与决策。直觉,或者说情感系统参与决策的过程,可能是对积累的经验加以潜意识里的分析的过程。在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情感开始参与决策。信息越不完备,直觉的成分越多。当信息不完备的时候,由于缺少推理的条件,逻辑其实是部分不能起作用的。如果这时候一个人的情感系统不发达,那么他将不能有效的进行决策。
据说,情感系统和逻辑系统大体上呈现出此消彼涨的态势。即,逻辑系统发达的人,情感系统往往不够发达。反过来也是,情感系统发达的人,有时又会比较缺乏逻辑性。于是就会有我们常说的“高智商低情商”的人,就会有“书呆子”。这种人在面对诸如择业这一类很复杂的问题时,由于缺乏的必要信息太多而不能有效的进行逻辑上的决策,同时又由于情感系统的不发达,导致几乎不能决策。无法决策的表现就是拖延,以至于默默丧失很多机会。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我们的大脑是如何通过逻辑系统和情绪系统进行运作的了。接下来,我们就可以更好的驾驭我们的大脑。斯内普教授在教哈利波特“大脑封闭术”的时候,曾经不断的强调“控制你的情绪”,这确实是一句值得引起大家重视的话。要“控制你的情绪”,而不是“被你的情绪控制”。这么说,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要控制那些对你可能产生负面效应的情绪;第二,要学会主动调动起那些可能对你产生正面效应的情绪。当然,某种情绪对你的效果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取决于事发当时的具体情况,不能一概而论。比方说愤怒,通常情况下,愤怒所带来的都是具有破坏性的负面效应,比如你总是对着你的老板乱发脾气,可能你很快就会被炒鱿鱼了。但有些时候,愤怒却能够保护你免受伤害,大家多少会害怕正在发怒的人,于是也就不敢过分招惹这个正怒气冲天的人。
性格
性格,可以看作是对于个体情绪运作方式的宏观描述。近十年的研究指出,儿童在群体间的身份博弈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其性格,这一影响因素甚至超过了家庭环境对性格形成的影响。传统上一般认为,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环境,对其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这些新的研究则指出,孩子们由于天生的差异(或者其他某些未知的原因),在孩子们形成的群体中分别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有的是领导者,有的是出谋划策的军师,有的则是服从者、执行者。并且,在群体活动中进一步强化了孩子们的这些角色,以及角色对应的能力,从而这一正反馈过程塑造出了性格。所以,回顾成长的道路,我们更应该感谢身边的同龄人,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他们塑造了今日的我们。
如果你对自己当前的性格有更高的期待,希望有所改进和提升,那么不要被我上面一番“儿童时代决定论”所吓住而止步不前。尽管儿童群体活动中的正反馈过程在性格形成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我们仍然可以对自己貌似已经定型了的性格加以修改。最近的脑科学研究已经揭示,人的大脑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即使是成年人的大脑。当然,成年人具有成熟的性格,成熟的特点之一便是稳定。打破这种稳定,重塑一种新的性格,确实是需要比较强的力量的。这个力量可以来自外部,比如生活或者工作环境的巨变,也可以来自人的内心,比如我们用毅力来控制自己,达到对新性格的塑造。
说了这么多,总之一句话,希望大家坚信——明天更美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