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新闻

首页 > 专题报道 > 专题新闻 > 正文

毕业季—南燕感悟专题(一):我的北大梦

2013-06-08学生工作处

编者按:
   荔枝满园收获季,桃李芬芳毕业时,初夏的六月我们迎来了盛大的毕业季。“一粒一粒地种,才有满仓满屋地收”!“多年励志求学,一朝鲲鹏展翅”!那些年一起走过的历程,有欢笑有泪水,有执着有彷徨,此中滋味只有走过才能体会。
明日,我们即将一个人面对世界,一个人开始自己的旅程;
明天,我们就要背上行囊,行囊中装满了知识、学问,装满了老师、家长的殷殷教诲与同学们的手足之情。
值此毕业时节,我们特别推出“毕业季—南燕感悟”系列专题报道。获得本年度“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荣誉的同学将分享他们在南国燕园成长经历。让我们一起倾听这些南燕新青年的故事,寻觅凤凰花开的路口我们一起走过的那些无憾的青春、无悔的岁月。
 
个人简介
 
   
   王政,深圳研究生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生期间,曾在核心期刊及国际会议发表论文多篇,包括国际遥感领域顶级期刊一篇;参与宁波市三门湾总体规划、天津市土地利用规划核查等项目;学习、工作外,热爱旅行、徒步,积极参加志愿活动,创办了北京大学南船天文协会;曾获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国家研究生奖学金、北京大学五四奖学金、北京大学三好学生、北京大学优秀志愿者等多项荣誉。毕业后,即将赴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做选调生。


在北大,在深圳,在北大深圳
  答辩刚刚结束,百感交集。三年的生活片段在脑海中飞速游走,正如《转身之间》里唱的那样,“一句你好,和一句再见,中间是没有对白的画面。”提起好久不动的笔,写下一点文字,以示纪念。
    三年前,从北方踏上只有在课本上才见到过的深圳,心中有好奇,有憧憬,也有忧虑。好奇的是岭南的风情,憧憬的是别样的生活,而忧虑的既有自己对气候的适应能力,更有远离北国的南燕,到底能给我带来什么?三年后的今天,好奇已然变成了赞叹,憧憬已然变成了回忆,而忧虑则变成了无限的感恩。

群贤毕至 多歧为贵
  这里的同学,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高校、不同的背景;这里的老师,带着不同的风格、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文化。正如深圳这座三十年平地而起的移民城市,在北大深圳,同样展示了它的包容性,没有因土著自成体系带来的外来者自卑。在城市与区域规划的班级里,有本科发了数篇大作的学术牛人,有读书破万卷、行路破万里的深邃智者,有技术达人,有艺术大师,有传统建筑的卫道士,有环保主义的捍卫者。当我们云集在北大深圳,云集在城市沙龙。我能做的,就是聆听、学习、交流。真理越辩越明,即便不是,也会让我们明白真理不止一个。正如蔡元培毕生所信奉的,“多歧为贵,不取苟同。”
    这里的校园都没有围墙,宿舍则更是没有专业的藩篱。我的室友中有商学院的“商界精英”,有信息学院的“IT男”,也有法学院的“费德勒”。跨专业的对话既让我们变得更综合、更客观,也让我们认识到各自专业的局限,懂得偏听则暗。
    在北大,在紧邻香港的特区,各种观点在这片“特区”里竞相交融,生活的环境中充满着激情、理性和思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也正是为着共同而又缤纷的中国梦。
    深研院的选举章程,大家敢于质疑;深研院的施工噪音,学生敢于质询;深研院的管理失误,院领导勇于道歉;深研院的代表提案,管理方一一回应;深研院的学术,可以搬上竞技的舞台。正如深圳是中国走向世界的门户,这里也一定是北大通向世界的窗口,因为可以从这里可以看到希望,可以看到自由、包容的未来。

以梦为马 驰行天下
  我爱旅行。叶嘉莹讲,“若不熟悉历史和文化,游山玩水的兴致就少了大半。”我倒觉得正是不懈地游山玩水才激起了了解历史、文化的兴致。正是断碑残刹的沧桑激起感时怀古的惆怅,正是习俗风情的多彩激起追根溯源的好奇。事实上,每一次旅行我都交给自己一个使命:追忆一段历史、抑或探寻一种文化。在北大深圳,我认识了很多旅伴,很多骑友。我们一同背包行走在滇西北,黔东南,行走在潮州古城的街巷,马来西亚的海滩。我们一同环游在台湾、海南,追风在大漠孤烟。
    城市规划者必须具有人文情怀,必须遍历不同的文化、遍览不同的城市,设身处地,想生活于其中之人所想,才有可能规划好城市。研究生阶段的所有旅游都是挤出时间,靠着微薄的奖学金去的,但收获无疑是巨大的:旅行中,我逐渐懂得当代年轻人的舞台是广阔的中国,甚至是需要沟通和了解的异域,而绝不仅仅是拥挤的北京、繁华的上海,和前沿的深圳。
    旅行中,我遇见了太多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生活,也更领悟了人生是多元的,对于价值的追求是多元的。高薪是让人羡慕的,可是为高薪付出的劳动确是令人痛苦的;自由是让人羡慕的,可是自由带来的不安定是令人痛苦的;权力是让人羡慕的,权力对应的责任和危险是令人痛苦的。人生必需要有所追求,哪怕那个追求仅是安定的生活。虽然没有哪一样人生是完美的,还要为了自己最渴望的一些,放弃其他的诱惑,但我们只要有梦就好,可以以之为马,驰行天下。

为学日益 不索何获
  如果,“远方”是旅行者的理想主义,那么,“科研”就是研究生的现实主义。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应该不会有人怀疑。回顾研究生的三年,最令自己满意和无悔的经历是发表了几篇令自己满意的文章,也算为学术大厦添了几片砖瓦。
    最开始走近学术,虽然有好奇心的驱使,但更多是来自同学间竞争的压力。也许是不服输的心态,当看到同学们的一篇篇论文时,自己也焦急地在从多方面探索自己的科研兴趣。点点滴滴“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孤寂,日日夜夜“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幸而终于到“蓦然回首”的那一刻。耐心的积累和不断的思考还是换来了成效,终于在自己的感兴趣的问题上,做出了自己的分析和探索。曾听闻一位同学说过“科研如同谈恋爱”。因为相知让相遇变得美好,因为相知让相守变得深刻。当然,也如同恋爱一般,科研的过程,有太多的曲折,很多次停滞不前,
很多次推翻重来。但也正是这样不停地思考、反复地琢磨,让我越来越体会到思考的魅力和科研的乐趣,那种乐趣正来自对未知的好奇。
    无论是张衡所言,“人生在勤,不索何获”;还是老子所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无论是《周易》所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还是《尚书》所载,“功崇惟志,业广唯勤”。不付出都难以有收获,不拼搏都难以有成功。走过风雨,才有彩虹。一切的积累和努力都会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

筚路蓝缕 以启山林
  有人说,“美国梦”是个体的梦,而“中国梦”是集体的梦。但事实上,没有每个个体梦想的实现,又如何谈得上集体的梦。虽然个人的贡献之于世界并非不可缺少,但每一个个体存在的价值都不可替代。“我希望这个世界因为我而有小小的不一样。”也许妄想改变世界的我们,最后只是思忖到底“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们”,然而,如果我们从一开始就丧失了“改变”的冲动,丧失了“自大”的眼光,那我们究竟该拿什么来证明我们的年轻?那我们如何追忆我们的青春?
    虽然包括导师在内的很多人都建议我继续深造,但最终我决定赴基层做一名选调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值得在这里指出:曾旁听过一些研讨会、调研会,感觉总体上,基层官员比学校教授更务实、更紧扣实际问题和社会矛盾;而社会理想的实现,理论家可能不需要太多,但实践者永不会饱和。
    人生是个过程,变动不居。“北大研究生”也许已是我们学习阶段的最高峰,却也只是进入工作岗位的起跑线。周其凤校长曾讲过,“曾经燕园学松柳,何处落脚不成材?”那么,昨天“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的我们,今天起便要“筚路蓝缕”,在不同的岗位,追求自身的价值,为社会做出各自最大的贡献。那么,我们终有一天可以启得“山林”,以不同的方式共同构筑起我们的“北大梦”、“中国梦”。
    最重要的是,我们在任何地方都要传递正能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