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新闻

首页 > 专题报道 > 专题新闻 > 正文

【70年·我的北大故事】伍婉卿:举重若轻地生活

2019-11-25南燕新闻社

【编者按】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北京大学广大师生始终与祖国和人民共命运、与时代和社会同前进,在各条战线上为我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70年,每个北大人都有一段关于北大的记忆,都有自己的北大故事。北大新闻网特开设《70年·我的北大故事》专栏,通过报道70位普通北大人,分享他们印象深刻的、与北大有关的故事,从不同时期、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记录和反映北大的精神传统、师长风采、校园文化、精神风貌,和读者一起在尘封的记忆里,感触一个更具体更生动的北京大学,进而感受时代的变迁。
  深研院两办与校友会通过广泛征集,推荐了8名优秀南燕校友,通过材料整理、实地采访,报道了他们鲜活生动的故事。他们是许许多多艰苦创业“南燕人”的缩影,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恢弘历史进程中不懈奋斗着的“北大人”,为北大深研院、为北京大学书写了灿烂的篇章。
  
个人简介:伍婉卿,1982年生,2005年本科毕业于湖南大学化学专业,2010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有机化学专业,现为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广东省功能分子工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十多项,在国际化学领域著名学术期刊发表第一/通讯作者论文三十余篇,入选广东省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青年拔尖人才、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计划。
伍婉卿
  在华南理工大学毫无规律可言的建筑群里,一路磕磕绊绊总算提前赶到15号楼,楼道里来来往往的多是做实验的理工男,当身穿蓝色印花裙的伍婉卿出现在门口,即使素未谋面,我便认定这就是今天要采访的对象了。
  也许是知道我也在北大深研院求学,也许是我特地穿上的北大T恤让伍婉卿想起来自己的读书岁月,伍婉卿待我如从远方过来的娘家人一般亲切,在幽幽绿色掩映的办公室里,在淅淅沥沥的雨滴声中,伍婉卿讲述了她的故事……
北大求学,无愧光阴
  伍婉卿本科就读于湖南大学,2005年拿到保送资格的她面临人生的一个选择。在伍婉卿之前,保送清华一直是湖南大学的传统,选择北大就显得有些出格。但是学化学出身的伍婉卿却认定北大是最好的,也是更适合自己的。但是在一切尘埃落定之前,伍婉卿也曾忐忑北大会不会收自己,临行前她和爸妈说,就当我这个南方人去北京玩一趟了。经过严格的笔试、面试,伍婉卿被杨震老师招入门下。
  进入北大的第一年是在本部学习,那时候课程安排的很满,虽然伍婉卿主攻有机化学,但是无机、计算机等都要学。一些课都是要闭卷考试,不像现在一篇小论文就可以蒙混过关。看到有些同学已经可以进实验室了,深知本科知识不够的伍婉卿也有些着急,迫切想去实验室,了解怎样做课题。紧张的学业之余,这个广东姑娘也体验着北方的独特魅力。“北京的雪很大,以前要去澡房洗澡,回来的时候,头发都结冰了,挺好玩的。”谈到这段往事,伍婉卿像是置身于冰雪世界的孩子,笑的很开心。
  从北京到深圳,伍婉卿将在北大深研院度过平静充实也是硕果累累的4年。“那时候南国燕园还是挺荒凉的,学生少,没什么社团活动,开组会都是所有人一起。”杨震老师安慰她们说,美国的斯克里普斯研究学院也是这样,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正好可以安心做实验。其实,何须杨老师安慰,意识到自己已经比别人晚进实验室的伍婉卿,无暇与丰富多彩的本部进行对比,也来不及去“伤春悲秋”,就载饥载渴投入了三点一线的实验生活。
  伍婉卿在博士期间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北大催人进步的机制,更离不开伍婉卿自己惜时如金的学术态度。除了每天会去运动以及偶尔的聚餐,伍婉卿的时间基本都投入给了实验室。但是化学反应千变万化,做实验的过程往往充满了“我待你如初恋,你虐我千万遍”的无奈。实验做的不顺的时候,伍婉卿也会和自己生会儿闷气,但是她不会去钻牛角尖,运动完之后,继续自己的课题。“后来做实验就比较顺利。”伍婉卿轻描淡写地说,但是我知道4年里为实验消得人憔悴的孤独和艰辛,又岂是这简单的一句能够概括的,但在伍婉卿眼中生活不会因为抱怨而改变,与其大张旗鼓,不如举重若轻从从容容。
师恩难忘,言传身教
  伍婉卿是经过杨震的面试进入北大,杨震于伍婉卿而言,算是有知遇之恩。而之后跟着杨震学习的过程中,杨震对化学的激情,以及独特的人格魅力,深深影响了伍婉卿。伍婉卿当时选了杨震的一门课程,要自己设计分子,规划路线,之后还要讲解自己的设计思路。为了能够明白清楚地讲出来,并能够应对杨震的发问,同学们会做充分的准备,但在讨论的时候,总还是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和启发。伍婉卿还记得杨震在夏天总是穿长袖,后来才慢慢得知杨震曾在一次实验事故中被烧伤,生命都面临着威胁,但是他挺过来之后继续做实验,对于烧伤植皮总是风轻云淡的略过。每次实验不顺利的时候,伍婉卿都会想到杨震,便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学术之路。“杨老师很乐观,也很会鼓励人,但是在开组会的时候,你哪里做得不对,他就会很严厉的指出你的问题,当然,这根本不影响学生对他的喜爱。”第二年,伍婉卿在杨震的建议下跟着留美归来的李志成老师学习。李志成是香港人,脾气好,很谦逊,总能抓住细节。但是李志成不怎么会说普通话,说到着急处,伍婉卿索性就着李志成讲粤语。
  回忆起这两位恩师,伍婉卿深感幸运,杨震老师教会了她严于律己和对学生负责,而李志成老师则让她懂得了和学生交心,体察入微。而这些品质也被伍婉卿吸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
  伍婉卿喜欢校园,也喜欢和学生打交道。在32岁那年,伍婉卿被破格聘请为华南理工大学的教授,在实验研究之外,她还承担着本科教学任务。本科教学不容易做,伍婉卿会花很多时间进行备课,以通俗易懂的例子出发,带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能爱上有机化学。
  现在的伍婉卿是一个两岁顽童的妈妈,同时肚子里还躺着一位七个多月的小淘气。教学科研和家庭生活,伍婉卿需要面面兼顾。孩子的成长不能缺少妈妈的关注,但是作为导师也要对学生负责。“学生就读三年,不能因为自己怀孕,就耽误别人一年。”所以伍婉卿休了短短的产假之后,就回到了办公室。现在她基本上是在孩子睡了之后再开始工作,或者直接到办公室工作,摸索让化学键选择性转化的最新方法。
  忙碌的生活像陀螺,抽打着人们不停旋转,但是恬淡温柔的伍婉卿却是借着这力,优雅从容的舞蹈。窗外的雨渐渐停了,浓淡相宜的阳光进来,照亮了伍婉卿举重若轻的生活智慧。
(文/谢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