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medical Pioneering Innovation Center,以下简称“BIOPIC”)依托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以下简称“深研院”)成立的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深圳研究生院中心(以下简称“BIOPIC深研院中心”)揭牌仪式成功举行。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深圳研究生院院长张锦院士,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昌平实验室主任、BIOPIC创始主任谢晓亮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BIOPIC主任张泽民院士,BIOPIC副主任白凡教授,BIOPIC黄岩谊教授,深研院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执行院长李子刚教授和副院长全军民教授出席揭牌仪式,仪式由深研院常务副院长杨震教授主持。
仪式现场
张锦院士、谢晓亮院士、张泽民院士、白凡教授、黄岩谊教授、杨震教授、李子刚教授、全军民教授共同为中心揭牌。
揭牌仪式合影
BIOPIC与深研院基于双方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集聚双方优势力量,依托深圳研究生院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共同成立BIOPIC深研院中心,推动生物医药、医学影像、生物材料等前沿交叉领域的建设发展,共同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
张泽民感谢了深研院对BIOPIC的信任和支持。他表示,BIOPIC深研院中心将依托深研院的多学科优势,以服务人民健康为目标,以四个面向为指引,整合化学生物学、生物技术、生物信息学及转化医学等资源,探索培养交叉复合型高层次生物医学研发人才的新模式,推动生物医药、医学影像、生物材料等前沿交叉领域的发展,引进和培养顶尖创新人才,助力深研院成为北大新工科建设的南方基地,为我国在全球生物医学领域的竞争贡献力量。
张泽民院士致辞
张锦代表学校对BIOPIC深研院中心的成立表示祝贺。他介绍了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在生命科学领域取得的显著成就,以及深研院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在药物研发方面的创新成果,这些成果不仅为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也为人类生命健康作出了积极贡献。张锦对双方成立BIOPIC深研院中心表示高度期待,并希望中心能够成为推动生物医学领域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他强调,BIOPIC深研院中心的未来发展要注重以问题为导向的基础研究,在“0到1”的原创性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同时,他希望中心能够将基础研究与深圳市的产业优势结合起来,推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张锦期待BIOPIC深研院中心能够进一步强化南北联动,成为北大“新工科”建设南方基地的新名片,在突破世界科技前沿、服务人民生命健康等方面贡献新的北大力量。
张锦院士致辞
此次揭牌仪式的成功举行,标志着BIOPIC与深研院强强联合。BIOPIC深研院中心将在生物医药、医学影像、生物材料等前沿交叉领域迈出坚实的步伐,力争为推动前沿科学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贡献力量。
仪式之后,南燕大讲堂学术报告第104讲精彩开启,谢晓亮院士带来了以“单细胞基因组学引起的医学变革与科学发现”为主题的学术报告。
谢晓亮院士作南燕大讲堂学术报告
谢晓亮院士对基因研究的历史脉络进行了深入且系统地回溯。孟德尔的豌豆实验作为遗传学领域的奠基之作,其科学价值与历史意义深远而重大,而捷克孟德尔当年开展工作的场所亦成为科学史上的关键地标性存在。人类基因与豌豆基因一样,皆传承自上一代,人体细胞核内包含46条染色体,其中23条源自父亲,23条源自母亲。DNA双螺旋结构这一20世纪生命科学领域的重大突破性发现,从分子层面深刻阐释了孟德尔遗传规律以及达尔文进化论,为后续基因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新一代DNA测序技术的出现,使测序的时间与价格成本以超越指数级的速度下降,为个性化医疗铺平了道路。谢晓亮院士介绍了与黄岩谊教授的团队共同开发的全新测序技术。借助原创的荧光发生的测序技术,边合成DNA边进行测序,利用简单的化学底物和重复使用的芯片,在维持高精准度的同时,进一步大幅度降低了测序成本。
与此同时,单细胞基因组学也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单细胞基因组学的革命改变了生物学和医学的研究方式。这项技术简单地说就是,“你给我一个人的细胞,我就可以告诉你他的基因组”。单细胞基因组学带来了一场医学变革,涌现了如单细胞多重退火循环扩增法(MALBAC)等可以应用于医疗的基因组学技术。通过MALBAC技术,可以在单个生殖细胞(单倍体)中分析出包括23条染色体在内的全部遗传信息,进而检测出精子和卵子的染色体异常。
谢晓亮院士、汤富酬教授与时任北医三院院长(现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乔杰院士合作,将MALBAC成功运用在体外受精和试管婴儿的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PGT)中,在不依赖CRISPR的情况下,高精度预防单基因遗传疾病,并且于2014年迎来了全球首例运用了MALBAC技术诞生的婴儿。“MALBAC-Baby”不仅为一个小家庭带去了幸福与喜悦,为世界生殖医学发展史矗立起新的里程碑,更标志着我国辅助生殖技术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截至目前,该技术已阻断了1200多种致病基因的代际传递,累计检测超过1.2万个家庭,帮助约6000个有遗传病的家庭实现了生育健康宝宝的愿望。
单细胞基因组学引发的第二次医学变革与SARS-CoV-2有关。谢晓亮院士分享了团队在疫情初期成功地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就找到了中和抗体,却因为病毒变异速度超越了研发的速度的经历。谢晓亮团队随后改变了策略,利用高通量深度变异扫描建立了基于ACE2亲和力和抗体逃逸数据的SARS-CoV-2 RBD演化的预测模型。这一模型在预测病毒免疫逃避突变方面显示出了极高的准确性,为抗体药物和疫苗的开发提供了重要指导。迄今为止,最广谱的中和抗体SA55就是基于病毒演化预测确定的,为抗击疫情作出了杰出贡献。
讲座最后,谢晓亮院士介绍了他们团队最新开发的单细胞转录组学底层技术,他们以小鼠海马体细胞研究为例,在单细胞层面对转录因子进行描绘,成功找到关键转录因子协同作用关系,这为深入探究细胞工作机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路径和研究思路。
对于未来发展,谢晓亮院士满怀信心与期待。他认为基因检测的精确度和灵敏度将会不断提升,测序成本也将持续降低,新技术的应用范围亦会拓展到更多领域。在基础研究方面,基因表达机制、转录因子协同作用是他的团队现在的主攻方向。
本次学术报告在师生们热烈而持久的掌声中圆满结束,为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师生们带来了丰富的知识滋养和深刻的学术启发,有力地推动了生命科学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发展,也让大家对未来生命科学的进步充满了殷切的期待与展望。
授牌合影
讲座结束后,杨震教授向谢晓亮院士赠予“南燕大讲堂”纪念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