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园寻真知 —— 杨立华教授在《北大深圳青年讲堂》解读庄子的精神世界

2024-11-19宣传与公共关系办公室

文字:潘峰  |   责编:王琳

2024年11月17日晚,由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和北京大学出版社联合主办、深研院团委承办的北大深圳青年讲堂(第6期)暨北大博雅讲坛(第630期):“何处是漆园:庄子的精神世界”在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会议中心成功举办。本次讲座由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杨立华老师主讲。

北京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董事长夏红卫,北京大学出版社文史哲事业部主任徐丹丽,深圳市光明区人大常委会原主任、深圳市司法局原党委书记、局长、北大80级法律系校友蒋溪林,非梵酒店创始人、北大82级法学校友张永宏,北大附中深圳学校党总支书记贺昉,执行校长靳豪,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党委书记谭文长,党委副书记安晓朋,院长助理、院长办公室党委办公室(党群工作办公室)主任陈娇娇,新材料学院副院长肖荫果,国际法学院助理院长张趁利,以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学院的负责人代表出席。同时,60余万人在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北京大学出版社融媒体、抖音等线上直播平台收看讲座。讲座由汇丰商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缪可嘉主持。

讲座现场

主持人

杨立华教授以庄子的生平与时代背景为切入点,逐步深入到庄子的哲学思想与精神追求。他提到,尽管庄子生平资料有限,但《史记》中关于庄子的简短记载为我们提供了有参考价值的线索。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与孟子同时代,但却从未有过交集;庄子曾与惠施有交流与辩论,但也不是大众所认为的朋友关系。这些共同体现了庄子作为求道者的极度孤独。

杨立华教授作讲座

杨立华指出,庄子是一个极富哲理的思想家,他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哲学。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既体现了庄子对语言无法涵盖无限性概念的局限性的深刻认识,也表明了他对根本性真理的执着追求。在庄子看来,通过故事的丰富性与自由度,展现蕴含的不可言说之道,正是一种能够超越语言局限,触及真理的有效方式。

讲座中,杨立华重点阐述了庄子哲学中的“真知”与“逍遥”两个概念。他指出,“真知”作为《庄子》内篇中真正的高频词,是庄子哲学的核心追求,它要求人们超越表象,触及事物的根本。这体现了庄子与老子在理论追求上的不同。而“逍遥”并非无拘无束的自由,而是一种通过否定而超越功利性考虑的精神境界。庄子通过“鹏飞南冥”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达到足够的高度,才能获得不受遮蔽的视野,从而真正理解关于世界的绝对性的统一的最高本质。

在谈到如何达到“真知”时,杨立华运用“庄周梦蝶”的故事详细论述了庄子对世界的真实性的探问与解答。杨立华探讨了梦境与现实、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而引导人们思考何为真实、何为存在。他继而强调了否定的自主性的重要性。他指出,只有通过明确自己所不知道的事物和领会生活世界中有自己未知的不知道的事物,才能对自身有根本之知。这种否定的自主性,不仅体现在对知识的追求上,更体现在对人生的态度和选择上。杨立华鼓励大家成为“不动的鼓动者”,意指通过坚定自身的方向与持续不懈的努力,人们不仅能够塑造自我,更能成为影响他人和推动世界变革的重要力量。

提问环节中,现场观众纷纷向杨立华教授讲述了自己的学习心得并提出了疑问。一位同学对庄子“否定的自主性”表示了浓厚的兴趣,并询问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这种思想。杨教授耐心解答道,否定的自主性要求人们在现实中努力寻得自己的方向并专注其中。另一位同学则结合深圳的城市精神,询问了庄子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杨教授认为,在现代社会,人们也应该践行“否定的自主性”,勇于面对“逆风”的境况。此外,有同学询问了庄子心斋的思想如何帮助人们保持内心平静、避免过度焦虑。杨立华指出,在信息过载的时代,人们应该以“不关注”或“持续关注”的方式获得对外部信息的客观性认识,从而减少负面信息的影响。最后,杨立华教授还向现场的师生们分享了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心得。他强调,学习要学会真正的用心,念兹在兹,将问题想透彻,同时看教材要准备划重点的和不划重点的,以防止忽略教材中的重点,在场的中学生纷纷拿起纸笔记录。

“何处是漆园”是研究庄子精神世界的学术问题,亦是探寻个体生存发展的人生命题,杨立华教授通过一场以庄子为主题的讲座带给深研院师生、深圳市民、深圳的中学生们以哲学的思考方式,也给大家留下了对个体、社会发展的久久追问。“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在通往“真知”的路上,潜藏在中国哲学中的智慧启迪着我们不断求索。

听众踊跃提问

讲座最后,谭文长和夏红卫为杨立华教授颁发感谢证书和赠送纪念品并合影留念。

颁发感谢证书和纪念品

图书签售环节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