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燕新闻

首页 > 南燕新闻 > 正文

纸墨南燕,诗画作伴——记南燕书法国画通识课

2019-12-17南燕新闻社

  某天夜里十一点的C栋,我伸了个懒腰,用力蹬开了一直紧贴着电脑桌的旋转座椅,从工位上站了起来环顾四周,只见隔壁位子上的师兄挺直了腰板,正襟危坐。“师兄你还会每天都练毛笔字呀?”,“没呢,上了书法课,每天晚上回办公室有时间就练一练”,师兄回答道。

(同学的练习作品)
  看那四方格子,深浅浓淡,横平竖直,似乎是小时候在家里长辈写字才有的光景,转眼间又回到了眼前。后来才得知,在南燕的两门共享课程《中国书法艺术欣赏与技法》、《中国画入门》中,教授大学城中三校同学们中国书法和国画。一时间,那些挂在走廊上的作品似乎都不再是遥不可及的阳春白雪,而有着自己鲜活的灵魂,因为或许每幅作品的“文学创作者”,就是身边的“书法家”们。
  南燕新闻社的产品部曾有这样一个文创设计:以镜湖为砚,五四塔为笔,就着北大的墨和深圳的纸,便是南燕学子的“文房四宝”。而在如今少见的鹏城秋色中,学院楼区的走廊上,挂着各式各样的诗词、字帖、风景画和花草动物,从“开卷有万益”,“政通人和”到“松间明月长如此”,抬头得见“荷塘月色”的恬静,且体会“日啖荔枝三百颗”的欢欣。隶书、草书、楷书,黄庭坚、赵孟頫、苏东坡,每次走过一遍,总会有人抬头看一看,若有所思,常温而常新。有时会自问,待自己毕业的时候,是否也能记住这一词半句呢?
(“南燕好”,“日啖荔枝三百颗”等书画长廊作品)
  C102教室一片静谧,与其他教室不同的是,同学们的桌上不是一块块错综竖立的电子屏幕,而是平整铺开的笔墨纸砚。想那走廊里的诗词著作,轻重着墨,大学的厚重底蕴于此刻尽显。周一晚上的书法课,铺开《颜勤礼碑》,将墨水倒入瓷碟,用毛笔浸染后,在初学毛笔使用的毛边纸上按照字帖临摹练习。若是周五晚上的国画课,学画菊花,蘸一些水墨颜料,茎则用毛笔,粗一些的大毛笔给背景上色,中毛笔和勾线笔则更适合描绘花瓣形色,对照着《芥子园画传》于宣纸上酝酿练习。在任务繁重的日常,放下手机,离开微信消息的狂轰滥炸,与书法、国画静静相处,时间倒也是过的飞快。
   
(图左为国画课材料,图右为书法课材料)
  “这门课开设有4年了,课程的目的是在有限的课时里,让同学们初步掌握书法和国画的精要,提高一些个人素养”,岑秋生老师介绍道。课堂上坐着的不仅仅是南燕的学子,也有清华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前来选课和旁听的同学。当然,也不仅仅都是初学者,在这样的文化课堂上,台下也常常隐藏着“民间高手”,岑老师愉快地说,“来听课的同学们都学得很快,我觉得大家很优秀,也有一些出其不意的同学,他们的作品可以达到售卖和参展的水平。”
  谈及课程设置,“一共13节课时,前面几节会稍微理论一些,告诉大家国画,书法与西方素描,文字之间,名门正派和江湖做派之间,古代画与现代画之间有什么区别。之后呢,常见的‘梅兰竹菊’,荷花和牡丹,小鸟和山石,就是这门课的主要内容。也会教一些人物画,但是人物画是比较复杂的绘画,需要更多的课时”,岑老师说,“国画的基本功是书法,因此二者相通,学会了如何运力,有效的分配腕力与笔力有时候是学习的关键,因此时常的交流可以让大家的水平很快的提升”。
  课堂上的一部分时间,大家围成一圈现场教学。而更多的时候,则留给大家练习。“很多东西的构图是程式化的,比如S型构图,竹子的符号,兰花的符号,松树开合多大,叶力如何,仰观怎样等等,比如你画叶子的时候不应当是横着画,而要从梗里面抽出”,在老师悉心的指导下,每一张画与书法的进益总是明显的。
(岑老师指导大家笔力轻重下不同树木轮廓,左图为轻,右图为重)
  “学习书法和国画不需要大家每天都沉浸在其中,苦练技巧”,当问及老师对大家的期待时,岑老师给出了与预料中相反的回答,“书画要领其一是技术,其二,也是更重要的,是情怀。国画和书法的技术本质上是易学的,只是有时候被神秘化了。我们希望大家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也能不忘记对生活的观察,相信书画自然会成就你。”
  纵观古今,宰相董其昌、苏东坡,皇帝唐太宗、宋徽宗,现代从政毛泽东、周恩来,作文如鲁迅,郭沫若等人,他们在自己的领域里都是十分优秀的,或许正如老师所说,国画与书法更大的力量,在于情怀和对生活的观察,而非简单的技巧。
  作为大学城的共享课,书画课的成员们组成相当丰富,然而一致的是,他们都共同选择在繁忙的生活中慢下脚步,一同汇聚于此,在偌大的教室里觅得一方沉淀与沁凉。其中,来自清华新能源专业的李同学表示,尽管是第一次接触书法,但却对书法的律动感深深着迷,“就好像有股未爆发的能量一样,其实我觉得写字的时候特别抒压,很多文献平常没看懂或是想不明白的地方,往往是在我练字的时候有了突破点,练字对我来讲反而能够解决问题。”据了解,李同学的作息相当规律,即便每天有大量的实验跟文献需要完成,依然会在晚上十点半之后抽出一小时来练习书法。“书法对我而言更像是一种习惯,一种保持清醒的习惯,我觉得这份平静能帮助我在研究生这么高压的生活中,克服很多问题。”
  另一名来自北大环能学院的冯同学说道,“很感谢在研究生阶段,还能够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岑老师的课特别好,老师的现场示范的作品很灵动、流畅,真正做到了书画相通,对我非常有启发。”冯同学自幼学习书法,对他而言,练习书法就像翻阅历史篇章,无论是隶书的大器、行书的奔腾、瘦金体的缱绻,他均有所涉略。然而,本科期间他曾因为课业繁忙,练字的习惯被迫中断,直到遇见了岑老师开的书画课程,才让他又重拾曾经的挚爱。“以前练字就是练字,大多专注在字的结构上面,没有特别去注意整体的画面感。现在接触国画后,感觉格局变大了,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也比较敏锐,开始会想说怎么把动态的画面熔铸到自己的字里边。”  
(冯同学练习的字帖)
  写书法、画国画在现代快节奏的社会中,早已从文人墨客的双手中解放出来,成为雅俗共赏的休闲爱好之一。而书画课的开设,更是肩负着北大与天地共享、与社会俱进的使命。“我在学书法的过程当中有很多问题,然后我向很多老师请教,但生活中我发现不是每个老师都愿意把自己懂的都告诉你,说给你听。当时写的时候要请老师吃饭,要送礼,费了这么多功夫还未必求得精华。”在岑老师的娓娓道来中,透露出他在求字的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于是,岑秋生老师便萌生了一个想法,“我想将我领悟了几十年的东西,用最简单的方式告诉大家。”岑老师说,以前那种为求名师指点而吃饭喝酒的老路子,那种费劲功夫才学到一点点本事的艰辛,这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浪费,他不希望大家重蹈覆辙。因此,他开这门课是期待能够推广书法和国画,让更多学子能够省去求师求字的舟车劳顿。
  此外,岑老师也对书画课寄予了另一层深意。“在课堂里边因为时间安排,同学可能只是学了一些很基本的东西。但对于真正意义上的书画,你要写好,就不会只局限在书画本身。书画第一是技术问题,第二就是情怀。” 在政坛,毛泽东、周恩来的书法令人折服;在文坛,鲁迅、郭沫若一样也练就一副好笔。这些中国史上的书法大家,都不是每天沉溺在书画领域的文人骚客,而是在本职工作上尽情投入,恰恰是这种专注和热情,激发了他们对于书画的灵感。所以,对于课堂上的同学,岑秋生老师止不住的称赞道,“他们都是很优秀的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如何将挥洒书画的哲思应用到生活当中,又能在本职工作里不忘书画创作的专注热情,这个是最重要的。”书画课不光能陶冶性情,锻炼定力,不啻为自我修炼的良方,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涵泳字帖中的苍劲、胸怀山水画中的广袤,最终走出校园,在社会各个角落里发光发热,才算真正理解了这堂课的精髓。
  岁月的扁舟顺流而下,沿岸美景俱成过往。然而在北大,依旧有一群人在以自己的双眼捕捉平凡生活中刹那的永恒,以手中的彩笔铭刻这隽永的历史、绝美的铿锵。他们或许素未谋面,或许来自五湖四海,但在课堂里,他们以文会友,以画识人;走出课堂,他们也将专注在各自岗位,不论是活跃于商场上的商学院精英,抑或是默默在实验室耕耘的研究者,他们都将带着这份沉稳和内敛,在未来的日子里,笃行致远。
   
图、文/桑宇星、张可远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