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燕新闻

首页 > 南燕新闻 > 正文

对话长者,“历”史成人——剑桥大学江泓博士讲述口述历史的多元应用

2019-10-11南燕新闻社

  2019年10月9日,由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院长办公室党委办公室主办,南燕新闻社承办的《对话长者,“历”史成人——浅谈口述历史的多元应用》主题讲座在国际法学院205-206成功举办。本次讲座由姚大伟老师主持,邀请了英国剑桥大学教育学博士江泓开展讲座。江泓老师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口述历史、师范教育、公共历史教育,讲座对“口述历史”的缘起与发展进行系统性的介绍,探讨口述历史研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结合案例对开展各类口述历史活动提出实践性指导。
  讲座开始,江泓老师与台下同学进行了对话,了解了同学们的专业、参与讲座的原因之后,她表示希望在讲座结束之后每一位同学都成为口述史的参与者、实践者、传播者。

(讲座PPT放映)
  首先,江泓老师举例郭柯导演的以慰安妇为题材的纪录片《三十二》,电视节目《客从何处来》,北京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介绍生活中“口述历史”的实例,很快拉进了大家与口述历史之间的距离。
(江泓老师举例日常生活中的口述历史)
  其次,江泓老师分别从口述历史的发源,成因,分类,文体辨析,史学正当性等角度,更加多维、科学地阐述了口述史在人类社会历史学中的角色与地位。她表示,这门自西方英美学界兴起的学科经过七十多年的发展,不断推动着史学的视角下移,即“撰史民主化”。区别于史实档案,口述历史逐渐成为史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用历史述说历史,而是在访谈者的记忆中寻找通往历史的路径”,她说,“口述历史更加看重的不是真实,而是个体视角下的宏观历史,也就是大家共同认可的历史,而史实是作为口述历史一种验证”。
(老师介绍口述历史的起源与成因)
  老师凝炼而准确的表达提升了大家对口述历史的理解,讲座现场迅速升温,很多同学参与到讨论中。“如果访谈结果与档案差异很大该怎么处理?”,“没有达到访问预期效果或者问题难以得到正面回应,应该如何解决?”,“如何在使用提问技巧的同时不影响受访者的自发思考?”,许许多多有趣的问题被提出、探讨,老师的回答也带来了新的切入点与头脑风暴。
(同学们记录笔记,向老师提问与探讨)
  最后,江泓老师以自己的研究《教师的声音:上海师范的教育史(1949-1982)》为例,为大家带来了口述历史研究的视角补充。研究中,她希望从受访教师的视角,来诠释上海每一段教育历史的变革。在口述史的观点中,历史是人类的集体记忆,而大家聚集在一起,对话、自我纠偏,历史可以被最大概率的“完全”。如果科学是渐进式的推演,那么口述历史则更像拼图。
  在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建院二十周年口述历史项目开展之际,讲座令在座的老师与同学们受益匪浅,收获颇丰,口述历史亦与新闻采编及传播方法有许多共通之处。同学们表示乐意成为口述史的参与者、实践者、传播者,对话长者,“历”史成人。
文/桑宇星
图/赵雅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