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农业,建设新农村,培育新农商。9月15日,由延安大学乡村发展研究院主办的首届“乡村发展延安论坛”在延安大学新校区举行。延安大学校长张金锁,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延安大学乡村发展研究院创院院长海闻及有关专家学者、师生代表200余人齐聚宝塔山下,共话乡村振兴,共谋乡村发展。
海闻院长致辞
海闻院长首先介绍了主讲嘉宾。他表示,今天是首届乡村发展延安论坛。未来,该论坛将作为乡村发展研究院的年度跨界交流活动,每年举办一次。
潘利兵主任致辞
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主任潘利兵祝贺延安大学乡村发展研究院的成立,期待研究院在未来的课题研究、农业相关人才培育及农业农村发展方面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随后,美国三一学院文贯中荣休教授、北京大学新农村研究院院长黄季焜教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林双林教授、北京一亩田新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邓锦宏先生先后作了主旨演讲。
文贯中教授作主旨演讲
文贯中在题为《产权、规模、分工、移民——农民的致富之路》的演讲中指出,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三农问题影响着中国的长远发展潜力。三农问题既带有其他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的特点,又带有中国自己的制度特点。一般而言,要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就必须在实现经济结构现代化的同时,实现社会结构的现代化。这是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历史任务。提升市场在要素配置当中发挥的作用和影响力,将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三农问题探索和逐步解决。
黄季焜教授作主旨演讲
在题为《乡村振兴:转型路径和政府职能》的演讲中,黄季焜强调,乡村振兴、农业发展有特定的转型路径,因此政府应当根据转型路径的不同阶段做出相适应的政策安排。他介绍了中国的农村经济转型经验,提出Institution(制度)、 Policy (政策) 、Investment(投资)(IPIs)很重要,而且IPIs的顺序更重要。黄季焜对《乡村振兴战略计划(2018-2022)》提出了务实建议:将制度创新、政策创新和投资创新作为“农村转型”的主要驱动力,加速农村转型速度,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减贫;未来中国农业的希望在于绿色高值高效可持续的农业;同时,政府在公共职能、市场作用和农民主体保障方面发挥关键性职能,包括:建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保障和政策支持体系,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确保农民主体地位和主要受益者等。
林双林教授作主旨演讲
林双林在题为《公共财政与乡村发展》的演讲中着重讨论财政在支援乡村发展当中的现状、问题和政策建议。通过研究美国和日本的农业补贴经验,他认为中国农业补贴应该改进补贴方式,规范补贴政策,并且从长远的角度应该减少补贴。对于如何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他从人力资本的角度给出了改革建议:加快人的城市化,包括户口、住房、子女教育等问题的解决将有力促进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时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发挥大学在支援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农村居民获得的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与城镇居民均存在较大差距,政府均需要从全国层面做出更有针对性的制度性安排。最后,林双林提出了财政扶贫的改进建议:加大扶贫力度,明确扶贫目标,提高贫困线,并改进扶贫方式。
邓锦宏董事长作主旨演讲
在题为《从互联网看中国农业这八年》的演讲中,邓锦宏分享了一亩田创建八年来,对于农业+互联网的实践经验和未来发展方向的探索。他指出,2011至2019年,站在互联网从业者的角度看,生活在农村的人和生活在城镇里的人第一次享受了基本同步的各种互联网应用服务(APP)。大家第一次在知识获取、生活服务等方面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以一亩田用户为例,一个农业生产经营者的一天是基本贯穿了互联网应用(APP)的一天。他预计,随着5G的普及,土地流转的加速,未来中国会有超过500万以上规模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这些“新农人”不仅需要自身能力的提升,而且需要得到更多配套服务的支持。因此,延安大学乡村发展研究院的成立,正是时代所需,用户所需,行业所需。
论坛还举办了“城乡互动,全球一村”和“赤子之心,果业传奇”互动论坛。论坛创造性的邀请到来自政、商、产、学、研各界的嘉宾进行跨界分享。多维度的讨论和交流激发出丰富的思想火花。
“城乡互动,全球一村”互动论坛
“城乡互动,全球一村”互动论坛由全球化智库联合创始人兼秘书长苗绿主持,陕西省西咸新区原党工委书记王军、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联盟秘书长路亚洲、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实验经济研究所所长史耀疆、经济学家薛兆丰各自分享了他们对于乡村振兴难点问题的深入思考。
“赤子之心,果业传奇”互动论坛
“赤子之心,果业传奇”互动论坛由延安大学乡村发展研究院秘书长昕原主持,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陕西省果业中心党委书记高武斌、延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强、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副所长胡炳樑和科迪华大中华区总裁黄田强分享了他们对于苹果产业,尤其是陕西和延安市苹果产业做大做强的中肯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