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燕新闻

首页 > 南燕新闻 > 正文

海闻院长参加中英创新发展与政策论坛并发表演讲

2016-11-29汇丰商学院

  11月10日,几十名来自中英两国的专家聚集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St Antony's College),参加首届中英创新发展与政策论坛,就中英两国如何在新的世界格局之中更好地互信合作,如何与高科技和谐相处等议题进行探讨,并与百名学者、学生代表、企业家展开交流互动。
中英两国专家出席该论坛
  时值中华人民共和国副总理马凯来英进行国事访问期间,其在英国财政大臣菲利普·哈蒙德会谈过程中重申了“中英面向21世纪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承诺。牛津大学技术管理与发展中心携手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举办该论坛,为全球化背景下中英创新发展战略,涉及全球化背景下中英创新路径的选择与机遇、国际合作与创新战略、中英创新合作模式与挑战,该论坛可谓是正逢其时。
科技创新:产品研发和产业化
中国驻英国使馆科技处蒋苏南公使衔参赞
  在论坛上,中国驻英国使馆科技处蒋苏南公使衔参赞、华为欧盟公共事务总裁Victor Zhang、中国中车英国公司总经理丁彪着重讨论了目前中国是如何将高新技术运用于商业和市场,从而带动经济的兴盛。从2000年至2014年,国家财政科技支出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在与各国科技创新的合作上,始终坚持四个基本原则:平等、互利、共赢、尊重知识产权,这些原则也显示出中国对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视和发展的决心。
中国中车英国公司总经理丁彪先生
  《英国侨报》记者了解到,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不仅仅在全球经济份额的比重中逐年增加,其科技的创新程度也是首屈一指。例如,中国至2015年止已经累计生产49.7万辆新能源汽车,占全总份额的30%,其中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高速列车(时速380公里)的研发,尤其是中国中车,更是扮演了重要的生产者角色。为了保证新能源汽车生产的规范化,国家目前已出台有关电动车标准多达78项。
华为欧盟公共事务总裁Victor Zhang先生
  除了中国中车,华为在科技技术上的创新也是世人有目共睹的。华为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解决方案供应商,是由于其在过去的发展阶段中有着非常明确的科研方向,例如如何提高产品性能从而给用户带来最好的体验。华为欧盟公共事务总裁Victor Zhang也表示,华为目前正在欧洲搭建世界范围内开放式的科技创新平台,吸引人才为这个领域的发展出谋献策。
牛津大学科技创新公司董事总经理David Baghurst先生
  同时,牛津大学科技创新公司董事总经理David Baghurst先生向听众重点介绍了2010至2016年期间,该公司是如何帮助科研人员将他们的科研成果进行商业化。《英国侨报》据David Baghurst先生处得知,该商业化服务主要有三部分组成:帮助科技公司融资、上市;提供企业培训课程;与其他国家建立合资公司。牛津大学科技创新公司与中国已开展了多项合作,携手清华大学研究院、江苏省大中型企业等建造孵化器;并帮助中国的商业资本运用到西方的一些高新技术中,例如西班牙的纳米材料、英国的钠离子电池和高扭矩电机等等。David也希望在新的发展阶段,能有更多的中国企业参与到科技产品的推广和运营中来。
教育创新: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
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院长、原北京大学副校长海闻教授
  科技的创新在乎于人才,人才的关键在于教育创新的改革。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院长海闻教授表示,教育的创新可以有两条路径来实现这一转变。一是公共教育(Public Education)注重公平,提高全民的基础文化素养和通识教育;二是私人教育(Private Education)培养兴趣,在这一阶段侧重于学生的自我延伸和专业性。海闻教授还透露到,北京大学目前是通过减少每个专业的硬性规定的课时量,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深入研究想要学习的专业;除此之外,学生们将来还有可能允许在学院里的不同系来自由转换。
海闻院长参与圆桌讨论
  早在今年4月份,北京大学就公布了该校《2016年本科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点(试行)》。方案提出,修订后的培养方案要加强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融合,在专业教育中贯穿通识教育的理念。方案明确,原则上,学生在学部内可以自由转专业。这一措施将在完善专业培养方案的同时,帮助培养和激励跨学科型的人才。
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驻英国总代表雷风云先生
  除了培育本区域人才,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驻英国总代表雷风云就如何引进留学生和外国人才进中国企业,以及如何解决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人才等议题也展开了讨论。他说道,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是一个非常大的题目,企业国际化,人才肯定是十分关键的因素,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和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都开展了积极的、大力的国际人才交流工作,国家是十分欢迎和珍惜优秀的海外人才前来发展。
政策创新:科技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潘教峰院长
伦敦帝国学院商学院副院长George Yip教授
  除了科技和教育的创新,本次论坛还着重谈到了国家层面政策的转变方向。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潘教峰、本次论坛主席,牛津大学技术管理与发展中心主任傅晓岚教授、伦敦帝国学院商学院副院长George Yip教授在活动中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力量对比格局已经而且还将继续发生变化,全球性挑战也日益增多,所以需要在现有治理机制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反映世界经济新格局、代表更广泛国家利益的全球经济治理新体系,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
牛津大学技术管理与发展中心主任傅晓岚教授
  其中,牛津大学技术管理与发展中心主任傅晓岚教授主要阐述了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例如以Alpha Go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以特斯拉为代表的无人驾驶技术和3D打印技术在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同时,会给整个行业的就业结构带来怎样的冲击。傅晓岚教授还提及,科技对生活的改变不再局限于发达国家,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在享受高新技术带来的经济福利,如何把握科技创新的机会,也是一些公司的决策者应当要考虑的因素。此外,NESTA 政策主任Stian Westlake向大家介绍了目前英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以及目前脱欧之后英国面临的挑战。
活动现场互动气氛热烈
  本次论坛持续近5个小时,共有三场问答环节,众嘉宾与现场观众对相关议题举行探讨,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在“黄金十年”的大背景之下,中英两国之间如何能够从政策和科技的角度,探索新的发展机制来。
 
“中国在与各国科技创新的合作上坚持四个基本原则:平等、互利、共赢、尊重知识产权。”
——蒋苏南(英国使馆科技处公使衔参赞)
 
“关于教育的创新,我认为应当集中在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兴趣上,这才是核心,而不是单向地学生灌输课本上的科学知识。”
——海闻教授(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院长)
 
“科技如何改变了生活,而我们将如何和谐地与高科技相处,这才是科技改变人类生活的价值所在。”
——傅晓岚教授(本次论坛主席、牛津大学技术管理与发展中心主任)
 
“尽管坐拥能源密集、劳动力密集两大优势,中国仍然朝着科技创新的方向出来,并努力从世界工厂转型为世界制作。中国目前有广阔的消费市场,能过很大程度上刺激并带动消费。”
——George Yip教授(伦敦帝国学院商学院副院长)
 
 
(来源:英国侨报,图、文:实习记者 曾昊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