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燕新闻

首页 > 南燕新闻 > 正文

国际法学院与联合国难民署共同举办“国际移民和国籍待定人群专题法律研讨会”

2015-12-22国际法学院

 2015年12月19日,国际法学院和联合国难民署驻华代表处在深圳联合举办专题研讨会,研讨会以“国际移民与国籍待定人群”为主题。我院Colleen Toomey副院长、联合国难民署北京办公室高级保护专员Francis Teoh先生、李三古女士、周聿女士、云南大学法学院罗刚教授、我院2008级校友以及2010年跨境辩护中心成员马慧莲律师、我院高级讲师Christian Pangilinan、北京大学法学院张潇剑教授以及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王祎女士和30余名感兴趣的学生出席研讨会。
 
 
  联合国难民署高级保护官员Francis Teoh先生,从国际公约与联合国难民组织的角度,阐明了国籍的定义和重要性,强调国际社会对预防和减少无国籍状态的基本立场与相关公约内容,解释了联合国难民署在难民之外,对国籍未定人群的关注。作为联合国难民署驻华代表处的高级保护官员,Teoh先生也根据难民署在华实际工作与观察,向同学们分享了中国社会在这一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并高度评价与期待现代中国的实力以及法律人在这一领域的新机遇。
 
 云南大学法学院的罗刚教授作了关于“云南边境非法移民”问题的主题发言,发言内容生动幽默、通俗易懂,又充满深刻思考与见解。罗刚教授实地考察并介绍了云南边境的移民情况,指出法律在当地适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启发同学们就民族习惯、风土人情,和法律规范之间的冲突与平衡进行讨论。
 
  在下午的主题论坛中,国际法学院跨境辩护法律诊所的历届学生代表进行了发言,每一位法律诊所教育的成员都极大地肯定了法律诊所的教育形式,以及学院在为弱势群体提供公益法律服务上的贡献。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已经毕业的校友马慧莲律师和周聿女士,分别向与会嘉宾介绍2010-2012年期间国际法学院跨境辩护中心的历史与成就,并分享了作为诊所成员在移民法国籍法方面实案研究并辩护的经历。2012级的周青同学则从当下的跨境公益法律诊所的角度分享经验,鼓励学弟学妹们追求自己的梦想,无论在成长的路上困惑或受挫,年轻的我们让然应当不懈地追求。
 
  本次圆桌研讨会还设置了书面提问环节,由参会专家对当天参会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深入讨论,话题涉及却不仅限于移民和无国籍人之间的关系,难民与移民的差别,理论区分与探讨实际问题的关系,三非问题的性质与涉及利害,解决方案与田野调查之间的差异,国际移民人员流动中的国籍管理、民族政策与认同、人权保护以及社会安全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冲突等。
 
 此次圆桌讨论会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开展讨论,旨在促进交流与讨论,展现了大家对现代社会中挑战与机遇并存状态的清醒认识,兼具前瞻性。研讨会呼吁未来更多的专业人士作为“问题解决者/future problem solvers",对这个问题给予更多关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