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燕新闻

首页 > 南燕新闻 > 正文

教师代表杨家文在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2015年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2015-08-27南燕新闻社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同事以及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很荣幸有机会代表北大深研院的各位老师,欢迎各位新来的同学。
 中国人常说,有缘千里来相会。今天,大家相聚在南国燕园,各有自己的经历和来到这里的机缘和理由,但是,大家都面对一个基本的事实,我们今天相聚在南国的燕园,这件事情在今天是值得庆祝的,在若干年后是值得怀念的,即将开始的两三年的共处时光是值得珍惜的。
 记得我1992年进入北大,2000年完成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学业后离开;三年前,又回到北大深圳研究生院任教。北大的许多事情,听说了,经历了,思考了,感悟了。作为曾经的北京大学的学生,今天的北大教师,除了在这里对你们说一声欢迎,更想跟你们分享一下我对北京大学和北大深圳研究生院的三点体会。
 首先,我很认同一句话,“北大是常为新的”,从1898年的戊戌变法的“新政”之一的京师大学堂, 到1912年的“国立北京大学”,从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沙滩红楼到1952年的燕园,从北京海淀区的湖光塔影到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市,北京大学的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们经历了不同的、互相冲突的思潮,见证了政权的兴衰,一代又一代的老师们目睹了学校的关停,更名和校舍的搬迁。从北京,到长沙,到昆明,再到北京,再到今天的深圳研究生院,北大既是随着时代的浪潮往前走,也引领着时代的浪潮往前走。深圳研究院是崭新的,具有时代风貌的校园,在这现代风貌的背后,有着北大的沉淀。我觉得,北大的魅力是超越具体校舍的。我个人的一点体会:尽管我从来没有去过沙滩红楼,这一点也不妨碍我认同五四运动时代的北大。今天,我们待在南国的燕园,同样不妨碍我们认同自己是新一代的北大人。这一代的北大人,尊重历史,更勇于创新。
 其次,以一个研究生院教师的身份,跟你们分享一下我所认识的导师职责。从我做学生的时候开始,我们开始把自己的导师叫老板,也许你们今天仍然这样。我的学生时代,不是非常明白这个校园之外渗透进来的称呼究竟有什么样的含义,直到我自己成为一个老师。老板会使用你为他服务,而导师是帮助你更接近你自己的梦想。区别是老板还是导师,不是看你在团队中的所得和贡献是否成正比,而是看你是否有这样的灵活性和得到帮助去寻找自己的梦想,展现自己的创造力。走过镜湖尽头的风雨走廊,会看到那里的几幅对联,其中的一副上面写着“教授治学,学生求学”。同学们,同深研院的老师们一样,你们来自于全球各地、五湖四海,愿你们求学的心愿在这里得到满足。
 再次,研究生的教育,不仅仅帮助你积累知识和发展技能,也应当有助于你认识自我,这是一个延续一生的启蒙过程,从孩提时代开始,也纵贯研究生阶段。在这里,你将进一步的明确自己的未来职业。一个更清楚的自我认知总是有助于帮助规划未来的。当下流行的社会风气对权力和财富的追求远远胜过对人性的关注。我们已经很习惯在父母的期望,老师的期望,和亲朋好友的期望中努力。经历了多年的成功之后,也许包括失望,我们成熟到了明确自我期望的时候。我们都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愿你的研究生教育能够助你更加明确你的才能,建立合理的自我期望,在面对社会压力时,快乐生活。
 同学们,南国燕园,是崭新的环境,是充满希望的环境,是一个既可以追朔历史,也可以思索未来的校园。深研院远离了闹市的喧嚣,优雅的校园方便你每日安静的学习和思考,与老师和同学亲密合作。愿你们带着自信和希望,开启新的征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