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燕新闻

首页 > 南燕新闻 > 正文

国际法学院举办法律全球化论坛探讨依法治国中的法学教育发展问题

2014-11-24国际法学院

  由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与西北政法大学联合共同主办、深圳市国信开元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协办的第一届法律全球化论坛于11月22日在西安西北政法大学长安校区隆重召开。本届论坛共有来自国内外社会各界共计500余人参加,论坛的主题为“全球化与法学教育发展”(Globalization & Development of Legal Education)。本届论坛聚焦全球化与法学教育发展问题,邀请美国、日本等国家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法学人才的培养模式。来自美国日本等国家的法律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美国、日本、韩国、中国的法学教育的特色进行解读,围绕全球化视野中的法学教育的现状与发展方向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讨论,为我国在践行依法治国的过程中创新与发展我国法学教育制度提供了参考。 
 
全球学者齐聚古城西安
    本届“法律全球化”国际论坛由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助理院长朱大明教授主持,邀请了来自美国、日本等世界各地的法律学者以及实务界人士参加,主要嘉宾有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郭捷教授、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院长强力教授、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副院长郭富青教授、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院长、曾任宾州州立大学法学院院长的菲利普.麦康菲教授(Philip McConnaughay)教授、曾任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书记官、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道格拉斯.勒文教授(Douglas Levene)教授、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助理院长朱大明教授、日本教育部法科大学院设置审查会专门委员、日庆应义塾大学法学院宫岛司教授、西北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郑辉教授、日本名古屋商科大学助理教授陈宇博士、西北政法大学讲师王浩博士、西北政法大学讲师贺晓丽博士、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政治经济系法学讲师赵阳博士、陕西伟龙律师事务所主任赵明律师等专家学者。
    在开幕式上,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助理院长朱大明教授首先介绍了我院组织召开“法律全球化”国际论坛的设想与初衷,并感谢国内外专家参加论坛、感谢西北政法大学作为共同主办方给予我院的支持,感谢会议的协办方深圳市国信开元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给予论坛的帮助,感谢西北大学以及社会各界给予论坛的关注与参与。
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郭捷教授热情致辞,热烈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法律学者,并为各位来宾介绍了在西北政法大学建校77年的时间中,结合自身特点形成的法律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法律人才的培养标准。她认为,在当下法治国家的建设中,法学人才的培养机制和模式的重要性值得重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国家之间法学教育的趋同和相互借鉴,也是对本届论坛主题一个很好的诠释和理解。
    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院长菲利普.麦康菲教授(Philip Mcconnaughay)在致辞中表示现今法律服务的全球化要求法学教育要培养新一代的法律人才,既要深刻理解不同的法律传统,又要知晓当下世界的商业实践文化,而与作为西北法学重镇的西北政法大学合办该届论坛可以很好地实现探索全球化在中国法律教育与科研领域的实践情况。
    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院长强力教授认为,法律全球化论坛的召开可以提升两院之间教学科研的发展,探讨法学方法和改革,以其他国家为借鉴,进而实现取长补短,并且期待两院之间更好的学习和交流。
 
理念创新推动依法治国
    “正值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契机,我们本届论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院长强力教授强调应深入研究全会决议的第六条第三项,他在报告中也全面深入地对决议中加强法制工作队伍建设,创新法治人才的培养机制进行了解读。他认为,中国法学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和造就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治人才和后备力量,同时应充分利用国际经验、比较法和国际法,培养涉外法律事务的法律人才。
    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院长菲利普.麦康菲教授(Philip Mcconnaughay)向现场的来宾介绍了国际法学院的教育特色。“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是北京大学探索我国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竞争力的跨国法律人才的重要基地。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的办学理念是把世界通行的美国法律教育模式(J.D.模式)引入中国,融合国内的传统法律硕士培养模式,在全球化时代为中国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竞争力的跨国法律人才;搭建高层次的国际性学术交流平台,增进中美以及国际间法律、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深层次的沟通和交流。”
    本次论坛受到了西安各界的关注,论坛开始前,西安教育电视台对论坛主办方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的院长菲利普.麦康菲教授(Philip Mcconnaughay)与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的院长强力教授就法学教育等问题进行了采访。
 
国际视野解读法学教育
    来自全球的学者从各自的领域和视角分别解读了其对法学教育的观点和见解。与会学者围绕“全球化与法学教育发展”,分别介绍中国、美国、日本、韩国等法学教育的特色和实践。具体演讲题目:美国法律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日本法学教育之现状与课题,普通法教育在中国的实践,中国法律硕士的特色培养,日韩法科大学院制度之比较,中国法学教育的现状与发展。
    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道格拉斯.勒文教授(Douglas Levene)介绍了美国法学教育的起源和发展,对美国法学院的运行模式、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授予以及盛行全球的苏格拉底式教学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同时他也认为,既要承认全球背景下美国法律教育对各国的影响,同时也应该从广阔的视角探索法律来应对全球化。
   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法学院宫岛司教授以“日本法科大学院制度的现状与发展”为题介绍了日本的法律人才改革的经验。宫岛教授认为“如果学会了做学问的方法,关于实务的方法大可在职业中培养。”他指出,当下日本法科大学院制度并没有满足实践的需求,法学教育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好法律学之基础,讲究学问的一脉相承。
    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院长菲利普.麦康菲教授(Philip Mcconnaughay)以“普通法教育在中国的实践”为题,介绍了普通法的发展与普通法在中国的实践。并介绍了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在推动在中国开展普通法教育方面所做的贡献。
    西北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郑辉教授重点介绍了我国法律硕士的特色培养,并介绍西北大学在法律硕士人才培养模式上的举措。
    日本名古屋商科大学陈宇教授通过详实的数据全面深入地介绍了日本与韩国的法学交流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重点通过比较日本和韩国法学教育的模式,探讨了日本和韩国在法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院长强力教授回顾了中国法学教育的发展,全面深入地介绍了我国法学教育的模式,并阐述了成为高素质法律人才最重要的两点是应当具有法治的理念和法律的思维能力,而并非法律执业技能。
    在论坛自由讨论的环节,现场气氛热烈,做主题演讲的六位教授分别就现场来宾的提问进行了回答。
    下午六点三十分,由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助理院长朱大明教授宣布本届论坛闭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