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燕新闻

首页 > 南燕新闻 > 正文

中央媒体集中采访我院国际化办学情况

2013-04-24南燕新闻社

   4月24日下午,中央媒体联合采访组来访我院就 “国际化办学中的改革与实验”进行集中采访。来自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中国新闻社、中国青年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南方日报、深圳特区报、深圳新闻网等数十家中央、地方主流媒体参加了联合采访活动。北京大学副校长、深圳研究生院院长海闻,北京大学副秘书长、深圳研究生院党委书记白志强,深圳研究生院副院长、两办主任牛宏伟,深圳研究生院党委副书记、学工处处长安晓朋等领导、老师参加了采访座谈会。
    会上,海闻副校长从发展历程、学院设置、办学模式、未来发展等方面详细介绍了我院的基本情况,并强调作为北京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圳研究生院将为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贡献力量。海闻副校长重点介绍了深圳研究生院的国际化特征,并从办学方针、学生培养、师资队伍、行政管理等方面详细介绍我院在创建世界一流国际化校区中做出的努力。 此外,海闻副校长还就我院在人事、财务方面的改革进行了重点介绍。
    会上,白志强书记指出,深圳研究生院的发展离不开广大媒体的帮助与支持,,与媒体朋友的交流也是深圳研究生院对自身发展不断提高与完善的重要途径,希望媒体朋友能积极关注深圳研究生院的办学发展状况,也欢迎记者们提出宝贵意见。
   在海闻副校长与白志强书记的介绍之后,中央媒体的记者就各自关心的问题进行采访。人民日报深圳分社社长吕绍刚就深生院如何体现区域服务、促进深港一体化进行提问。海闻副校长指出,深圳研究生院作为北京大学唯一一所异地办学校区,扎根深圳创新发展,十二年来,深圳研究生院培养的毕业生中近三分之一留在深圳工作发展,随着大环境的发展,特别是前海等区域的不断开拓发展会进一步吸引人才甚至促进人才回流,深圳研究生院创建世界一流国际化校区的目标与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的需求相得益彰。
   深圳新闻网总编辑王尧对深圳研究生院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印象深刻,他就如何吸引和管理国际化师资队伍对海闻副校长做了采访。海闻副校长表示,深圳研究生院在人事制度上进行创新改革,聘用人员能进能出、人员职务能上能下,采用一套按需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酬、合同管理的体系。对聘用教师的教学、科研和学校工作、社会工作等做出全方位考核,实行“终身教职评定制度”(Tenure—Track)。
   新华社深圳分社时政部主任吴俊为深圳研究生院办学的决心、改革的魄力所动容,她表示十二年来深圳研究生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对深圳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她就深圳研究生院在创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与海闻副校长进行了交流。
   中国青年报记者武欣中就学生培养方式进行采访,海闻副校长介绍深圳研究生院的学生培养目标为“综合素质、专业知识、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深圳研究生院在学生培养方面体现国际化的办学特色:课程设置国际化、教学方法国际化、师资来源国际化、培养机制国际化,如今,深圳研究生院已经成为北京大学育人创新的重要基地,成为华南地区重要的人才培养高地。
   此外,中国新闻社广东分社副社长、深圳分社社长郑小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郑柱子等媒体记者分别就深圳研究生院科学研究、学科特色等问题进行采访提问。深圳特区报政文部文教部主任翁惠娟指出,回顾十多年前,那时异地办学前景并不明朗,而如今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国际化校区建设和教育改革成果都令人印象深刻,希望今后能够进一步地了解深圳研究生院国际化办学的具体教学内容。海闻校长回应道:“深圳研究生院的改革,可以称作‘静悄悄的改革’,深圳研究生院是试验田,我们在实践中一步步摸索,国际化的道路还有很长,还有很多事需要做。”
  会上,光明日报深圳站站长、中央媒体驻深记协主席易运文表示,此次众多媒体记者能跟海闻副校长面对面的交流,机会难得,收获颇丰。他指出,在深圳发展高等教育的大背景下,深圳研究生院的改革发展措施多、成效显著,主流媒体一直关注着深圳研究生院改革发展的动态。此外,深圳研究生院在深圳扎根发展十二年,是对深圳市创建创新型城市的有力支撑,深圳研究生十二年来在办学中探索出来的经验与成果,特别是国际化办学思路值得大力宣传与推广。
   座谈会后,媒体记者参观信息工程学院、环境与能源学院实验室进行参观,并与来自不同学院的学生代表进行座谈,深入了解我院办学情况。
                            (座谈会现场)

                    (海闻副校长介绍我院基本情况)

                            (院领导参加媒体座谈会)



                         (媒体记者参观我院实验室)

                       (中央媒体记者与学生代表座谈)

文:吴梦圆   图:王彩霞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