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的选择一直是个备受关注的话题。1980年,《中国青年》杂志刊登了一封充满青年人困惑的长信,引发了一场“人为什么要活着”的“潘晓”大讨论,这个事件被称为“整整一代中国青年的精神初恋”。
32年后的4月7日,60后70后80后90后深港澳台四地新青年齐聚“北大深圳新青年沙龙”,探讨“青年选择”话题。
此次沙龙活动由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南燕新闻社主办,南燕新闻社旨在“记录历史、传播北大”,本着北大学生传媒的责任感,南燕新闻社以“增进青年交流、凝聚青年共识、弘扬青年责任、提倡青年担当、传播北大精神”为目的,邀请来自深港澳台四地的新青年畅谈“青年选择”话题,具体涉及如何认识社会给我们这一代青年人提供的选择、青年该如何去选择、如何看待婚姻爱情的选择等。
参与本次沙龙的嘉宾有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策划人胡野秋,“及时沟通”广告公司文化顾问、副总,《38℃》杂志主编王芳,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宣传办主任、《清芬》副主编陈超群,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宣传老师杨昊,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媒体与传播学院老师汪行东,南方都市报记者庄树雄,南方都市报编辑谢湘南,深圳特区报记者万仁辉等,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老师刘兴隆、燕山亦参加此次沙龙活动。
选择的困惑?
青年是我们自己,也是我们周边的人,青年与我们息息相关,每个人都有发言权。
80后、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金融专业硕士生李诗雨一步步走来都是大家眼中的“乖乖女”,她走的道路非常正,成绩优异,学金融、上大学、上研究生,然而她却困惑了,不知道自己是“选择”了还是“被选择”了。90后、深圳大学本科生林清波认为,90后有勇气、希望尝试、满腔热血,却常常被现实束缚住。

60后、文化学者、凤凰卫视“纵横中国”栏目总策划、主持人胡野秋认为,现在中国青年的选择有两个趋势,一方面越来越面向现实,另一方面选择趋同化。他深知选择的重要性,在儿子四五岁的时候,就把自主选择权交给了儿子。
“70后的选择就像是填空题,80后的选择就像是选择题,90后的选择就像是简答题。” 80后、清华大学教师杨昊这样归纳不同年代青年的选择。他觉得,最让人纠结的是做简答题的时候往往偷看别人,看到别人写了一长串心里就有危机感,选择也是这样,要是老看别人怎样生活,自己永远答不好。70后、“及时沟通”广告公司文化顾问、副总王芳也认为,在选择时,不要太跟风,应该多听听自己的声音。
选择需要什么?
还是有很多人,他们自己选择了自己的道路,并且一直坚守着自己的梦想。

70后、当代诗人谢湘南在选择上追寻自己的内心、忠于自己的梦想。他喜欢写作、希望当作家,在高二时便退学了。退学以后,他在浙江、深圳打工,做过建筑工、搬运工、保安、推销员等,“在深圳生活很不稳定,半年就换一次工作,但我一直没有放弃梦想,一直追求着自己的方向坚持下去。”他一直坚持写作,诗集《零点的搬运工》入选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诗作入选近百种当代诗歌选本,并曾获第七届广东省鲁迅文学奖。80后、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教师刘兴隆认为,就业形势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很多时候选择的语境会发生变化,必须有强大的内心去坚持。
在追求自己的选择的时候,不要怕、不要悔,则需要勇敢一点,需要更多的勇气。“我喜欢有勇气的人。”王芳说,“正视自己的勇气,勇气比能力更珍贵。”王芳是1989年湖南省高考状元,当时她的选择很多,但是如果要去北大,她只能选择她害怕的中文专业。“我为什么因为害怕中文系而不选中文系?为什么因为害怕中文系而放弃北大?”她选择了北大中文系,并且从没后悔过这个选择。研究生毕业后,她为了爱情,与男朋友商量后,来到深圳。那是1997年,她到深圳后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找到工作,也曾有过犹豫。她形容,男朋友在她背后哐当一脚把她踹进了市场经济海洋,而她当时还不会游泳。然而,实践着“不要怕、不要悔”的她一次又一次地超越自己,实现了人生的更多可能性。胡野秋认为,有时候机遇和风险是成正比的,风险大,机遇也大。
选择的理由?
选择在很多时候也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32岁的清华大学毕业生陈超群的选择则带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可以说是“又红又专”。1998年,陈超群就读的高中有推荐保送清华大学中文系的名额,高中时代的她想,“在清华读书就是国家的栋梁,我要当国家的栋梁”,便争取到了保送资格。到了清华以后,发现清华的中文系在探索“文理结合、中西贯通”,除了文史哲,还需要学习C语言、生物、物理、数学等等。大学毕业时,为响应“复合式”人才的号召,她便决定攻读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生,开始读爱因斯坦、牛顿,“国家需要就去学”。研究生毕业后,耿直的她便又选择了到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闯一闯。陈超群认为,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但最为重要的是,青年人要对自己选择的道路负责,要有勇气和责任在选择的道路上走下去。
很多80后90后青年并不清楚摆在自己面前的选择有哪些,陷入了惆怅和茫然。80后、清华大学硕士生谭梦泽是个标准工科男,他整天埋头实验,只是想把手上的事情做完,没有时间选择,“然后就没有然后了”。80后、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生裴郅垚是武汉人,大学毕业后,他选择了到深圳工作,现在深圳报业集团地铁传媒有限公司。他本科学习管理学,然而却愿意尝试其他的工作,甚至愿意尝试他曾经带有否定态度的工作,“应该提升选择的宽度和高度,真正接触各个行业之后才有发言权。”80后、北京大学硕士生孙楚原认为,间隔年是个好方法,有助于不断发现自己。
谢湘南说:“现在理想主义淡了,实用主义强了,但我觉得青年应该把视野放高放宽,不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拓展自己的人生。”

选择每时每刻都伴随身边,小到吃饭坐车,大到事业婚姻。每一个个体的选择将决定自己的道路更会或多或少影响国家发展,作为以承担国家命运发展为己任的北京大学学子而言,选择变得尤为重要。通过与学者、专家、媒体人及不同背景青年人的探讨,北大深圳的青年人对选择有了更深刻地了解与认识。南燕新闻社将继续举办新青年沙龙活动探讨青年关注之话题。本学期,南燕新闻社还将出版《南燕新青年》,此次沙龙活动各方详细观点将在该杂志向广大读者呈现。1915年创刊的《新青年》不仅记录了历史,更创造了历史。作为21世纪的新青年,南燕新闻社将推出的《南燕新青年》希望能继承传统,有担当有责任地观察与思考。
(文:徐嫩羽 图:安丰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