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燕新闻

首页 > 南燕新闻 > 正文

环境与能源学院举行题为“中国与世界共同解决全球环境问题”讲座

2012-04-11环境与能源学院

    4月9日上午,环境金融系列报告第三讲在E栋118会议室如期召开,胡建信教授为环境与能源学院带来了题为“中国:与世界共同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精彩报告。环境与能源学院院长耿旭教授、副院长邱国玉教授、副院长陶虎春副教授、黄晓峰副教授、马晓明教授以及多位研究生听取了此次报告。

       胡建信教授任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系主任,主要研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
温室气体(GHG)、臭氧层消耗物质(ODS)相关的问题,曾于2004年获第二届国家“保护臭氧层贡献奖”特别金奖,2006年获联合国60周年UNEP保护臭氧层贡献奖。
       胡建信教授引用栾胜基教授关于全球环境展望报告的内容,指出全球环境问题具有全球尺度和
不可逆转的本质特征。胡教授说当下在世界范围内,全球气候变化和金融危机无疑是两个最热门的话题。他列举了几个典型的全球气候问题,包括温室气体、全球臭氧层变化以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问题。胡教授特别提到欧盟对于POPs按照 “very Persistent, very Bio-accumulative(vPvB)”原则处理,即化学品若满足可在环境中持久性停留或可生物积累之一,就必须被停止使用,非常严格。
       此外,胡建信教授提到,若想解决全球环境问题,我们必须走国际环境公约之路,这是一个没
有硝烟的战场。国际环境共约有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二是预先防范原则。公约的谈判模式为协商一致,而非投票表决,因此制定的过程非常艰难。胡教授说,在近几年,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淘汰了约10万吨ODP当量/年,获得了10亿美金的多边基金资助,在2009年成立了环保部污染防治司化学品环境管理处等。另一方面,国际公约对中国也产生的多方面的影响,例如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进行,有助于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之间的平衡等。

      在提出对未来工作的展望的同时,胡教授指出,以前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和人均排放量都低于世
界平均水平,而现在,我国的排放量可能居于世界首位,排放增量可能比发达国家的总量还多,因而我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胡教授介绍到,在2012年2月14日,美国和加拿大倡导成立“气候大联盟”,重点关注三种温室气体:含氟温室气体、甲烷和黑炭,而非传统的CO2,这在温室气体研究和治理方面的一个改变。我国的环境外交政策近十年来也发生的改变。2000年以前,我国采用韬光养晦,无所作为的环境外交政策,随从性参与谈判;2000年以后,我国开始积极有所作为,逐步参与制定规则;未来,我国将走向共担责任之路,不再被动地参与谈判,而是主动地提出问题。但是,从当下的国情来看,共担责任依然任重而道远。
       报告结束后,胡教授与环境与能源学院师生进行了热烈地讨论,并回答了“学术支持对政策制
定的影响力有多大”和“政策上是否会选择性发展”等问题。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