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些年来,“斜杠XX”成为了生活中的热词。在绝大多数人的眼里,做好本职工作已然不易,更遑论在别的领域中开疆扩土?以“发文章”为主业的副研究员赵永娟老师,最近代表深圳研究生院参加了“北京大学第十九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并获得理工组三等奖,被笑称为“斜杠研究员”。南燕新闻社值此契机,对赵老师进行了专访。
科研是习惯 教学是博爱
赵老师从南京大学、协和医科大学和香港大学,大江南北地顺利走过了她本硕博及博后的求学之旅,一直在从事分子细胞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对细胞内的小分子信号和代谢尤其感兴趣。当被问及为什么做科研时,赵老师动情地回答:“因为我喜欢做实验,站在实验台前的时候最开心,用实验证明了猜想的时刻最美妙。”所以赵老师就业时并没有任何纠结,很自然地进入了实验室,开始了科研生涯。经过了这么多年,科研对于赵老师来说早已成了一种习惯,她饶有兴趣的观察着这个世界的人和物,思考着他们中间发生的故事。
作为一名承担众多科研任务的课题负责人,同时开设两门研究生公选课的教师在化生院并不多见,因为一天就24个小时,每周要抽出四个小时去讲课以及不计其数的时间去备课,这无疑是非常不容易的。那是什么促使没有教学任务的赵老师做出了这样的决定呢?她说:“因为我感觉到了内心想要开课的愿望。”她认为,教学和科研密不可分,互相促进;她希望通过对专业课进行系统地讲解和深入地讨论,给学生们一个“GPS系统”——我们的研究在整个学科中处于哪个位置,整个学科还有哪些是不完善和有待开拓的;从而激发学生们的科研兴趣,引发他们的批判性思考。老师在科研过程中获得的体会,及时地传递、分享给学生,成为他们成长的基石。这是一种生物能的传递,是博爱。赵老师希望自己像slime mold(一种黏菌)在营养困乏时形成的基座那样,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奇迹般地把孢子(学生)们弹向希望。
赵老师的教学科研观
被问及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教学模式的不同时,赵老师认为,本科教学讲授的基本是被认为“正确无误”的基础知识,也就是经典,而研究生教学中需要引入更前沿、甚至具有争议性的内容。而且进入实验室的研究生,他们一般都已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自己的研究兴趣,小班教学时,老师可以根据学生们的兴趣调整讲授的内容和讨论的议题。更重要的是引发思考,抛砖引玉,从而“点亮”学生。
谈到了方兴未艾的“慕课”(编者按: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简称慕课或MOOCs)时,她认为这反映了一种教育/学习方式变革的新趋势,在不远的将来,学生们可以根据自身兴趣,更自主更灵活地获取资讯,大学课堂将不再是学习的主要载体。在这种形势下,自主性学习将变得非常重要。那大学的讲台(线下授课)是不是就不复存在了呢?赵老师对此并不担忧。“线下课堂上的老师可以善加利用慕课,降低“经典知识”的传授时间,而把更多课堂时间用于讨论和互动。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表达他们的想法并加以响应和引导,这可能是培养和锻炼研究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更有效方式。这对于老师的要求无疑是很高的,他们自身需要热爱科学,具备科学精神和洞见,并且有实战的科研经验,以及主动培育下一代科研人的意愿。我想,这也是高校要求教授必须要授课的原因之一。”
据修读了赵老师《分子细胞生物学》的同学们反馈,这门课所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赵老师鼓励大家课前阅读经典教材《Molecular Cell Biology》(Harvey Lodish等著),每堂课的课前小测帮助大家回顾上一节的内容;为了照顾化学背景的同学,赵老师会在每堂课中抽出一定时间为这些同学介绍他们感兴趣的生物问题;同时对于和学生课题相关的授课内容,赵老师也会安排学生讲授环节,用主动学习的方式加深他们对相关专题的理解。选修了《实验室安全技术》的同学也对赵老师的授课方式十分赞扬:“通常来说,《实验室安全技术》这门课会介绍各种各样枯燥无味的条条框框,以在日常生活中起到警示的作用,但赵老师的授课方式非常“清新”,通过组织学生们进行消防实习、心肺复苏以及AED使用等实战、观看院线电影《烈火英雄》以及观看趣味科普视频等一系列实践性和体验性较强的活动,提高了同学们对参加课程互动的积极性,让大家更为深刻地认识到实验室安全对自身、他人以及公共财产的重要性。”
当被问及做科研和做实验的关系时,赵老师说:“做实验是科研的重要部分,但做科研还包括很多其他内容,例如科学问题的发掘、项目申请、合作沟通、文章写作与会议交流等等多个方面,所以,研究生阶段能力的培养应该是非常全面的,切忌把自己定位成只懂做实验的机械手。”
“我觉得研究生阶段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个凤凰涅槃的过程,我希望大家在此期间能够发现自我。”提及对研究生们的期望,赵老师如是说,“说来这只是一句简单且再普通不过的寄语,但“脱胎换骨”是相当痛苦的。进入实验室一段时间后,大家可能会渐渐地意识到,之前的自己原来还没有摸到科研的门槛;常常发现,自己付诸了许多努力的事情,实际上都是弯路;探索未知的过程总不会一帆风顺,很多人从来没有承受过这么多挫折,年轻人往往希望能很快看到自己的社会价值、实现人生理想,而在现实和理想之间的落差使得很多人开始怀疑人生。我想说的是,请享受这个过程吧,每个课题都是人生的缩微演练,如果你可以战胜它,那将来不管你做什么,都会游刃有余。”
“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做自己热爱的事情,人生其实这么简单。”
图/教务处
文/南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