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燕新闻

首页 > 南燕新闻 > 正文

碧海蓝天筑家园,高瞻远瞩新能源——环境与能源学院

2020-10-26

责编:姚大伟


【编者按】

  大潮奔涌,风云变幻,40年弹指一挥间,深圳从南海边陲小渔村,跃升为GDP排名全国前三的全球知名城市。40年沧桑巨变,深圳高等教育更是从无到有,日新月异,不断发展壮大,探索出一条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路。2001年1月,北京大学与深圳市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创办北京大学深圳校区协议书》,共同创办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从此,北京大学百年的人文积淀与深圳创新、创业,不断改革的城市文化,相辅相成,融合发展。近20年来,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与日俱增的学生数量,不断壮大的师资队伍,创新发展的科研能力,不断提升的国际化程度,使北京大学在深圳这片改革创新热土上的探索不断取得新的成果。值此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之际,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推出系列报道,通过鲜活的人物和故事,详实的数据和资料展示八个学院在深圳的发展历程、丰硕成果和未来展望,在时光的记忆中传递北大精神的磅礴力量。


 


    北京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组建于20096月,学院追求环境与能源的和谐发展,以建立环境与可再生能源前沿学科,树立低碳科研教学典范,培养有能力解决环境与能源问题的精英人才为办学宗旨,重点研究城镇化背景下大气环境、水环境、能源环境和生态问题,开展环境友好型、引领产业发展的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促进人类社会环境和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高瞻远瞩创院路,十一年风雨铸辉煌

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四十周年之际,环境与能源学院也走过了它成立以来的第11个年头。学院共设置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两个招生专业,有大气环境科学、水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质能源、低碳技术与管理和环境金融与环境管理等五个学科领域。目前,学院已建立高水平国际化教学科研团队近30人,包括教授7人、副教授2人、助理教授1人、副研究员3人、助理研究员6人,博士后10人。学院还聘请了南燕荣誉教授、鹏城学者讲席教授等海内外专家指导学院学科发展。

在深圳市政府的支持下,学院建立了“城市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藻类新能源技术开发和应用”、“重金属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再生复合环保材料工程实验室”、“太阳能与风能海水淡化关键技术”、“深圳纳米多孔水处理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深圳市蓝天工程大气观测超级站”7个实验平台。学院还与国内外企业和研究机构合作,建立了4个专业实验室,即“水污染控制与资源化”、“雨水资源”、“环境与能源信息”、“环境金融”、“绿色照明系统”等实验室。

雨水处理与资源化

自成立以来,学院共得到近200多项国家、省、市各类纵向科研经费支持,经费总额达19676多万元;与各类企业各级政府合作项目180多项,经费总额近7000余万。近年来,学院黄晓锋教授的“粤港澳区域二次气溶胶与臭氧污染的耦合形成机理”项目获得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支持;徐期勇和李瑞利老师的 “有机垃圾与再生资源利用园区循环化改造研究与示范”和“地膜残留污染特点及危害机理研究”项目均获得国家重点研究专项支持;邱国玉教授“基于Wrap Air Clean 技术净化机动车尾气和提升燃油效率的合作研究”项目获得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支持。截止2019,学院已申请发明专利71项、已经获得22项发明专利证书,已发表学术论文806篇,出版学术专著22本,并向深圳市人才研究院捐赠了出版专著。

曾担任北京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常务副院长的邱国玉教授是学院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谈到建院的思路与初衷,他告诉我们:“为什么把环境和能源放在一起,当时有一个基本的理解,就是所有的环境问题都是因为能源的使用引起的,如果没有能源的使用问题就没有环境问题。所以当时我们认为环境和能源是阴阳的两极,环境是表现在外面的,核心是能源的利用问题,我们提倡源头治理,所以不去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只谈环境污染的治理是有点本末倒置了。”虽然把环境与能源放在一起看似简单,但邱国玉介绍说,“环境与能源学院”的命名在国内乃至国际上属于首创。环能学院以优化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目标,力图在此领域有所突破。

围绕着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水、大气、能源等问题,环境与能源学院重点发展了三个特色研究方向:(1)开展高质量的区域合成石大气环境观测与实验室模拟研究,揭示灰霾、PM2.5和臭氧等大气复合污染产物的来源、形成过程与机理,评估大气污染和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大气环境科学;(2)研究水质恶化、江河与湖泊及海岸生态退化的过程机理,探讨多尺度生态系统修复理论,开发黑臭水体生态治理技术、河口湿地生态修复技术以及海绵城市生态理论和应用技术等的流域生态环境工程;(3)研究生物质能源化及其综合利用技术、能效管理与能效工程、新能源金融与环境金融等,探索利用工程技术,并结合管理与金融手段实现节能减排的途径的可再生能能源技术。

环境与能源学院在科研方面积极推进“大气观测超级站”建设;加强“深圳藻类新能源技术开发和应用工程实验室”、 “深圳市重金属污染控制与资源化重点实验室”、 “深圳再生复合环保材料工程实验室”、 “流域生态工程学”等科研平台建设;在教学方面,学院不断推动精品课程建设,培养年轻教师;在学生培养方面,完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持续推进学科建设工作。

藻类实验室

 

独树一帜新理念,特色鲜明硕果丰

环境与能源学院在与本部的环境学院密切合作的同时又差异化发展。谈及深研院与本部的差异化发展理念,环境与能源学院副研究员李瑞利老师以自身科研重点为例说明道:“深研院环能学院在环保、生态领域相关研究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我们的关注点主要是中国南海近海的生态问题,紧扣国家和深圳市关于海洋主题的研究主旨,这和本部的相关团队的关注点是有明显的不同的。”

谈到环境与能源学院产学研相结合的具体情况,李瑞利老师介绍说,环境与能源学院旨在建立环境能源前沿学科,追求环境与能源的和谐发展,致力于提供解决区域和全球性环境与能源问题的技术方案。“海洋产业是深圳的四大未来产业之一,我们的科学研究主要服务于深圳海洋产业的发展,旨在更充分的发挥海洋资源潜力,以更为合理、更为绿色的方式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科研工作主要以问题为导向,要以解决具体的环境问题为突破,加强应用型研究,产学研三者协调发展。”

环境与能源学院也高度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学院行政与国际事务办公室胡宜华老师介绍说;“学院的国际交流十分活跃,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美国德雷克塞尔大学、波兰罗兹工业大学、韩国首尔国立大学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韩国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中韩研究生环境研讨会”

环能学院的学子们有很强的家国情怀,愿意把自己的青春与热血奉献给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据环能学院学工老师冯凝介绍,学院历届毕业生中都有选择去西部就业的同学,2016年,环能学院的毕业生郑明凤成为一名选调生,成为北大赴新疆阿克苏的第一人。说起选择远赴南疆的原因,郑明凤说:“当代青年特别是北大学子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在所处的时代条件下去谋划人生、创造历史。”环能学院既有愿意远赴边疆的中国学生,也有不远万里前来求学的留学生。来自波兰的交换生Michal Kaczmarek就是其中一位,他曾在欧洲、美国等多地求学,2016年年初通过交换生项目,来到南燕环境与能源学院生物质能源课题组做博士后,主要从事藻类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等科研工作。他说:“我自幼酷爱中国文化,来到中国读书或工作是我儿时的梦想。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是一个广阔的平台,环能学院更为我们提供了先进的现代化科研设备和充足的科研资金支持,这里聚集了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和一大批聪颖的优秀学子,人才是南燕近二十年来飞速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绩的重要原因。”

低碳环保新经济,绿水青山画未来

青山、绿水,蓝天、白云,人们身处的自然环境与身体健康、社会发展都息息相关。作为以追求环境与能源和谐发展的环境与能源学院,自然要承担起构建绿色家园的社会责任。在此方面,环能学院人才辈出,成果丰硕。20201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举行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大会并向获奖代表颁奖。北京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三项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作为完成单位参与的“大气复合污染条件下新粒子生成与二次气溶胶增长机制”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环境与能源学院何凌燕、黄晓锋作为主要完成人出席大会并领奖。


 


项目团队合影

服务社会为使命,特区学子展绿色领导力

环能志愿者为绿色深圳助力

相信在鹏城深圳的青山绿水、蓝天白云中,借助北大深圳校区建设这一历史机遇,环能学院将直挂云帆,高速发展,继续专注科研、人才培养,努力打造国际一流学科,为深圳的发展添砖加瓦,为祖国的再创辉煌输送栋梁之材!

    (整理校对:胡宜华、姚大伟;/景天宇;环境与能源学院采访小组成员:景天宇、申航印、刘梓茜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