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燕新闻

首页 > 南燕新闻 > 正文

我院荣获2020年度深圳市科学技术奖多项奖励

2021-01-06

责编:王可佳

2021年1月6日,深圳召开全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颁发2020年度市科学技术奖,隆重表彰为深圳科技创新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信息工程学院王荣刚教授领导研发的“超高清视频高效实时编码与重建关键技术”获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新材料学院郑家新副教授荣获青年科技奖,信息工程学院邹月娴教授团队与深圳市北科瑞声科技有限公司及东华医为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非接触智能语音交互系统”荣获科技进步奖技术开发类一等奖。

大会现场

王荣刚教授(右)与郑家新副教授(左)出席大会

如今社会已进入5G时代,超高清视频是继视频数字化、高清化之后的新一轮重大技术革新。据悉到2022年,我国超高清视频产业总体规模将超过4万亿。此次荣获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的“超高清视频高效实时编码与重建关键技术”项目,在发展超高清视频产业面临高效传输、实时计算和超高清呈现等技术挑战下,发明了基于高阶预测的超高清视频高效压缩技术、基于机器学习的超高清视频实时编码技术和基于多任务协同深度神经网络的超高清视频多维重建技术,目前已获得35项发明专利授权,发表100余篇论文,22项技术提案被视频编码国家/国际标准采纳,与产业界合作研发了超高清实时编码器和电视终端。发明技术在广播电视、IPTV和互联网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为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做出关键技术贡献。这项工作得到深圳市孔雀创新团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科技部等项目的大力支持。

王荣刚教授与获奖项目介绍

获得青年科技奖的新材料学院郑家新副教授,主要从事材料仿真和设计,通过锂电池正极材料的结构设计与调控,对产业用锂离子动力电池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提升、无钴化做出了重要科学贡献。发表SCI论文120余篇,封面文章10篇,引用5000余次,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和一等资助项目。2018年获得深圳市自然科学一等奖。

郑家新副教授

其代表性成果包括:针对锂离子动力电池快速充放电问题,于2015年首次提出提高三元正极材料中的Ni含量能够显著提高锂离子的扩散速度和能量密度,该成果被评为2015年国内10大最有影响力的科技成果之一;提出正极材料功能结构基元可作为“材料基因”的学术思想,应邀在《国家科学评论》上撰写文章(Natl. Sci. Rev. 2020, 7, 242-245),建立材料基因-组合-结构-性能关系,结合材料基因组方法逆向设计新材料;在锂电池三元层状正极材料领域创新性地发现氧结构基元内磁性交换作用对Ni/Li混排的调控机理,受邀为《化学研究述评》撰写层状正极材料Ni/Li混排研究进展与展望综述论文(Acc. Chem. Res. 2019, 52, 2201−2209),并被编辑选为封面文章推荐等。

“非接触智能语音交互系统”项目介绍:

团队重点研发基于深度学习的最先进的鲁棒语音识别与音频前端信息处理技术,并进行系统开发和产业落地,赋能智慧医疗。语音识别和人机语音交互技术是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应用的关键核心技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场语音识别(语音转换为文字-STT)技术已经取得长足进步并获得大规模商业应用,如语音导航、同声传译、语音助理等。然而在实际复杂应用场景,人机语音交互技术成熟度远未能满足实际应用需求,具有诸多技术挑战。其中,团队面向疫情环境下的带口罩语音识别准确率严重下降的技术挑战,首创开展带口罩有遮挡畸变声学建模及鲁棒语音识别关键技术研究;面向医疗等行业需求,创新开展了自适应可变速率音频传输技术、信道加密技术和基于异构高性能语音识别处理等关键技术。通过上述语音人机交互技术和系统的研发,为智能医疗带来诸多创新应用,如语音机器人导诊、语音电子病历(解放医生双手,方便医生在诊疗操作时进行病历记录)、语音护理病历(护士语音录入病人护理数据)、配液中心舱内配液人员语音助手、病理取材室医生语音助手、新冠疫情控制非接触操作等。

邹月娴教授团队通过产学研合作,以实际问题为导向,从技术源头入手,有针对性地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并在实际应用系统获得验证、技术迭代和更新,一方面培养了优秀的人工智能高端专业人才,另一方面也向企业输出技术,服务国家创新战略,为深圳科技创新做出积极贡献。邹月娴教授团队在机器听觉技术领域的研究也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计划、深圳市科技项目的大力支持。

深圳市科学技术奖被视为把脉深圳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窗口”。在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之际,此次大会也吹响了新一轮创新驱动发展的号角。作为扎根深圳近20年的北大深研院,将继续砥砺奋进,坚持“前沿领域、交叉学科、应用学术、国际标准”的办学理念,在与深圳前沿产业紧密相关的学术领域发挥更大作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