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以下简称城规学院)坐落在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C栋,白色的大楼、绿色的草坪、蓝色的天空,一切和谐共处,犹如一幅天然的画卷,等待着探索者去翻阅。这一切似乎映射了城规学院承载的使命:立足于北京大学优势学科基础,将城乡规划、地理学、生态学及建筑学、数据科学等交叉融合,在国家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地区,尝试建立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新高地,为国家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创造空间。
脚踏实地 砥砺前行
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成立于2009年11月,其前身为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环境与城市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发挥北京大学多学科优势,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国家发展战略,致力于探索城市规划设计领域国际化视野下的本土化实践路径,培养“国际眼光、前沿理论、本土经验”的城市规划设计高端人才,在城乡规划与治理、智慧城市与交通规划、生态环境规划等领域,打造独具特色的融合城乡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的理论研究、技术研发与管理创新综合学术高地。
院楼
走在城规学院的大楼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楼道中的展板,展示着学院创建与发展的历程。建院以来,城规学院以国际化视野探索城市规划设计领域的本土化实践路径,力求树立植根却不局限于北大传统的空间研究旗帜,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开拓者和推动者。学院发挥北京大学多学科优势,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快速城市化历史经验,探索全球变化背景下中国城市化全新路径,为推进中国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城规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师中,国家级人才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青1人)、市级领军人才9人,北京大学本部双基地教师4人,北京大学本部派出任课教师7人,外籍授课教师5名。教师队伍中包括了学院教师担任国际地理联合会(IGU)等国际学术机构副主席等任职20人次;国际学术期刊任职41人次;其中SCI期刊主编4人次;SCI副主编6人次;SCI编委20人次,国内学术期刊任职42人次,其中SCI期刊主编1人(赵鹏军,Cities)。多人连续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赵鹏军、杨家文),2020年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生涯影响力”榜单(赵鹏军)、多人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年度影响力”榜单(赵鹏军、吴健生、朱再春)。
师生风采
强基础 促应用 兴交叉 建设特色一流学科
我院具有坚实的学科建设基础,目前有两个基础双一流学科:地理学和生态学。地理学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得A+,生态学获得A;地理学科在2021年QS学科排名中位列全球第22;地球科学、生态学两个学科均进入全球ESI前1‰。我院的国土空间规划专业硕士点和国土空间规划博士点目前已通过教育部审批,我院将大力建设该新兴交叉学科。
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学科是广东省新一轮“冲补强”重点建设学科,该学科主要融合了地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生态学、建筑学、大数据科学等多学科知识,拟针对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代表的高密度高强度开发的城市群发展过程中的人居环境问题,开展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学科建设,推动广东省成为智慧国土与人居建设、宜居环境理论与技术、碳中和与韧性湾区建设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高地,为广东省培育安全应急与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撑。
学科战略引领与发展图景示意图
注*:涵盖历史古城、世界文化遗产、旧城更新等。
支撑国家决策需求构筑创新实验平台
2021年7月,城规学院自然资源部陆表系统与人地关系重点实验室正式获批,实验室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家战略需求,瞄准国际先进水平,研究大湾区地域的陆海人系统优化的模式及其规划技术与方法,开展国土空间格局统筹治理与高质量发展应用示范,探索新时代全面开放新格局背景下的国土空间治理制度创新。近期,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国土空间规划和管控领域面临的重大需求:区域一体化与都市圈空间组织、大湾区空间-人口-生态协同发展路径、低效土地提质增效和城市更新模式、陆海统筹与海岸带综合管理、智慧宜居城市建设、大湾区城市群低碳发展、国土空间规划管控的体制机制创新等。
2020年11月20日,由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与中国联通智慧足迹数据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建设的人类活动与区域治理大数据实验室成立于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实验室服务于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重大战略,针对区域治理过程中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应用问题,以“城市和区域可持续分析模拟预测与空间治理决策支撑平台”建设为核心目标,以“人类活动与国土空间交互作用及其系统优化调控:理论、方法、技术”为关键科学问题,以多尺度、多维度、多要素构成的区域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人类活动与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人类活动与经济运行、社会治理、民生政务的交互关系为主要研究内容,开展基于新数据、新方法的空间规律与空间治理研究,以期为区域国土空间系统优化过程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深圳市循环经济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07年11月,依托北京大学多学科综合优势下的地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技术两门主要学科,在循环经济技术研发的基础上,以整合循环经济理论研究服务本地发展为宗旨,建立系统化集成政策与技术实证研究的平台。其研究领域包括循环经济政策和技术标准实证研究、政策实施效应模拟研究、循环经济信息化平台构建、区域循环经济实验成果整合与技术资源集成研究等。组建以来,实验室围绕地方和国家发展需求大力开展前沿性交叉领域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承担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课题三十余项,地方级课题一百余项,发表论文五百余篇。
北京大学未来城市实验室(深圳),创建于2016年12月。实验室立足于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背景,面向城市与区域空间演化、规划、建设管理等领域的核心问题,基于北大城规学院的科研平台,开展模拟实验、基础理论研究、理论应用创新、技术集成及示范等工作,旨在提升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的科学性,并通过开展产学研结合,推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
儿童福祉与景观设计实验室,以大湾区城市群作为主要实验地,对适合中国社会、经济及地域环境条件的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模式及评价指标体系、儿童游戏场地设计的关键技术、景观环境对儿童健康及综合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等开展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示范工程,在推进大湾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同时,也可为我国其他地区的城市的儿童友好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建设实践示范作用。
聚焦大湾区战略, 攀登国际科研高峰
自2016到2020年,城规学院累计承担科研项目107项,科研经费4423.9万,发表论文364篇,其中SCI和SSCI论文165篇。发表专著12部,其中英文专著2部。申请专利4项,获得软件著作权2项,获得19项科研奖项。
城规学院在深圳开展地理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通过科研和咨询项目,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自2016年以来的工作业绩如下。第一,服务大湾区重大项目决策。配合国家在该地建设世界一流湾区,推进重大项目的科研需求,团队成员先后参与了广东省城际铁路、大亚湾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跨珠江口通道建设的相关规划决策,统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和城乡规划挑战,协助地方政府调整发展思路,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升经济发展绩效,保护生态环境。第二,引领大湾区国土空间规划。在国家大力推行国土空间规划且技术标准有待成熟的情况下,研究团队先行先试,为国家在经济相对发达的湾区探索国土空间规划标准和政策;以国家重点研发专项课题和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研究为空间规划夯实理论基础;以承担空间规划项目支持地方政府的空间规划实践;基于湾区经验,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输出空间规划服务。第三,学院自2016年来主持相关项目共54项,研究经费共计7236.49万元;研究成果在地方实践得到充分应用,多次获得国家和广东省行业奖励。
2006-2010年,城规学院吴健生老师承担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课题“土地整理质量与生态监测关键技术”子课题,该项目主要针对土地整治质量监测与评价所涉及到的高分辨率遥感技术、无线探测技术、基于物联网的无线监测与传输技术等开展了应用性研究,项目以土地整理质量监测与评价为核心,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土地整理工程监测技术、基于探地雷达无损探测的土地整理工程质量监测技术、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土地整理田间土壤质量监测技术以及土地整理质量可视化评价技术等四个方面来进行研究,该成果获得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2011-2015年,李贵才老师承担“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课题“村镇区域空间规划技术研究,阴劼、仝德等老师承担子课题。该项目是“十二五”期间我国村镇建设领域的重点攻关课题,从村镇区域居民点体系、产业布局及基础设施三个维度来研究基于城乡统筹、空间公平、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村镇区域土地利用规划研究。课题已完成5项软件著作权、5套信息系统,在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湖南省浏阳市、重庆市潼南县三个示范基地进行了应用,取得了6项关键技术,研发了村镇区域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软件、村镇区域公共服务布局规划支持系统、产业中心性多层次空间配置信息系统筹成果技术。2011年,由城规学院主持,动员北大四十多位师生共同参与的《大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研究》获中国城市规划协会评选的“2011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一等奖。
2016-2020年,“十三五”期间,曾辉教授课题组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第一课题“海岸带生态退化机理及城市和产业发展综合调控研究”,倪宏刚、韩西丽等老师承担子课题。课题围绕海岸带生态功能退化规律和城市与产业发展对海岸带生态功能退化的驱动机制两个关键科学问题开展基础研究;针对海岸带生态功能退化的分区界定与分类管控技术、产业结构优化技术、城市发展调控技术、海岸带生态功能恢复的多尺度多维度调控机理与技术集成等四个方面进行专项技术研发。向深圳市生态环境局提交了“关于科学规划调整产业布局、调控城市建设用地保护沿海水鸟及栖息地的建议”,向上海市生态环境局提交了“天-空-地-海四维度,驱动-压力-状态-响应-影响-风险六位一体的海岸带监管技术体系”的建议。相关建议已获得两局正式批复,并用于指导相关管理和决策工作支撑。
2020年,杨家文老师承担社科重大项目“相对发达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可及性”。该项目服务于国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战略,研究在中国相对发达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空间分布特征、空间配置规范;基于空间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发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系统性解决方案与优化路径。
2021年起,“十四五”期间,赵鹏军教授2021年获批国家重点基金《基于大数据的海-陆资源流动机制与模拟研究》项目。该项目服务国家战略资源的安全保障,精准认知海-陆资源流动时空规律、过程动力、作用机制与风险特征。
城规学院近年来在环境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与全球生态、城市治理、智慧城市以及大数据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果。倪宏刚课题组在城市化生态环境效应、有机污染物环境归趋、人类活动与未来能力领域取得了创新成果,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70余篇。朱再春课题组系统地分析了陆地生态系统光合作用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的响应(二氧化碳施肥效应)的时空变化,指出二氧化碳施肥效应在过去三十年间并没有明显减弱的现象,修正了学术界关于二氧化碳施肥效应已经显著降低的认知。相关成果于2021年9月24日发表在 《Science》上。仝德课题组城市(非正规)土地利用治理、城镇化与建设用地扩张领域取得了创新成果,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学院在智慧城市领域已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50余篇,获得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资助。2020年,赵鹏军课题组首次采用全国尺度的百亿级出行时空轨迹大数据,提出大尺度人群流动动态模拟模型,对我国2021春运进行高精度模拟预测,为人口流动、疫情防控、春运运输和就业服务、应急管理等决策制定提供支撑。我院累计智慧城市相关的科研项目经费达1000多万,相关成果获得两项2021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赵鹏军、仝德)、一项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仝德)、入选Springer Nature“中国学者年度高影响力研究”(张文佳)、美国运输研究委员会(TRB)会最佳论文奖(杨家文、张文佳)等。
同时我院同国际一流大学和知名机构在城乡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土地与景观生态等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曾辉和朴世龙老师共同与法国气候变化与环境研究所机构合作,举办了“中法学术交流会”。李贵才和仝德老师课题组举办了未来城市国际研讨会。赵鹏军、冯长春和曹广忠等老师同牛津大学合作承担英国全球挑战基金项目。汤俊卿老师同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巴特莱特建筑学院合作,承担2021年UCL-PKU战略合作伙伴基金项目。该基金是由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发起的国际联合基金,该基金重点资助针对当前全球发展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提出新思路、新方法,并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具有显著推动作用的相关课题。吴健生老师同香港大学城市规划与建筑学院合作,建立起常态化的“香港大学-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博士生学术年度研讨会、博士后年度学术交流会。张文佳老师牵头组织,学院承办了第十五次空间行为与规划研究会暨“时空间行为交互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美国德州大学、英国曼切斯特城市大学的学者参加了学术研讨会。
理工科并举培养复合型人才
城规学院面向城市规划与设计的人工智能技术与决策支持平台,服务于国土空间规划、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培养在智慧城市和城市大数据分析、城市与区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规划、城市设计、地理空间智能等领域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及技能,具有从事本学科的科学研究、教学或实践工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近五年毕业294名研究生。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毕业后选择就业的硕士研究生比例为97%左右,深造的比例近五年达6%。2021届就业率98.18%,深造率12.7%。目前,毕业生就业的行业趋于多元化,分布在企业(21人)、政府机构(15人)、事业单位(12人)等。学生就业地主要分布在深圳、广州、北京等地。其中,在大湾区就业的毕业生占了35%。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城规学院始终聚焦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一流城市群和深圳市建设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国家战略需求,城规人有能力、有信心,在深研院的领导与支持下把城规学院打造成国际领先的湾区城市人居环境创新研究团队!
值此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与深研院建院20周年之际,百年北大与活力深圳的牵手,将为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带来更大的机遇。相信城规人将脚踏实地,勇于承担,讲好北大故事,在深圳书写灿烂的城市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