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自国际法学院的焦近朱、王嘉鸣同学收到了北京冬奥组委总体策划部的感谢信,对两位同学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期间的工作表现予以肯定和由衷的感谢。他们在延庆场馆从事可持续工作,为绿色冬奥的圆满成功作出了积极贡献。他们历经半年,收获成长,让我们一起听听他们的故事。
助力可持续发展传承冬奥精神
焦近朱的工作地点位于延庆赛区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她兼任了三个不同的工作岗位: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可持续和遗产主管、场馆运行分中心主管和颁奖礼宾与运动员协调主管。作为可持续和遗产主管,她的工作是负责场馆可持续合规监控巡查、碳排放数据收集、可持续相关舆情收集和应对、可持续宣传等工作,通过有效的可持续性管理,在北京2022冬奥会的筹办、赛时、赛后各阶段,促进生态环境改善,促进区域经济绿色发展和社会进步,创造有形和无形的奥林匹克遗产,实现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场馆运行分中心主管和颁奖礼宾和运动员协调主管,她的工作是负责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场馆的日常管理工作,统筹协调世界杯以及冬奥会赛事的运转,对获得金银铜牌的运动员和国际奥委会官员等颁奖嘉宾进行语言讲解和仪式前桌面推演,让其进一步了解颁奖等候区、颁奖流线、颁奖流程、合影留念、仪式结束后撤场等的注意事项。
距冬奥会开幕100天倒计时留念
冬奥赛时期间进行可持续合规巡查
和竞赛业务领域对接碳排放基础数据收集
焦近朱在工作中感觉自己并不是一个实习生,只是一个普通的工作人员,她每天风雨无阻的从早上七点多到凌晨一点进行十公里上下山的巡馆工作,虽然一直身处严寒的室外,但场馆每天不出差错的运行却能够温暖一切。而她深刻的感觉到自己是处在一个地球村里,大家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来自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成长经历,但是走在场馆,见到都会微笑地打声招呼,完全没有陌生感,大家都是为了冬奥这样一个情怀来到这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她感悟到冬奥会的工作是可持续性的、传承的,整个冬奥过程中所有工作也是环环相扣的,这是一份传承的工作,像接力棒一般交到她的手上,每个人的付出都是尤为重要的,而她所处的场馆,在冬奥会结束之后也会继续用于其他赛事的使用,或是面向大众普及冰雪运动。
焦近朱陪同国际奥委会一行考察场馆
在观众主广场旁进行可持续宣传
令她印象深刻的一个工作是在2022年2月5日,国际奥委会企业和可持续发展部部长玛利亚·塞洛斯等一行8人赴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进行场馆考察。焦近朱全程陪同考察,向他们重点介绍了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场馆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管理和制冰情况、场馆可持续性措施及赛后利用等内容。考察团查看了场馆费石利用情况、地形气候保护系统、场馆垃圾处理方式、清洁能源的使用等工作情况。国际奥委会对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的可持续工作的落实表示了充分肯定,并希望场馆在冬奥会结束之后继续贯彻落实场馆清洁能源的使用。
支援场馆颁奖工作,颁奖工作人员合影(第三排右二为焦近朱)
向国际奥委会的颁奖嘉宾讲解颁奖流程
闫文港获得男子钢架雪车铜牌,实现中国该项目冬奥会奖牌零的突破。图为焦近朱给闫文港讲解颁奖流程和注意事项
焦近朱谈到,当中国队登上领奖台,中国国旗升起的那一刻,她也被奥林匹克精神感染和鼓舞着,这种精神也将激励着她在未来勇敢前行,追寻梦想。在未来,她想继续从事可持续相关的工作。“我一直想去国际组织工作,这个想法并不是突然涌现的,有些国际组织就要求需要有金融和法律复合背景的人去参与,所以我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努力。我平时很关注可持续发展相关的一些新闻,我自己也在研究如何贯彻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一些课题。这次去延庆场馆国家雪橇中心开展开持续工作,让我更加深入了解如何把可持续理念落实到位。我国和国际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理念都给予了高度关注。”
冬奥会闭幕式现场
北京大学总结表彰大会现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必然产物,是破解当前全球性问题的“金钥匙”。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焦近朱希望能够在未来继续从事可持续相关工作,为中国甚至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工作奉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南燕学子展风采,临危受命显担当
王嘉鸣同学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期间作为实习生在延庆赛区的延庆场馆群运行中心工作。他认为在几个实习机会中,场馆管理领域是比较核心,能接触到各个领域工作的岗位。作为延庆场馆群运行中心主管,王嘉鸣同学的日常工作地点在延庆场馆群运行中心,这里是整个延庆赛区的大脑所在。也因此,他有机会深入参与整个延庆赛区,包含雪车雪橇中心、高山滑雪中心、延庆冬奥村等多个场馆的相关工作。
个人工作照
在为期六个多月的实习中,他全程参与2021年10月-11月的雪车雪橇世界杯,以及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相关工作。王嘉鸣同学的主要工作为负责冬奥相关文件的办理,包括公文的流转、签批等工作。例如在非赛时期间准备会议材料、撰写会议纪要,在赛时期间则还需要进行每日运行计划的编排、每日的运行报告撰写、各个场馆的信息收集、特殊事件的上报、信息简报的校对等等,谈到此次工作王嘉鸣同学说,“这不仅仅是一次了解体制内工作的一个机会,同时也是为自己将来对个人职业选择的一次尝试,更多的是了解不同年龄段,各级各类工作人员的是如何工作的。”
在雪车雪橇世界杯和冬奥与冬残奥累计接近四个月的期间,王嘉鸣所在的指挥中心的所有工作人员都要经历十分高强度的工作。每天6点钟天还未亮之时,王嘉鸣和他的同事们就已经坐上工作班车,从酒店出发前往场馆,到晚上10点、11点再回到酒店,每日如此。通过不断的高强度工作和学习,王嘉鸣同学获得了身边同事以及领导的一致好评。曾有同事对他说:“如果哪天你不来上班的话,你的工作都没有人能做了”。这样的认可和鼓励让他更有自信来面对未来的工作。
延庆冬奥村和雪车雪橇场馆
工作过程当中,让他印象比较深刻的便是去各个场馆进行考察的经历。由于疫情原因,不同场馆都划分了不同的风险区,这意味着不同风险区的工作人员未经许可不能随意流通。王嘉鸣同学大部分工作于指挥中心内完成,能有机会亲自到场馆考察是很难得的工作机会。在延庆冬奥村的参观中,他学习了延庆冬奥村所贯彻的环保理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以及冬奥后延庆冬奥村的未来规划;在冬奥期间,他有幸去到高山滑雪的比赛现场,为中国奥运健儿加油;在雪车雪橇世界杯举办完成之时,他亲眼观看了国际雪橇联合会为雪车雪橇场馆的建造方——上海宝冶集团颁发证书的仪式,这意味着国际上正式认可了“雪游龙”。在那一刻,作为比赛举办方的工作人员,他也感到了深深的自豪感。
观看高山滑雪比赛合影
场馆工作人员合照
谈及这封感谢信的缘由与感受,根据王嘉鸣同学的回忆在北京冬奥会工作期间,由于疫情原因本来应该在场馆周边气象工作站的工作人员并没有取得进入站点的权限,而观测数据以及保证仪器正常运作又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当时在场馆工作并有可持续领域相关学历背景的王嘉鸣同学就此临危受命,负责气象观测站仪器的日常维护和检查仪器状态的工作。
在对话过程中,王嘉鸣同学不止对于这封来自北京冬奥会奥组委的感谢信表示十分惊喜,同时也很自豪,因为奥组委对于感谢信的发出十分严格,对于不同部门及不同场馆的感谢信发出都有着不同的管理方法。正因为这样,这封感谢信不仅仅是对王嘉鸣同学这六个月辛苦工作的感谢,更是对他工作成果上的一种认可,认可他默默付出的辛苦与汗水没有白费,的的确确为北京冬奥会做出了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强调,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进伟大的事业。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广大参与者珍惜伟大时代赋予的机遇,在冬奥申办、筹办、举办的过程中,共同创造了北京冬奥精神。北京冬奥精神就是: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在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创办过程中,志愿者尤其是青年学子的身影几乎无处不在,焦近朱、王嘉鸣两位同学展现北大学子、南燕学子的精神风貌,为冬奥场馆带来了深圳的热情和活力。他们作为冬奥会筹办的见证者与参与者,相信会继续以高标准、严要求投入到今后的学习工作中,赓续北京冬奥精神,以实际行动向世界展现“一起向未来”的美好愿景。
除焦近朱、王嘉鸣同学外,国际法学院还有9位同学前往北京,参与到这场国际盛事的筹备中,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他们是:
马瑶,对外联络部礼宾处综合礼宾助理。
顾君盈,对外联络部外事礼宾组助理。
乔锦源,云顶滑雪公园市场开发副经理。
杨天娇,国家游泳中心市场开发副经理。
曾凡博,五棵松场馆市场开发领域副经理。
薛偞,国家体育馆市场开发副经理。
张欣然,张家口颁奖广场获奖运动员交通服务团队获奖运动员运行日程主管。
廖辉,总部(运行指挥部)外事礼宾组贵宾协调助理,对外联络部贵宾项目主管。
窦剑聪,北京市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特许经营处副经理,首钢滑雪大跳台赞助企业服务副经理兼首钢滑雪大跳台法务权益保护副经理。
奥运面前无小事,每一场精彩纷飞,热情激荡的比赛的背后,都是无数人辛勤的付出与努力。南燕学子们以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与数月如一日的工作精神,为奥运增添了属于他们每个人的色彩。让我们为他们的付出与担当点赞!
附感谢信:
文字:王琳 王顺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