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燕新闻

首页 > 南燕新闻 > 正文

浮生博物,相约看花——首期“开讲吧”三院校文化论坛圆满举办

2023-04-19宣传与公共关系办公室

责编:王琳

大沙河畔春回,赏花与徒步渐成周末乐事。为推动在地关怀与高校自然教育,“开讲吧”三院校文化论坛第一期邀请深圳自然与历史学者、深圳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委员南兆旭先生为大学城师生分享了《博物行知—我们如何重建附近?》主题讲座。

讲座现场

南兆旭从北大校友、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项飙的“附近”观点引入,迅速将自然教育与北大师生紧密相连。“附近”是项飙教授在北大社会学系求学时期就开始思考的问题,经过长期田野调查提炼出的社会学概念,阐述了人自身和周边、和社会的关系,并在访谈节目《十三邀》又一次关切“附近的消失”,即当代人更多关注家里和更大的世界,但对附近没有兴趣的普遍现象。南兆旭提出的“在地关怀”理念,是引导市民探知长居地的地理、自然与历史,进而把自己的居住地当作世界的中心来关注,用知识与情感推动居住地的积极转变。南兆旭分享自己从生活附近的500m拓展到城市尺度的50km步履不停地探索发现,从一草一木观察到全球回看的多视角切换,这些身体力行也将为读者重构“消失的附近”提供思路。

南兆旭为大家讲授

南兆旭表示,深圳是北半球生物多样性最丰盛的都市之一。以此为契机,值得作为原点探索怎样重新思考人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多种边界,构建“多物种的民主”,博物行知中推动构建跨物种生境与文明。公众的关注与行动,就是一次次从大地到书桌,再回到大地的在地关怀实践。

作为《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编制工作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南兆旭提出贯通穿越深圳全境的自然步道“826步道”构想,这一数字名称也源于深圳的生日。步道总长超过280公里,蜿蜒在山海间,而且将以“三零”的方式建设——水泥零增长、物种零伤害、环境零冲击,表达对人、生命、环境的善意。826步道还融入游客零废弃,建设有效利用废弃物,构建生态修复区启发游客见证从落英缤纷到化归自然的哲思。在未来,这条步道将成为深圳版的麦理浩径,微缩版的阿帕拉契亚步道,成为当代深圳留给未来深圳的一份美好礼物。南老师的另一构想,推动在深圳设立一系列具有特殊科学与生态价值的微型自然保护点,也将让自然保护教育对于公众更加触手可及,实现自然教育从屏幕与书桌回到大地。

南兆旭对深圳地理、生态、人文的深厚造诣和生动讲述,让“在地关怀”与“博物行知”这些理念逐步融入听众的城市观。重建“附近”由南兆旭给出的深圳答案也呼之欲出--博物行知是与内心世界达到和解的一条道路,是与外部世界欢欣相处的一种方式,是拥抱世界的一种姿态,是进入生灵新世界的飞毯,更是由远及近、由内到外的修行,这便重建了联结内心世界、外部世界、生灵世界的“附近”。

交流环节

讲座的最后,南兆旭表达了对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教授刘华杰教授的感谢,并以“浮生常博物,记得去看花”作为结束语。他将南国燕园与自己的姓氏联系在一起,表达出与大家更近的关系。交流环节中南兆旭细致回答了观众对于红树林、户外教育与自然教育、城市规划学生的人文情怀培养等问题。

南兆旭为读者签名

本次论坛为“开讲吧”—三院校文化论坛第一期,未来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宣传与公共关系办公室、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宣传与公共关系办公室、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党委宣传部将加强通识和人文教育联动,呈现形式内容更丰富的讲座论坛。欢迎读者积极参与高校自然教育徒步活动,以春信为期,一同丈量附近,感知蓬勃!

合影留念

文字:毛俊祺

图片:赵乐川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