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燕新闻

首页 > 南燕新闻 > 正文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举行2024年开学第一课

2024-09-04南燕新闻社

文字:南燕新闻社 韦理  |   责编:王琳


9月1日上午,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涌动春潮,朝气蓬勃的南燕园新生们共同学习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开学第一课,在北大生生不息的历史文脉中感悟“常为新”的潮头精神,共立鸿鹄志,奋发南燕园。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深圳研究生院院长张锦院士以“做‘常为新’的南燕人”为题,为全体新生讲授第一课。本次还特别邀请到了乒乓球奥运冠军、大满贯得主、北京大学团委副书记、体育教研部教师丁宁莅临现场为大家作分享。开学第一课由深圳研究生院党委副书记安晓朋主持。

开学第一课现场

“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张锦指出,北大孕育、延续并传承了服务国家需求的红色基因,一代代北大人产生推动了国家和人类进步的新思想、前沿科学和未来技术。“十月怀胎在红楼,一朝分娩在红船”。作为新文化运动中心和“五四运动”策源地,北大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最初的重要活动基地。“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作为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浪潮的弄潮儿,北大在“两弹一星”等国家重大战略工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产生了人工合成牛胰岛素、青蒿素、激光照排系统、稀土萃取分离技术等一批具有深远影响的科技成果。他强调,南燕新生要继承好北大强基础、重交叉、促创新的优良传统,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持续发挥引领时代进步的先锋作用。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张锦强调,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近年来,北大坚持围绕“四个面向”,用足用好学科建设自主权,重要科技成果不断涌现,正努力当好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生力军的排头兵。他表示,要把握好基础研究中的“0”和“1”,以科学促工程。一是坚持开展高水平自由探索,持续强化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二是深入推进有组织的科研,不断加强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三是深化校企、校地、校医合作,全面推进市场导向的应用型基础研究。

张锦讲课

张锦强调,深研院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南北联动,AI牵引,创新融合”的发展理念。作为北大新工科建设的“南方基地”,迈入市校合作新阶段的深研院要充分借助北大优异的学术资源,紧密结合深圳政策、产业和创新生态等在地资源,实现“合纵连横”式发展,力争成为学科布局合理、文化氛围浓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化智慧校园。

张锦最后寄语南燕新青年,要始终牢记北大人的使命与责任,努力传承北大的红色基因,赓续北大的红色血脉,从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中汲取养分,努力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原始创新。

讲座结束后,丁宁在热烈掌声中走上主席台,为南燕新生们带来“梦想启航,未来可期”的青春分享。

丁宁作分享

“将人生的发球权紧握在自己手里”。丁宁以从运动员到研究生的角色转换为切入点,讲述了自己在北大求学的心路历程。丁宁提到,人生需要更多的储备和充电,以应对未来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她希望能在北大实现体育精神与学术知识、实践与理论的深度融合,从不同角度再次认识体育、发现体育。提及运动员与研究生的“同与不同”,丁宁坦言,尽管两者的定位和职责截然不同,但多年运动生涯赋予自己的勇敢与坚持,使其可以保持专注,全心全意地做好一件事,并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

“26年的职业生涯我经历过低谷的挣扎,也品尝过成功的喜悦,这使我能够较平静地面对自己的压力和焦虑,及时调整心态。”目前“身兼数职”的丁宁与大家这样分享自己平衡状态的方法。丁宁坦言,面对各种期望,只有对自己有充分准确的定位,才能迸发出更多内在力量。对于认识自己的过程,则需要更多同自我对话与独处的时间,并通过与家人、老师和朋友的交流来不断修正。此外,丁宁希望大家在科研之余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在竞技运动的深度参与过程中反馈到更多动力与能量。

“在追寻梦想的过程中,努力付出并在各行各业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都是为国争光。”丁宁深情寄语南燕青年:面对人生道路上的挫折和困难,首先要相信自己、肯定自我价值;同时专注自我提升,保持对持续学习的动力、对生活的热爱,在南燕园遇见更好的自己。

分享结束后,同学们意犹未尽,纷纷举手向丁宁提问互动。丁宁一一与同学们交流解答。

互动问答

“不惟思所以感己,更必有以励人”。120多年来,一代代北大青年始终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愿南燕新生们以青春作笔,以鹏城为卷,接过南燕人团结奋斗的接力棒,谱就出属于自己的绚丽篇章。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