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送暖,万物复苏,在这个充满新意与希望的季节,北京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启智创芯·概念验证创业挑战赛”项目评选活动于2025年4月12日在C202教室举行。这一盛会汇聚了学术界与产业界的精英,探索“创新驱动、实践赋能”的新机制,激发同学们的创新思维,推动学术交流与成果转化,让知识的力量在实践中绽放光芒。
北京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郝丹,青橙资本合伙人包强,深圳国科坪合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投资总监陈晓旭,广州凡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凡岛投资有限公司创始人及CEO黎文祥,旭源资本创始人彭数学,爱藏收藏网创始人阮明星,dotzai创始人、BAI资本贝塔斯曼亚洲基金投资人万旭成,中信证券投行委高级副总裁翁媛媛,参加此次评选会议。这些嘉宾不仅为学生们提供了宝贵的指导,也为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大力支持。本次评选会议由计算机专业博士生梁立名同学主持。

与会嘉宾和主持人
活动现场
活动伊始,北京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郝丹为“启智创芯·概念验证创业挑战赛”致开幕词。她指出,北京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一直以来都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摇篮,“启智创芯·概念验证创业挑战赛”紧密围绕国家、社会和行业的现实需求,聚焦新工科科学前沿及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新工科产业需求为导向。郝丹老师鼓励同学们不断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接受时代的挑战,追求卓越。

郝丹老师为活动致开幕词
选手展示
在紧张而激烈的项目展示环节,参赛学生分别展示了他们丰富的创业项目,涵盖芯片设计、信息通信和系统研究等多个领域。房久凯、郑子彤、单文浩、杨忆安、裴俊、谢妍的参赛项目《基于AI加速器芯片的具身智能》旨在通过“算法-硬件-场景”全栈式协同创新,解决传统计算架构在能效比、实时性与环境交互能力上的瓶颈问题,在算法、架构和系统层面推动AI加速器与具身智能算法的融合应用。黄垲焱、盛炜杰、高泽斌、金红、彭思维、祁林安娜的参赛项目《面向低损伤祛斑的飞秒激光器设计与优化》利用飞秒激光高精度低损伤等优点,研发出可以在精准祛斑的效果同时减少对皮肤的热损伤的飞秒激光器。罗维、马彦哲、黄天灵、王叙源、林煜炫的参赛项目《基于3DGS算法的三维重建加速器研究》致力于开发一套基于软硬件协同优化的实时三维视频处理系统,通过深度融合3DGS(三维高斯泼溅)算法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创新的硬件架构设计,实现高质量动态三维视频的实时解码与渲染。

《基于AI加速器芯片的具身智能》项目展示

《面向低损伤祛斑的飞秒激光器设计与优化》项目展示

《基于3DGS算法的三维重建加速器研究》项目展示
茶歇期间,学生们有机会与嘉宾们进行深入交流,探讨合作的可能性。这种互动不仅为学生们提供了学习的机会,也为嘉宾们提供了发现人才和创新项目的平台。
在下半场的参赛项目展示环节中,邵帅、程璐、范博皓、刘志远的参赛项目《基于稀疏采样的端边云协同频谱态势认知系统》针对频谱资源紧张困境及感知数据稀疏性瓶颈,构建“端边云”协同频谱态势感知架构,解决现有方法在极稀疏采样下无法完成细粒度频谱态势感知任务,为6G智慧通信中频谱资源管理与分配提供支持。王钰涵、徐卓成、岳禹彤、李天乐的参赛项目《基于可重构全向超表面的通信感知一体化系统》旨在开发一种基于可重构全向超表面的通信感知一体化系统(ISAC)提升通信和感知的抗干扰能力与传输效率。张粟桐、郭春宇、贾楠芊、孙泽垚的项目《基于生成式AI的无线非模态感知装置》旨在解决传统毫米波雷达在复杂遮挡环境下的感知局限性,提升无线感知系统在自动驾驶、智能家居和物联网等场景的感知精度。评委们对每个项目都进行了深入的提问和专业的点评,为学生们提供了宝贵的反馈和建议。

《基于稀疏采样的端边云协同频谱态势认知系统》项目展示

《基于可重构全向超表面的通信感知一体化系统》项目展示

《基于生成式AI的无线非模态感知装置》项目展示
颁奖环节
经过激烈的角逐,项目《基于生成式AI的无线非模态感知装置》获得一等奖,项目《基于3DGS算法的三维重建加速器研究》《基于AI加速器芯片的具身智能》获得二等奖,项目《基于可重构全向超表面的通信感知一体化系统》《基于稀疏采样的端边云协同频谱态势认知系统》和《面向低损伤祛斑的飞秒激光器设计与优化》获得三等奖,项目《基于可重构全向超表面的通信感知一体化系统》获评最佳人气奖,获奖项目成员获得了礼品和信息工程学院提供的科研经费支持。

颁奖环节
随着活动的圆满结束,主持人再次感谢所有评委老师、工作人员及参加比赛的同学们的辛勤付出和积极参与。“启智创芯·概念验证创业挑战赛”为同学们提供一片创新的沃土,梦想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希望各位同学带着希望出发,在理想的风帆下昂首启航。

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