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助力我院学者(尤其是青年PI)拓展科学广谱与研究视野,“让未发表的灵感碰撞跨学科的火花”,科研处特发起“识”破天惊学术交流活动,旨在打造一个承载未发表探索、跨学科碰撞与变革性合作的学术平台,共同挖掘“不相干领域”的联结点,推动研究者跳出学科惯性,用跨学科视角(如工程思维重塑理论模型)与异域工具(如化学方法解构生物问题)破解科学难题,激发创新灵感、促进实质性科研合作。本次交流活动由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深港河套科学创新中心协办。

活动现场
科学研究处处长史莉莉首先介绍了设立“识”破天惊学术交流平台的创意和初衷。受“探针王子”李毓龙教授和中国科学院曾艺研究员的合作以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Jennifer Doudna与合作者Emmanuelle Charpentier 共同开发基因编辑技术的启发,该交流平台旨在推动从工具共享到联合创造的合作四重奏:工具跨界、学者互换、项目共创、理论迭代,使科学家们拥抱科研初心,预判学科交叉点与技术临界点,共燃探索之火。

史莉莉处长作活动介绍
首期特邀嘉宾——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朱戎长聘副教授,为我们带来了题为“AI加速发现功能分子和反应:探索中的新工具”引导报告。报告以累积多烯化学为切入点,系统分享了团队与合作者在构建“干湿闭环”AI合成化学平台方面的探索经验,介绍了包括AI赋能自动化合成平台、谱学数据库与模型、有机分子基础模型、虚拟筛选等在内的多项创新工具,及其在有机功能分子开发与新反应设计中的实际应用。

朱戎长聘副教授作引导报告
我院王明超助理教授、黄昊长聘副教授、余珂长聘副教授和姜延龙助理教授也分别就“方形二维共轭聚合物”、“靶向 AMPylation的CNS药物开发”、“微生物‘暗物质’的系统解析技术”和“Expanding Conversion Space by Enzyme Engineering”等前沿课题进行了精彩的Flash Talk。

王明超助理教授、黄昊长聘副教授、余珂长聘副教授和姜延龙助理教授作Flash Talk
王明超助理教授介绍了方形二维共轭聚合物晶态多孔材料的构建与性能调控,以及其在电子、传感与能源器件中的功能应用。黄昊长聘副教授介绍了其通过假性激酶机制研究,进而调控蛋白质的活性构象,并进行药物开发。余珂长聘副教授介绍了其开发的人工智能生物信息学工具,通过捕捉低丰度的微生物"暗物质",构建极端环境微生物数据库。姜延龙助理教授介绍了如何利用生物信息学进行酶的改造,并将其用于惰性芳环的手性去芳构化。
交流环节中,朱戎老师与现场的师生们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交流与讨论,不仅展望了未来AI工具推动科学发展的巨大潜力,同时也对AI赋能科学研究提出了新的思考和问题,充分展现了跨学科对话的活力与潜力。

交流环节
“识”破天惊学术交流活动不仅仅是前沿学术分享,更是跨学科思想的碰撞。期待更多的师生加入这个平台,共同探索未知,一起拓展连接学科孤岛的崭新海域,推动构筑深研院交叉科研文化,打造跨学科、院际协作生态。
【扩展阅读】
交流活动由引导报告、Flash Talk和深度讨论三部分组成,鼓励老师们展示前沿未发表的成果,直面当前实验中的真实困境,基于科研根源视角,开展无差别深度讨论,相互交流平时难以接触到的视角和方法,激发跨领域合作,在自由探索中孕育创新与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