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首页 > 专题报道 > 正文

【2019优秀毕业生】初心依旧,砥砺前行——环境与能源学院王川

2019-06-24南燕新闻社

  即将离开南燕,王川不禁回忆起自己初到南燕的场景,他说“和入学的时候相比,我觉得自己更加成熟了,对于大气化学领域的知识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包括一些仪器的使用以及报告的撰写,可以说是更加轻车熟路了。南燕这六年的生活,让我从从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非常感谢有南燕这样一个平台,感谢我们大气组的两位老师和我大气组的同学们。”
博学之,审问之
  王川的研究课题为深圳大气含氧挥发性有机物演变特征及来源解析,目前已发表学术论文12篇,其中以一作身份(包括导师一作)发表SCI 论文4篇(3篇JCR一区,1篇JCR二区)、以二作身份发表EI论文1篇、以三作身份发表SCI论文2篇(JCR二区),还以参与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1篇(JCR一区),中文核心期刊论文4篇。研究成果为相关管理部门提供PM2.5和O3来源控制提供了合理的建议,帮助深圳市空气质量得以进一步提升。此外他还作为重要成员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环保公益项目和深圳市科技计划等多项课题。2016年9月赴美参加了大气化学领域的学术水平最高的IGAC会议,并获得青年学者资助;2018年4月获得了赴奥地利参加EGU会议的机会。
  即便取得了这么多丰硕的学术成果,王川依然认为,始终保持一颗踏实学习的心是最重要的。“首先必须要对基础知识进行充分的学习,之后再与老师进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要有属于自己的观点。”他还分享了自己的一些学习习惯:“大家可以注册一个Research gate,然后在上面follow一些自己研究方向的大牛们。一旦他们有人发表文章,网站会有定期的邮件发到你的邮箱,这样可以及时对自己关注的领域进行实时的跟进,看到最新的文献。另外,大家可以用Note express或endnote将不同的类型的文献进行归类,在撰写文章的时候也可以方便查阅。”
明辨之,笃行之
  博士六年的科研生涯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但是王川认为,重要的是学会从经历挫折的反思中受益。“印象比较深的是,有一次我的一台仪器出现了严重的故障情况,修理了两三个月仍然没有任何的进展,一筹莫展的时候我决定回家先休息一段时间。假期结束回来之后,我把思路重新打乱,将每个问题全部打碎,再从头开始,最后一下子解决了难题。从这件事我总结到了一个经验:越是遇到棘手的情况,越是毛躁,一定不能慌,不能乱,要沉下心来。”
  王川毕业后即将去到上海的一家企业工作,岗位相关的是信息化与现代与传统工业相结合的内容。他认为自己应该趁着年轻做一些没有尝试过的事情,到另外一个领域去尝试一番。在就业的选择上,王川也为师弟师妹们提供了建议:“在就业的过程中,我也碰了很多次壁,比如去面试了很多的房地产和咨询类的公司等等,有成功也有失败,我能感受到的是心态的变化。我认为及时调整心态是非常重要的,不能被某一次的面试失利轻易打败。”问及就业和深造的选择,他坦言道:“师弟师妹们一定要选择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要盲目地跟随其他的同学。比如有人为了拿高薪想去房地产,或者是有人想去做公务员,图一个安稳。那么你就该问问自己想要什么,未来想过什么样的生活,以及自己是否喜欢。”
回顾过去的自己
  王川说,来南燕的这六年的时间里,最大的收获是进入大气组,和导师们一起参加了很多大型的外场观测,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大型科研项目,在这中间锻炼了团队意识,增强了科研能力,无论是从整体还是细节上都有多了很大的提升。这些在他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都是受益匪浅的。
  匆匆六年的博士时光飞驰而过,他还是最难忘自己与大气实验初识的一刻。“那是我硕士一年级的下学期,也就是一四年的春天。我被老师安排出去参加一场非常大型的外场大气观测实验,那个过程让我发现我研究的领域是如此充满魅力,因为我能够真实地将自己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这件事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是那个时候开始,我对这一门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决定要有一定的发展。”正是那一刻迸发出的兴趣的火花支撑着他,让他在学术的路上越走越远,每一步都是那么坚定。
  在北大深研院度过六年的学习生活,这里给予我们最大的自由和浓厚的学术氛围。虽处在闹市,却不失一分宁静,我喜欢这里的精致与开放;高端上档次的学术研讨,充满挑战的研究课题,我喜欢这里的求知与创新;文娱活动丰富多彩,教学形式不拘一格,我喜欢这里的积极与多元。南国燕园仿佛一朵悄然绽放的玫瑰,低调芬芳;更像一本书,教会我们“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
文/许文君
图/王川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