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首页 > 专题报道 > 正文

从“加法”到“减法”,她是如何做的?

2024-01-11南燕新闻社

责编:王琳

【编者按】

为更好地围绕“问题导向、南北联动、AI牵引、创新融合”的发展理念,突出“人才培养战略年”,宣传办本学期对各学院学生代表进行系列专访。深研院吸引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学子汇聚南燕,我们希望在这个系列中从不同角度呈现南燕学子的人物特点,一起走进他们的世界吧。

“第一次踏进校园,我对南燕园的初印象是一块刻着‘北京大学’的校名石,然后不知道怎么就走到了镜湖旁边。这里有山有水,我很喜欢这兼容并包的氛围,生活也越来越便捷”,这是环能学院2023级博士新生董子航伴随南燕三年成长的感受,南燕的改变让她对以后的生活更加热爱和期待。

三年间,“班长、北京市三好学生、南燕品牌社团协会会长、20周年院庆主持人、南燕主持人队队长、深圳市优秀学生骨干……”,各种各样的title不断向董子航的人生添砖加瓦,如今她载着鼓鼓囊囊的行李走到了博士生涯的开端,她说,“在硕士期间,我一直在追求生活的加法。现在我希望能够尝试着做减法。”

董子航

做绿色道路的践行者

作为“绿色+”协会的第六届会长,董子航将专业融于实践,将理论联合实际,陪着协会一起成长。南燕“绿色+”协会成立于2016年,连续获得南燕年度“十佳社团”、“品牌社团”、“领袖社团”及“深圳市优秀社团”等,协会致力于以丰富的实践性、学术性活动探索绿色+经济、管理、生活、技术的新模式,搭建高校学生与绿色社会的桥梁,助力绿色可持续发展。

董子航在任期间带领社团获得“南燕品牌社团”的荣誉称号,个人获得“优秀学生社团干部”称号。在会的短短两年间,她参与组织了数次饱受好评的绿色实践活动。

“绿色+”协会成员合影

董子航获2021-2022年度“优秀会长”时合影

2021年3月24日,“绿色+”协会联合南燕马协联合共同举办了一场“地球一小时 与自然共生”荧光夜跑活动,在自然的黑暗中同学们感受到了迎着夜风奔跑、与黑暗共呼吸的感觉,进一步感受到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力量;2021年10月16日,协会受邀参加第六届中国(深圳)国际气候大会,他们从多元角度积极宣传“碳达峰、碳中和”的绿色理念,让减污降碳的理念深入人心;2021年11月23日,协会主办带领50名同学走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树林湾,开展观候鸟生态实践活动,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切实融入实际生活……每一次活动都有董子航忙碌的身影,从前期准备到后期总结,事务繁重,但她始终乐在其中。

董子航在“绿色+”协会团建活动中主持发言

作为环境与能源的学子,董子航跟随她的导师徐期勇教授参与了多个论坛和社会志愿活动,并在其中展现出了出色的实践能力和学习成果。“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去参加深圳垃圾分类示范小学翠竹实验小学的活动,见证了小朋友们通过简单的操作将废纸再生并用于艺术创作的过程。小朋友们会先把牛奶盒上的薄膜撕下来,然后把纸盒泡在水里搅拌到均匀浆糊的状态,再去晒干就成了再生纸,之后他们就会在纸上画画进行展览,这是一套很系统的流程,当时就给我比较大的触动。”

在此之后,董子航所在的协会开展了一个以垃圾分类和废物再利用为主题的桃源街道菁创项目,旨在号召大学城师生共同参与环保行动。她将绿色低碳思想融入日常生活中,并积极向他人宣传环保理念。她坚信,只有将绿色思想融入每个人的生活,才能真正实现环保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她也期待通过协会和环保教育,将绿色思想传播得更远,影响更多人。

2021年董子航参与深圳市盐田市生活垃圾分类蒲公英校园科普活动

做兴趣驱动的主持者

在2021年12月4日南燕20周年院庆晚会上,作为主持人的董子航提到:“在探索中砥砺发展,在发展中勇敢创新”。这句话不仅是对南燕园二十年历程的回顾,也是她对自己的美好期许。作为一名工科生,她一直积极探索属于自己的多元化发展道路,并在学业发展中勇敢追逐自己的兴趣爱好。

董子航主持2023年南燕“学习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知识竞赛

她对主持朗诵一直有着深厚的兴趣,从小就积极参与各种朗诵比赛,甚至在高中时期还曾准备过几个月的播音艺考。她的态度是:“爱好使然,因为我喜欢,所以我就去做。”即使在踏入严肃的科研生活后,她也从未放弃过自己的爱好。

在新学期的伊始,她便报名加入了南燕主持人队。在过去的三年里,她主持了如2020年趣味运动会、2020级迎新晚会、2021级新生开学典礼、2021年毕业典礼、2021年十佳歌手大赛、20周年院庆等大大小小的活动,累计已有三十余次。此外,她还参与了众多其他活动的演出。每一次主持活动前,她总会提前至少三四周写稿、修稿、磨合和彩排,以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董子航主持南燕建院20周年晚会(右2)

在处理繁复的主持任务与紧张的学业时,董子航采取了一种“模块化”的生活方式。每天,她都会制定一个to do list,要求自己事事当日毕。“那时候白天一天都在实验室蓬头垢面地反复试错,晚上就要换上整洁的衣服去彩排,彩排完以后继续回去做实验”,提及这些经历时,她笑侃道:“我只不过是一个喜欢主持的工科生罢了。比起聚光灯前的喧嚣,我更能适应褪去华丽后的沉寂。”

做自己人生的主导者

“从前我认为全面发展是对自己最大的肯定,现在我想成为一个高精尖的科研人才。”由于出色的学生工作和科研工作,她获得过二十余个荣誉奖励,并作为学生代表发表了近十次演讲。尽管她已经获得了众多的荣誉,但她曾一度陷入自我怀疑的困境。

“因为我是转专业过来的,很多课程都是我从未涉及过的领域,学习过程颇为艰辛。然而,身边的同学们似乎早已熟练掌握了这些知识,这种巨大的落差让我感到非常不适应。”为了弥补这种差距,所以她开始采取一种“加法”策略,在每件事上都精益求精,她不断寻找各种资源和机会来提高自己的能力。阅读相关书籍、参加学术讨论、寻求导师的指导。同时,她也意识到发扬自己的长处同样重要。所以参加了一些社团和组织,担任了一些职务。这种“加法”策略让她开始了不间断的学习和成长。

“在加法的过程中,我深感一天24小时的限制,可能一天从早上八点到晚上十二点都在连轴转,但是还是有很多事情没有完成,这成为我转向减法的原因。在博士入学前,我的观念发生了转变,我意识到将时间集中在某一重要事务上,并致力于将其做到最好,才是至关重要的。”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有其独特之处,探索自己的舒适圈需要投入时间、精力和情绪,正如工科生的科研生活一般。

董子航在南山区高校联盟开学季上发言

董子航在实验室的日常

“我觉得科研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克服研究的重复性和单一性。每一次实验都充满了未知,我们无法预知下一次是成功还是失败,因此我们必须专注于实验本身,不断尝试和探索。这种过程确实对心智有很大的锻炼,经过三年的科研工作,我发现自己对失败和改变的容忍度越来越高了。我的研究方向是固体废物资源化,因此我非常期待未来的AI for waste,通过利用大数据模型进行预测,我们可以减少繁琐的实验工作,并使实验设计更加科学,我相信,这种技术将为我们的研究带来更多的便利和效率。”提到科研时,她工科生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怀揣着对研究工作的期待,更期冀着做出成果、活出自己。

董子航在2023年南山区蒲公英品牌系列活动-垃圾减量日做汇报

科研应与时代同步,如同人生各阶段需适应不同的生活步调。从硕士到博士的历程,从“加法人生”转变为“减法人生”,董子航一点点走出、踏入自己的舒适区,不断积累独属于自己的人生经验——“事不避难者进,未来充满无限可能,享受当下,不畏惧困难,走出独属于自己的成长之路。”

文字:南燕新闻社 刘芊一

图片:受访者提供

指导老师:王琳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