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教育报
编者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1912年,蔡元培先生在《对教育方针之意见》说:“文学教育兼及智育和美育两者,在传播知识的同时,还承担着通过审美教育,塑造新的、全面健康发展的人性之功用。”那些活跃在校园的文学社团就是一个很理想的阵地,对文学教育的发展起着很好的推动作用,或许在当前信息极度丰富的时代,我们更需要给学生营造一处安静思考的空间,让他们在文学的名义下,找到一个安静的下午……
日前,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在北京通州潞河中学举办了第三届“全国新课程改革与校园文学研究论坛”。活动期间,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新课程改革与校园文学的研究成果得到展示,一些实验学校进行了经验交流,同时启动了全国校园文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申报。校园文学仍然是很多教育工作者热切关注的重要领域,他们认为校园文学虽身处复杂的环境中,但仍然表现出顽强的自救精神。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种种情绪经过文学的表达或许会获得更好的升华,对现实的沉思、美的赞美、自我的反思等等,这些内在的东西虽然看不见,但或许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最惊心动魄的精神历险。
读的是文学作品
却未必是文学阅读
记者:毫无疑问,校园文学面临着种种冲击和压力,我们如何理解校园文学的处境?
白烨(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校园文学面临的冲击或者说压力的确是多方面的。抛开应试教育对校园文学的挤压不说,就文学本身而言,以市场运作为主体的青春文学、网络文学(如博客写作、微博文学)、手机文学(如短信小说)等新媒体文学形式和样式,成为青少年学生特别是中学生接近文学的主要渠道和方式,它们虽然对活跃学生的课余生活有一定作用,但却给学生的文学阅读带来了更多的问题。有的图书“排行榜”列出的都是通俗小说,称得上好作品的一部都没有。这样的文学阅读离文学教育越来越远。文学教育要加强,就要从文学阅读做起,校园文学需要多做这方面的工作。
苏立康(著名语文教学专家、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从语文教学自身来看,也有一些不利于校园文学发展的因素存在。我们进行了有关学生阅读状况的调查,结果令人忧虑。我们发现学生阅读少,读整本书籍的少,读文学名著的少。学校的文学教育出了问题,有的学校连诗歌、散文教学都上得不像文学课。我呼吁,教师要用读文学作品的方式读课文,适时点拨提示,多元解读,把文学教育落到实处。
何郁(北京朝阳区教研中心语文教学专家、校园文学委员会常务理事):沉重的课业负担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桎梏。我注意到一些老师给学生狂量布置作业的报道,例如,某校每个初一学生在暑假要读23本书,而且要依据这23本书写23篇读后感,每篇读后感要不少于600字。当然还有其他作业。报道说,学生“写到麻木”。怎么可能不麻木呢?只要是个正常人,听说这样的作业,也会麻木,更遑论一个初一学生?这样的负担下,谈什么校园文学呢?就算读的全是文学作品,也算不得文学阅读。
王世龙(作家、校园文学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在这种形势下,我们校园文学委员会应该承担起推进校园文学及其研究的责任。我们和全国中语会“校园文学与社团研究”专题组一起,以“文学”和“教育”亲密牵手的姿态,于今年10月份在曲阜举办“首届全国校园文学研究高峰论坛”,开展像评选“全国示范文学校园”、“全国示范校园文学社团”之类的活动,为全国校园文学发展搭建宽阔的平台。今后,我们将共同开展校园文学研究和以“让文学走进校园”为主题的文学教育活动等一系列具有实效的学术研讨、教学实践、作品评比活动,为校园文学研究和校园文学实践活动的进一步发展作一些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