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官方微信

首页 > 教育观察 > 2011 > 正文
恋爱课有望成必修课引热议
日期:2020-05-17 13:15:25 点击:

转自北京晨报 北京市教委公布了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未来,恋爱课有望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其中,“恋爱心理与爱的能力培养”一讲修订为“幸福——从学会恋爱开始”,从大学生们经常遇到的感情问题出发,讲述爱情的三角形理论、爱的纠结等内容,教大学生学会爱自己、表达爱、接受爱、拒绝爱、维系爱和放手爱。

  如今,大学生恋爱早已司空见惯,这种情况下,还有必要让每位学生都修这门恋爱课吗?对此各方观点大相径庭。

京高校将增教学生谈恋爱内容 恋爱课有望成必修课

  支持

  开明背后是平等精神

  我更欣赏恋爱课体现出的“伙伴式”平等精神:尊严平等、人格平等、不厌其烦,教师不是以指导者的身份踏入学生的情感生活,而是充满体恤,充满情感关怀和心理温暖,充分理解、接纳学生的各种情感碰撞。让学生始终处在被信任和心理放松状态,更有利于创造和谐的教育氛围。

  时下,诸多教育太不够“伙伴”,教育民主的号子喊得非常响亮,很多教师在学生面前高人一等、面孔威严、趾高气扬、说一不二。特别是对待感情生活上,多有“虎妈虎爸风度”,粗暴干涉,围追堵截,严厉打压,不允许孩子有丝毫反抗余地。“尊重”两个字,好说,难写,可绝大多数家长和教育者,最缺乏的就是“真心的尊重”和“平等的态度”。他们唯独忘了,现在的孩子最需要的就是“民主空气”、“平等的话语权”。他们更忘记了,心理学上有一个普遍规律,那就是“你强它强,你弱它弱”,哪里打压,哪里就会有更强烈的对抗。打压甚至会造成很多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

  所以,北京市对爱情课程不设防,充分接纳这种青春期心理需要,这是一种非常开明的教育举措。为学生们送去恋爱操作方法、理性爱情观是次要的,高度信任和“放水养鱼”倒是主要的,更能激活孩子的自律意识、珍惜意识和全局意识,更愿意接受来自老师的劝说和教导。这就是所谓的不教而化,润物细无声。不要认为这种课程会形成负面教唆,绝大多数孩子是负责的、有分寸的。很多孩子之所以此前有过“失分寸”,不仅是孩子的问题,更是源于缺乏权威、科学的恋爱课程指导,是一种心理无知。所以,北京市敢于这样做,站在学生本位上思考问题,更是一种观念苏醒,值得嘉许。(刘克梅)

  务实之举弥补教育缺失

  大学生在校期间谈恋爱,早已是一种正常现象,也是大学生共同面临的现实问题。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总体上看是健康的,但也有部分学生在婚恋和良性关系问题上表现出不良倾向。还有不少学生因为恋爱耽误了学业,错过了大学期间其他必要的人生经历,严重影响到今后的发展,这必须引起社会,特别是教育界的重视。北京市高校将“幸福——从学会恋爱开始”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主要内容,正视大学生恋爱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教育和引导,可谓是务实之举。

  爱情是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人们对大学生恋爱是理解的。但任何事情都具双面性,关键是要学会怎样去把握。在现实生活中,恋爱对大学生学习和事业的作用具有两种可能性:一是恋爱关系处理得当,可以成为学习和事业的催化剂,使人学习努力,成绩上升;二是恋爱关系处理不当,可能分散精力、浪费时间,造成情绪波动,成绩下降。

  我个人认为,利弊并不是爱情或恋爱本身最应该关注的,更重要的在于恋爱者的恋爱观以及双方对心理、情感尺度的把握。大学生在生理上虽然已经成熟,但承受挫折的能力还不强,心理还不够稳定。真正的爱情是一种美,大学生谈不谈恋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应该学会如何面对。实际上,大学生在恋爱方面遇到或产生的各种问题,多源于教育本身的缺失。目前我国高校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有关大学生情感、恋爱、婚姻心理等问题的疏导教育体系。这应该引起各高校的重视。在这方面,将恋爱列为必修课无疑开了个好头。(郭立场)

专题报道
2024
02月
20
2024-02-20
谈到对南燕园的初印象,邢嘉宝同学最深刻的是镜湖的标语“交叉学科 应用学术 国际标准...
查看更多
近期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