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好学生标兵风采系列报道】李希建:感恩南燕 追求卓越
【编者按】南燕的冬天姗姗来迟,不像北国那样银装素裹,却也别有魅力。走在校园里,甚至依稀可以闻到淡淡的桂花香。校园里有这样一群优秀学生代表。他们的内心是热情的,是向上的,是冬日里的一抹暖阳。他们展示了广大南燕学子的风范。他们用行动说明:作为北大人,不管我们身处何地,“学会成长,变得优秀”始终是我们前行的动力。为了更好地展示三好学生标兵的风采,同时通过三好学生的先进事迹号召、鼓舞更多的同学,我院推出“三好学生标兵风采系列报道”。
个人介绍
李希建,本科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2011年保送至北京大学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化学(化学基因组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师从黄湧教授。本科时连续三年获得国家奖学金、校级综合一等奖学金,还获得过四川大学“百佳优秀学生个人、集体”之双十佳模范学生、优秀毕业生干部、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来到南燕之后,连续五年获得北京大学学业奖学金,14-15学年综合排名年级第一名,并荣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北京大学“创新奖”、北京大学“三好学生标兵”。
科研经验
谈到学习与科研的经验,李希建认为文献阅读十分重要,平时要花大量时间阅读与自己方向相关的前沿文献,紧跟最新的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这样有利于试验方法的改进和思路的打开。文献查阅与试验操作同等重要,理论知识为试验奠定良好基础,在实际操作中才能更好地领会理论知识。在李希建独立开展课题之初,导师曾给他五个难易不同的idea来选择,尽管他当初选择了一个相对简单的idea,但却从不同的角度打开思路,用一年多时间把它研究透彻,最终也取得了显著成果,并在顶级期刊发表论文。经过不懈努力,李希建同学在科研工作取得了不少阶段性成果,2013年以第二作者身份在本学科顶级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影响因子11.261)以封面形式发表论文一篇。随后独立开展课题,于2015年初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影响因子11.470)发表有机合成方法学论文一篇,主要介绍了一种新型富电子1,3-丁二烯的简单制备方法及其应用,为该类化合物在非环加成反应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策略和思路。
师恩难忘
研究生阶段对李希建影响最深的是他的导师黄湧教授。黄老师在科研上给了他启发性的指导,生活上给了他无微不至的关怀。同时,黄老师学识渊博,思维活跃,作风严谨,态度乐观,对化学研究的激情与热爱,对梦想的执着与追求深深地影响着李希建,促使李希建更加自觉、努力和向上。对于将要来南燕的师弟师妹们,李希建有这样的建议:科研是一件持之以恒的事,首先要以兴趣为先,没有兴趣的科研很痛苦;其次,科研中需要进行大量文献查阅与资料分析工作,恒心与耐心缺一不可;另外,科研不都是一帆风顺的,调整心态很重要。
社会责任
2008年李希建投身到“5·12”大地震抗震救灾行动中,灾区的一切都在废墟上艰难重建,重建的不只是建筑,更是对于生活的希望,在灾区的种种经历,让他在以后的生活和科研道路上无论遇到多么大的困难都能坦然面对,在夹缝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希望。
李希建原本以为研究生只是本科的延续,不过是多做一些实验,多发表一些论文。但当有了自己的研究课题后才发现一切研究都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过程,需要为了实现一个目标而去主动学习与探索,需要孜孜不倦地专研问题。五年中有实验失败时的焦虑,有论文被拒时的挫败,也有才思泉涌时的激动和论文发表后的愉悦。总之,他认为坚持很重要,努力总会有回报。
谈到未来规划,李希建的近期目标是希望能够申请到国外名牌大学的博士后。进一步开阔视野,增强学术能力。同时希望学成归来能拿到国内知名大学的offer,从事科研教育工作,为中国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南燕给我们留下了数不清的回忆,也留下了我们成长的足迹,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学生,我想说今后纵使母校离我万里之长,我的心依然凝聚于母校之中,最后希望母校越办越好,培养出更多的栋梁之才!”这是来自李希建最真诚的祝福。
文/张紫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