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新闻

首页 > 专题报道 > 专题新闻 > 正文

【学习征文】脱贫攻坚战必胜

2020-12-21

责编:王可佳

作者信息:2018级新材料学院硕博党支部 王涛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已出版发行数月,近日终于入手得以有机会深入学习。这部重要著作生动记录了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立足“两个大局”、推进“两个革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生动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其中,书的第五个专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收录了习总书记在多个时间点,多个场合发表的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系列论述。细细品读完专题里的全部文章,低头回味书中金句,抬头遥望远方故乡,心潮澎湃至此,竟久久不能平静…

人生就像一副画不完的画。如果说要给童年涂上底色,那一定是厚厚的黄色——那是尘土的颜色。家住在县城郊区,破旧不堪的马路交叉着尘土飞扬的土路,常常呛得我咳嗽不止,于是那时做梦都想,这路啥时候能修好呀?上了初中,人生的画卷印上了一层灰色——企业改制,母亲下岗了,家里负担更重了,父母并没有在我面前显露任何异样,但是每天端起碗筷的那沾满灰的双手无声地倾诉着一切。那时我心里就在祈祷,母亲什么时候再找到工作呢?到了高中,人生的画布上多了一抹蓝,从书本上电视上看到外面的世界,有城市,有大学,仿佛外面的天空都要更蓝,更明亮。那时心里想的是,什么时候才能出去看一看呢?

我的家乡就在中部省份的一个小县城,2014年前还是国家级贫困县,而我甚至在上大学前还不明白这个词代表的含义。但是,情况渐渐变得和以前不一样了。家门前的路修好了,两旁还栽好了绿化带,据说这路还直通到市区里,通向了省城;家乡也有了高铁站,以前坐大半天汽车去省城再转火车去上学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母亲又上岗了,家里搬到了城区里;我也可以拿着奖学金,去学想学的东西,去做想做的事。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这每一个词对我来说,都不只是书中死板的词汇——不,它们绝不是死的,它们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是它们,真真切切地改变了我的家乡,改变了我的家,改变了我。

“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读到这些词句如何能够平静呢?习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出“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这不仅仅是硬性要求,更是决心和信心。在这“一个也不能少”中,自然读懂了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本质,读懂了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这就是我们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的最大政治保障。

“打好脱贫攻坚战,成败在于精准。”脱贫攻坚战已经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脱贫攻坚,精准是要义。”关键在于精准施策——不搞大水漫灌,不搞“手榴弹炸跳蚤”,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扶贫扶到点上根上。这体现的正是我们党所有工作的出发点都是为了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为了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集中体现和深刻阐释。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必须做到实打实、不掺任何水分。”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既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又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始终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打赢脱贫攻坚战才有底气才有动力。

“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历史性地得到解决。这是我们人生之大幸。”我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不懈奋斗,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贫困问题即将画上历史性的句号。脱贫攻坚——战必胜!

关闭